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研究課展示課後反思

2021-07-09 23:52:25 字數 5081 閱讀 7629

1.課堂設計環節

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我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採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

為了便於該堂師生合作活動課的開展,在備課中,按照新課改理念設計了整堂課的流程,完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實效。具體設計(1)將「孔子」一目

分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兩部分。(2)將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於「百家爭鳴」背景的闡述前置於課文開篇,在該子目中主要介紹「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簡略增加「老子」的內容。

2.課堂教學環節

在匯入新課的設計上,我聯絡社會熱點話題——祭孔大典,**大典**,在巨集大的場面中使學生體會到孔子的影響力,給學生以視覺上的衝突。

授課中,讓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體現「自主」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講到孔子的思想觀點時,為了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的距離,讓學生談談孔子的思想對於同學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具有什麼樣的影響。在處理本課的難

歷史課教學反思

推薦 「二戰」的轉折和勝利這一課的教學,分為「二戰」的轉折戰役,「二戰」的四次重要會議,「二戰」的著名登陸,「二戰」勝利原因及「二戰」的影響和「二戰」給人類的啟示這幾個框架學習。線索還是非常清楚。不足之處是,在最後的總結中,沒把兩次世界大戰進行對比,這樣不利於學生從巨集觀上把握問題。

在學習到二戰的勝利時,課文中講到美國投兩顆原子彈,有學生更正說是投了三顆,有一顆沒有**,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乙個平時學習很不認真的學生,因為自己也沒太在意這個問題,既然書上說是投了兩顆,那就是兩顆了,但也沒有否定學生的觀點,只是說課後再查查資料。後來想,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去找資料的。

在網上找到了一些資料,看到的結果和我們的教科書上卻是不一樣的,有人甚至對美國投原子彈都表示懷疑。認為是乙個謎局,美國沒有對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的教科書是否也該改改呢?

有誰來做定論?

課堂上,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豈不是更好?

歷史課教學反思 0

推薦今天是講二戰爆發的歷史。其實已經在其它班級上了該課,只是效果不滿意。今天所要上的是乙個差班的課。

如果不採取點措施,課上不到一半,肯定台下睡成一片。我不希望變成這種慘狀。

首先在網上查閱了一些關天二戰史的資料,比如莫斯科保衛戰,不列顛之戰等等,當真正接觸這些資料之時,突然感覺歷史是這樣的生動,並非象教科書上所寫的那樣枯燥無味。我突然想,要是學生能親自讀讀這些東西,或許能打動他們,激發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和慾望。我也感覺到,是學生讀的東西太少了,特別是關於歷史方面的東西。

沒有豐富的史實做奠基,他們怎能對書上精闢的描述理解,進而產生興趣呢?

上課了,因為是差班,我也不想首先從大道理講起,這樣他們一定會很牴觸。首先在語調上較以往有了一些改變,有意識的讓聲音變得抑揚頓挫,我發現有幾個學生彷彿感覺到了這種變化,特別是幾個男生,他們給隨著我提出的乙個個問題,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覺到已經開始調動起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心裡有些高興。以往的平鋪直敘講課所帶來的不愉快,彷彿傾刻間消失。

當講到不列顛之戰、莫斯科保衛戰之時,特別對之加以了潤色,德國的海獅計畫,倫敦上空的轟炸,邱吉爾領導英國人民挫敗德軍的進攻、史達林鋼鐵般的意志、莫斯科紅場的閱兵、蘇聯人民為保衛莫斯科所做的英勇鬥爭等,感覺學生在和我一起回到當年那場硝煙瀰漫的戰爭。感覺到正義與**的較量就在那一刻之間。

這一節課下來,感覺課堂沒有以前的那樣沉悶,但是又感覺,在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之時,又怎樣完成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呢?比如對二戰原因的分析,對慕尼黑陰謀的認識,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理解,對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過程、作用的分析認識,由於時間問題,都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更深入的分析。而這些都是考試所要考到的問題。

怎樣解決好這樣的矛盾呢?

要做到這些,我想只有不斷的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只有從細微處慢慢的改變,一步步提高,讓歷史課真正變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滿智慧型的、學生心目中喜歡的課堂。

歷史課的反思 0

推薦關於「二戰」史的學習,應該是很生動的,比如講一些著名的戰役,給學生描述一下,學生一定很感興趣。

可是今天上課情況不理想。首先分析了「二戰」爆發的原因,然後分析了慕尼黑陰謀的影響,再講述蘇德戰爭爆發之初蘇聯失利的原因,分析珍珠港事件的原因等,最後要講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這個內容時,下課鈴響起了。

