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經典美文誦讀材料六

2021-03-03 20:44:18 字數 3809 閱讀 9566

班級姓名日期

本期導讀:

大眾的風起雲湧,社會的流行風潮不是沒有原因,背後一定有乙個東西在驅動,普通人說不清楚那是什麼,少數人卻能嗅到其中的趨勢。而這些人往往不是左腦很強、永遠考第一名的人,而是直覺很厲害的人。這就是「看不見的競爭力」(摘自蔣勳《看不見的競爭力》)。

本期對話美學家蔣勳。

人需要出走

其實我不太講旅行或旅遊,我常常用的乙個字是「出走」。人在乙個環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銳度,也失去了創作力的激發,所以需要出走。

我上世紀70年代在歐洲讀書,那時候要寫關於文藝復興的藝術史,老師問我:「你有沒有去過義大利?」我回答說還沒有。

他說:「你沒有在公尺開朗基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你怎麼敢寫他?」後來我就在義大利跑了乙個月。

當時我身上就是乙個揹包,兩件襯衫。我曾經睡過火車站,那時候坎城火車站裡有一堆年輕人睡在裡面。他們問我:

「你怎麼沒帶報紙?要鋪報紙的。」他們就分給我報紙。

早上五點,警察帶了一大桶的咖啡,當、當、當,敲著桶子,叫醒大家,請大家喝完咖啡離開,火車站要營運了。

歐洲有種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認識乙個14歲的蘇格蘭小孩,帶個氈呢帽,打掃廁所乙個學期存了點錢,就到歐洲來旅行。錢花完了一點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蘇格蘭風笛賺錢,再繼續下一段的旅行。

我那時候感觸很深,不同的文化背景,年輕人可以這麼不一樣。他們將來長大以後,能擔當的事情也絕對不一樣。

宋朝詞人柳永說:「今宵酒醒何處?」中國文化裡面本來有這個東西。可是這個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年輕人的生命力沒有了,生命力消失了。

我希望壯遊能帶動年輕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將來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歐洲,都會覺得我在歐洲很久,就會來問我:

「我要去歐洲,要準備什麼?」我就會反問他:「你覺得你要去做什麼?

」當你自己很清楚要做什麼、意志力很強的時候,所有的困難都可以一層層地被克服。我們今天小孩做的準備,他們的信用卡、語言,絕對比當年拿著商品樣本在歐洲闖的台灣商人好,但是他們就是走不出去,因為他們沒有安全感。

有人好幾年都在問我,但最後就是走不出去。其實壯遊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說。

我常常跟朋友說,《西遊記》孫悟空那麼厲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萬八千里,那他去取經不是很容易嗎?為什麼是唐三藏取經?因為孫悟空沒有動機,而唐三藏有動機,雖然他沒有取經的能力。

動機是比能力重要的;沒有動機,根本就沒有出發點,連起跑點都沒有。只要有動機,都很棒。最怕的是無所愛。

如果年輕人想要走出去,我會問他:「你愛什麼?」如果喜歡搖滾,要去玩重金屬,想要跟樂團,我都覺得很好。

我的閱讀筆記

看到大,也關心小

這個城市有多少被你遺忘的角落?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圖》,乙個畫家受命去畫他的城市,表現其中的繁華。畫家畫了一千六百多個人,各式各樣的場景。其中有乙個場景是:

官家的轎子出來,前面有人舉著「肅靜迴避」,乙個小孩在路中間玩,他媽媽怕他被馬踩到,驚惶地把他抱起。如果是你受命拍乙個關於北京的紀錄片,你能不能拍出這個畫面?

還有乙個畫面,出現在畫卷快結束的地方。乙個做大官的人進城,前有開道車,後有隨護。城門口有一群叫花子,其中有乙個沒有腿,做官的人回頭看了他一眼。

看到這個地方,我覺得這個畫家真了不起。我的學生問我:你覺得那個做官的人後來給乞丐錢了嗎,我說我不知道,我覺得乙個畫家能畫出大官跟乞丐的對視就很了不起了。

好幾年前,我路過天安門廣場,在長安街上看到乙個畫面:那一定是乙個鄉下來的婦人,因為只有下田勞動的人才會有那麼粗壯的骨骼。她喂孩子吃奶,毫不遮掩,孩子吃飽了,奶汁還很多,她就讓奶滴到長安街上。

我覺得那個身體好動人:她跟那個土地是在一起的。我問自己:

t台上的美跟這個婦人的美,哪乙個能讓我記憶更久?

美不僅僅是華服名模,甚至不僅僅清風明月、**貝多芬,要看到美,我們首先要看到生命存活的艱難。

唐朝人喜歡畫牡丹。我曾在二月間到日本皇宮裡看過牡丹,全部用草圍著,上面還撐一把傘,因為牡丹有一點風吹雨打就會凋零。宋朝以後發現牡丹的美不能體現生命頑強的競爭力,就開始畫梅花。

王冕的《南枝春早》成了傳世名作。如果說唐朝創造了牡丹的美,宋朝發現梅花的美,我們這個時代用花來象徵,可以找到什麼?

