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期末複習

2021-03-25 05:36:31 字數 5370 閱讀 5533

(一)簡答題:(其二)

一、 聯絡及特點p40

(1) 聯絡的概念:聯絡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2) 聯絡的特點:聯絡具有客觀性、聯絡具有普遍性、聯絡具有多樣性。

二、 矛盾的同一性、鬥爭性及在事物中的作用(關係)p43 (也有可能出在材料題)

(1) 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

鬥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二者的聯絡: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2) 同一性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矛盾雙方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發展是在矛盾統一體中的發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③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趨勢。

鬥爭性的作用:①矛盾雙方的鬥爭促進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競長爭高,此消彼長。造成雙方力量發展的不平衡,為對立面的轉化、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②矛盾雙方的鬥爭,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一體的過渡的決定力量。(矛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物極必反」是矛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矛盾,是質變和量變的關係)

三、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及關係p45----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問答)

(1) 普遍性: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之中,貫穿事物發展的始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③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2) 二者的辯證統一關係: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②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③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④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

(3)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這三種情形在問答題中不必答,分析題要答)

四、 量變和質變p46

(1) 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

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2) 二者的辯證關係: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③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階段性和區域性性的部分質變;另一方面:

在質變過程中也有舊質在量上的收縮和新質在量上的擴張。);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五、 否定之否定規律p47

(1) 事物內部都存在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維持現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現成事物滅亡的因素。

(2) 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③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絡的環節。④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

(3) 材料題補充: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進性體現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之質變,都把事物推到新的階段,每一週期都是開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終點。這表明事物的發展不是直線式前進而是螺旋式上公升的。

(4) 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原理對於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和前進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要求我們對待一切事物都要採取科學分析的態度,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上學否定觀。

六、 社會存在和意識p95 p97

(1)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2) 二者的辯證統一關係;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②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③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一方面: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另一方面: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七、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p100 p101

(1) 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

(2) 二者的相互關係: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②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一方面: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3)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是乙個過程,表現為二者的矛盾運動,就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規律。

八、 真理和價值p71 p84

(1)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

價值的特性:價值具有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多維性。

真理既是制約實踐的客觀尺度,又是實踐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而價值是實踐追求的根本目標,同時又是制約實踐的主體尺度,兩者在實踐基礎上是辯證統一的。

(2) 二者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關係:①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的。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

③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

(3) 真理與謬論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主觀是否與客觀符合。真理與謬論既對立又統一

(二)可能出現在選擇題和材料題的知識點

1、(1)馬克思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它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的關係等諸多領域和各個方面。(2)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鬥都應致力於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3)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4)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2、(1)滿足以下特徵的可稱為物質:客觀實在性,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2)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特殊的物質---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3)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4)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5)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6)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特點是三維性;(7)物質、運動、時間、空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從根本上說,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什麼也沒有;(8)實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人類活動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9)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其次,實踐集中表現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最後,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物件性的活動。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10)事物的發展是乙個過程,一切事物,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乙個過程;(11)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體現著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2)唯物辯證法的五對範疇: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現象與本質、內容與形式。規律這一範疇,揭示的就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絡。

(13)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畫性;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3、(1)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不是兩個真理,而是同乙個真理的兩種不同的屬性。(2)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者基本活動。

4、(1)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在整個上層建築中,政治上層建築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核心。(2)國家的實質是乙個階級統治另乙個階級的工具。

國家是一種具有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職能的有組織的力量。(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4)社會形態的內涵:

是關於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範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人們的歷史性選擇。(5)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鬥爭是階級利益根本衝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

(6)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馬克思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槓桿」;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

(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人民群眾的經濟地位、經濟利益和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群眾觀點就是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以及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

5、(1)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p139頁;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又乙個重要方式;(2)自然經濟是一種以自給自足為特徵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3)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的價值是勞動創造的,其實體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於使用價值之中;(4)任何一種勞動,一方面是特殊的具體勞動,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勞動,這就是勞動的二重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樞紐);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5)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商品的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的;貨幣有五種基本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6)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是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形成價值規律(7)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勞動力的價值包括: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8)勞動力商品在所以價值上有乙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它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創造新的價值,而且這個新的價值比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更大;因此,貨幣所有者購買到勞動力後,在消費它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收回他在購買這種商品時支付的價值,還能得到乙個增殖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9)這樣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就是剩餘價值規律。價值增殖過程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方面。所謂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10)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

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m』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可變資本;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試 名詞解釋 1 拔苗助長 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違背客觀規律就會找到他的懲罰。2 守株待兔 錯把偶然當必然 誤把現象當規律。3 刻舟求劍 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不懂得絕對靜止的事物是沒有的。4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包涵矛盾特殊性的原理,也反映了事物的因果關係。5...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總結

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統一中得以存在和發展。第二,矛盾雙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從對方那裡吸收到了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從而在相互利用 相互促進中共同地得到發展。第三,矛盾雙方相互貫通,規定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第四,矛盾雙方相互排斥 相互否定 相互鬥爭,推動事...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經典總結 期末複習佳品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總結 58個 一 唯物論 三觀 兩原理 一方 10個原理 一 物質觀 1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原理 並列,相互依存 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並且可以被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1 凡物質都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否認這一點會導致形上學的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