成語和俗語解釋

2021-05-31 10:04:01 字數 2696 閱讀 9396

⑩自告奮勇 zì gào fèn yǒng

主動要求擔任某項艱鉅的任務。

他~,接受了這項艱鉅的任務。

俗語①吃著碗裡看著鍋裡 chī zhuó wǎn lǐ, kàn zhe guō lǐ 意思:比喻貪心、不知足。

②大意失荊州:貶義詞。

大意失荊州 da yi shi jing zhou  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孫權乘虛而襲荊州,導致荊州失陷。

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

可用來勸誡他人不要「大意失荊州」;也可以用來為自己的失誤作辯解,我這是「大意失荊州」啊。

③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大概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入鄉隨俗」的意思。

在不同的環境,結合當下遇到的人的喜好,做合乎該環境的事情。

④獨木不成林 dú mù bù chéng lín

釋義本義指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

出處漢·崔駰《達旨》:「高樹靡陰,獨木不林。」

近義詞獨木不林、單絲不成線

詞目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發音méi yǒu guò bù qù dè huǒ yàn shān

釋義比喻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就是沒有人走不過去的路

火焰山:因《西遊記》而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指道路艱難,很難跨越,幾乎無法從其走過。

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是說,沒有過不去的坎,一切最終都能得到解決。可以是事業、學習、愛情、生活等等各各方面。

這是一句積極的勵志的話,常用在鼓勵別人的話語中。

出處這是《大話西遊》中的名言名句,這句台詞在現在的情況只能用膾灸人口一詞來形容了。西遊記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近義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例句天下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人的意志力可以克服一切困境。

每當我遇到困難,父親就用「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這句話來鼓勵我。

⑥磨刀不誤砍柴工

成語磨刀不誤砍柴工

發音 mó dāo bù wù kǎn chái gōng

「磨刀不誤砍柴工」表面的意思是在刀很鈍的情況下,嚴重影響砍柴的速度與效率,在砍柴前雖然費一些時間來磨刀,並不立即去砍柴,但一旦當刀磨得很快,砍柴的速度與效率會大大提高,砍同樣的柴反而用時比鈍刀少。

深入理解就是,要辦成一件事,不一定要立即著手,而是先要進行一些籌畫、進行可行性論證和步驟安排,做好充分準備,創造有利條件,這樣會大大提高辦事效率。

簡單說也就是磨刀花費時間,但不耽誤砍柴。比喻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就能使工作加快。

同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的例子:當時曹操正與袁紹作戰,袁紹號稱有百萬雄師,而且糧草充足。曹操處於明顯的劣勢。

許攸在袁紹處得不到重用,投奔曹操,曹操赤腳相迎。許攸建議曹操偷襲袁紹糧草,結果最後反敗為勝,成為一代梟雄。而曹操當時僅剩下三天的糧草可以支用。

示例今天你很想睡覺了,但是又覺得應該學習,你就應該先休息一下,等明天精神狀態好了再學。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qián shì bú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師:借鑑。汲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鑑。《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要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爭取下次實驗成功。

⑧書到用時方恨少 shū dào yòng shí fāng hèn shǎo

解釋:書,知識。到,等到。用,需要,有所用。時,時候。方,才。

恨,悔恨,後悔。少,只懂那一點點。

等到真正用到的時候才知道自己讀的書太少了。

例句:作為學生,平時要多讀書積累,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

⑨行百里者半九十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辨析成語意思可以從字面來理解,「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深層含義是說,幹事情越接近完成時越艱難、越關鍵。很多人開始的時候總是雄心壯志,巨集圖遠大,可是隨著時間的進行,慢慢的就沒有的動力,沒有的毅力,沒有了決心。到最後草草了事。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愈要認真對待。常用以勉勵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⑩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yī yè zhàng mù,bú jiàn tài shān 含貶義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區域性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域性或整體。

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成語出處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示例:你們不能~,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就。

成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原指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區域性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域性、主流及本質。

⑾玉不琢不成器 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琢:雕。道:道理常德:固有的特點,本性。 害:妨礙;影響念:思考

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經歷磨難,難以成才。

原文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譯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常用成語和俗語及解釋

1.愛憎 z ng 分明 愛和恨的界限十分清楚,態度十分鮮明。憎 恨,厭惡。2.安然無恙 形容人或物平安無事,沒有遭受到任何損害。安然 平安 恙 疾病。3.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規律,急於求成,結果反而把事情辦壞了。4.跋山涉水 翻越山嶺,趟水過河,形容旅途艱苦。跋 在山上行走 涉 從水上經過,...

成語和俗語 高階

成 不可分離,不可分割 成 答非所問 記 來自 東問西答 成 逢凶化吉 記 來自 轉禍為福 成 古今中外 記 來自 東西古今 成 鶴立雞群 記 來自 群雞一鶴 成 弘益人間 記 嚴格來講不算成語。弘益人間 的意思是有利於所有人,是南韓的民族 理想。最初記錄在 三國遺事 中的檀君建國神話中。成 截頭去...

成語和俗語 高階

成 不可分離,不可分割 成 答非所問 記 來自 東問西答 成 逢凶化吉 記 來自 轉禍為福 成 古今中外 記 來自 東西古今 成 鶴立雞群 記 來自 群雞一鶴 成 弘益人間 記 嚴格來講不算成語。弘益人間 的意思是有利於所有人,是南韓的民族理想。最初記錄在 三國遺事 中的檀君建國神話中。成 截頭去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