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使用漢朝斗拱的造型,堆砌出乙個倒三角形的飛簷式建築。我看了很辛酸。因為我看到它強大背後,是幾乎要被世界列強瓜分殆盡的屈辱記憶。

所以它的強是一定要撐出來。可是我看到英國館,輕輕鬆鬆就做出乙個好漂亮的東西。當時我就想:

如果真的是大國崛起,必須有最篤定的自信,不去做場面上的東西,而是回到最小的事情,慢慢做,不一定要那麼快。現在的強有一點用力,並且用得好辛苦,我害怕它變成煙火,那麼絢爛華麗,可是一下沒有了。

唐的文化、宋的文化為什麼有厚度?因為它看到大的,也關心小的。杜甫擠在難民裡面逃難,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如果這十個字變成千古絕唱,我覺得不是詩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他看到了人。同樣那捧白骨,很多人走過去都沒看到。

(選自《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我的閱讀筆記

優秀讀書筆記選登

勇敢地活著

大同中學初三(5)班方菲

上期美文閱讀選史鐵生的三篇文章。史鐵生的文字沉穩有力,給人以力量,又不失真情。而作為殘疾人的他,也有過絕望和落魄,糾結與抗爭,最後他卻堅強地活了下來。

我記住了這句話:勇敢地活著,好好兒地活。

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在說。只是當我們看見殘疾人時卻又不一樣了,我們總認為他們是特殊的,是可憐的,然而這正是他們心中的痛,每一絲同情的目光都像一記重重的拳頭捶打著他們,時刻提醒著他們是不一樣的,是殘缺的。

在《給盲童朋友》中,史鐵生說道:殘疾是什麼?殘疾無非是一種侷限。

是的,他們想看不能看,我呢想走不能走,而健全人想飛不能飛——同樣是侷限性,而這些侷限都送給我們困苦和磨難。很喜歡他的一句話,「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乙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感受。」侷限是不變的,心態卻可以不同。

當我們認為生活中充滿陽光,那麼,掀開簾,你的內心便會陽光普照。

殘疾人,並不特殊,他們要克服的困難更多,因此活得比健全人更堅強,更有味;生命是相同的,沒有人能阻擋他們發光的權力。去掉「特殊」,接受幫助,勇敢地活下去。

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不足),但我們卻可以揚長避短。「人生何處不精彩」,生活總是充滿希望的,何不懷著勇敢的心態,面對堆積如山的困難,做乙個內心勇敢的戰鬥者?

第二篇文章為《合歡樹》,記載作者對先母的記憶,有母愛,有懷念。有時記憶會帶給我們無限的愉快,也會讓我們不能正視現實生活。堅強的心也有柔軟的地方,有些傷痛史鐵生始終不敢觸碰。

「合歡樹」就是這樣在安靜的講述和母親的故事中闖了進來,睹物思人,讓思念與哀傷變得纏綿;借物喻人,「合歡樹」在不長的敘事中又化身為母親,告訴鐵生要學會長大,要學會豁達。

「合歡樹」,作為題目和線索,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思念,文中母親的奔波,母親的愛,如今都變成回憶,也成為心中的溫暖,永遠的溫暖。「合歡樹」解開了所有人內心的恐懼的心情,讓我也能像史鐵生那樣勇敢直面傷痛,直面艱困的人生。

生活中往往少不了失去,我們應該學著適應。當曾以為恆久不變的美好轉瞬即逝,也許我們會束手無策,甚至絕望,然而這一切都是暫時,生活仍要繼續,一切的一切都不會因憐憫而為你停駐。你可以哭,只是別忘了哭完後,將眼淚收好,然後勇敢地向前。

最後一篇即《秋天的懷念》,記錄與母親訣別的畫面,表達作者對母親深刻的懷念。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寫難過著墨不多,也許有些悲痛無法形容,也許輕描淡寫,有時候反而是情感發揮的最高境界。難忘這個畫面:

之前母親說要帶著他去看花,卻沒來得及,後來,妹妹推著他去看母親愛的花,他想起母親曾經說的好好兒活,這是母親的希望,一定要完成。

活著,對於我們來說是怎樣容易的事情,然而在面對挫折和困境,要麼堅持,要麼放棄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在他們心裡,也許想在盤算:既然堅持下去不代表勝利,既然堅持只是自找長痛,那麼就選擇放棄吧,從此就此輕鬆放下了。然而,我記住了孔子的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所以,在絕境中活下來的人,都是生活的勇者,堅強的人。

經典美文誦讀

誦讀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獨唱 a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b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a 這些美麗的鄉愁詩是我們民族熱愛故土的鮮明印記 b 就讓我們喚醒心靈的耳朵去聆聽古代遊子對故鄉深情的呼喚。1 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齊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

經典美文誦讀

誦讀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獨唱a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b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a 這些美麗的鄉愁詩是我們民族熱愛故土的鮮明印記 b 就讓我們喚醒心靈的耳朵去聆聽古代遊子對故鄉深情的呼喚。1 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齊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美文誦讀材料之三

感動的力量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每一次讀到艾青這句詩,我都禁不住在想 詩人的情感世界裡有著怎樣的感動,而這些感動又是怎樣 化作澎湃的激情,我們才有了偉大的詩人?他就這樣被自己腳下的土地感動著,感動得常常滿眼淚水。比如普希金,比如惠特曼,比如徐志摩,比如許許多多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