學生反映一般,感覺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己也感覺一節課要向學生分析的東西太多,經常說要抓住重點,圍繞重點突破,可是看看那些資料上的考題,內容要求都是十分全面的,不知道怎樣即能讓學生感興趣,又能讓他們培養成解題高手。突然又感覺知識靠乙個個灌輸也沒有太大意義。可是歷史的東西已經是過去了的事情,怎樣讓他們去實踐,去體會呢?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文字演變》教學反思

內容預覽: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第十九課講的是《文字演變》,我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上,把漢字字型演變這部份內容做了如下處理:事先用不同字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在多張紙片上書寫 「魚」字,上課時先讓學生看課本中不同字型的漢字列表(列表中沒有「魚」字),自己對照比較出不同字型的特點,老師則趁此空隙,把準備好的不同字型的「魚」字紙片貼在黑板上,然後請同學上來「揭榜領魚」,規則是說對所揭「魚」的字型,老師就把那只「魚」送給他。沒想到同學們熱情相當高,爭先恐後地上來「揭榜領魚」,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

在此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漢字演變的知識,也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印象,老師再適機地啟發學生觀察、還使學生揣摸到漢字演進的一些規律,如漢字由象形到抽象,由繁體到簡體,由單純表意到藝術化的發展等等,總之,那堂課上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平心而論,有關文化部份的歷史課,要調動學生的興趣是比較難的,而本堂課教學效果卻較為理想,在課後的教學反思中,我著重分析了這堂課成功的因素,感覺課堂的亮點就在「揭榜領魚」上,此環節把老師的教學意圖,融在寫有「魚」字的小紙片上,最後通過「送魚」遊戲來實現。不難看出,這個教學設計的基本載體只是幾張小紙片,準備起來並不複雜,但恰恰就是這幾張小紙片把一堂課演繹「活」了!

想到此,我突然對歷史教學產生了一絲靈感,能不能借助些小道具來啟用每堂歷史課呢?經過再實踐和深入思考,我有了下面一些認識:

一、小道具在歷史課上的作用大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東西學生想象起來是比較抽象的,很多時候學生還要了解這些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摸索歷史發展的一些規律。如果學生不借助一些小道具來做為歷史和現實的聯結點,做為想象的依託點,哪整堂歷史課就成了教師語言搭建的海市蜃樓,既虛無縹緲又稍縱即逝,……

歷史與現實的反思教學隨筆

在歷史課中進行思想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然而,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乙個急劇變革的新時代,他們更樂於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歷史學科的內容卻有著明顯的"過去時"和"既往性"特徵,因此,必須用"歷史聯絡現實"的方法,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才能使德育有機滲透在歷史教學的全過程中.

怎樣才能用"歷史聯絡現實"的方法優化思想教育我想,除了對歷史教師的素質要求之外,還要做到三個"結合":

第一,與時事熱點的結合.結合時事熱點進行歷史教學,從本質上講,體現了唯物史觀發展和聯絡的觀點.時事熱點構成了當今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不僅公眾關注,青少年也感興趣.

每當教材內容與某個時事熱點有某種內在聯絡時,有些學生總希望能發表自己的"高論".作為一名教師,這不正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楔機嗎例如,99年5月,"北約"用飛彈襲擊我駐南使館,舉國上下,群情激奮.我在期末複習時講述了"北約"成立的背景目的, "北約"東擴的過程,"北約"囂張的原因,又讓學生展開討論,課堂教學已經演化為對"北約"罪行的聲討.

這樣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會使學生銘心刻骨,終生難忘.

第二,與教材知識點的結合.學生對什麼知識最感興趣不是考試要背的死知識,而是與他們生活有關的"活知識".因此,要以教材為依託,廣泛聯絡學生的課外生活,並且要使"聯絡"成為教學過程的有機環節.

例如,在講授"明朝君主**的加強"時,我問學生:大家看過香港電視劇集《新龍門客棧》嗎其中的"東廠"幹了多少壞事呀!學了這一節,大家都知道了,原來所謂的東廠,西廠都不是生產經營的工廠,而是明朝君主**下用來殺人的"工廠".

學生在學習中使自己在影視劇中得到的歷史表象上公升為對歷史理性的認識,加深了對明朝"廠衛特務機構"這個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

有時為了聯絡現實,還要對知識點適當擴充套件.例如在講80年代"東南亞經濟發展"的歷史時,就必然要聯絡90年代後期"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的現實.你要是不聯絡,學生就想不明白:

既然是"異軍突起",怎麼會有"金融危機" 因此,在講到其發展原因時,還要指出其經濟結構的脆弱性,這是其後來發生金融危機的內因.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更要發展本國基礎工業,基礎紮實了,國家經濟才能穩步發展.

第三,與能力培養的結合.從素質教育的觀點來看,歷史教學目標的三大塊:知識傳授,思想教育,能力培養應該是一種有機的結合.

高中歷史教學到底要培養學生的那些能力人們總是以高考的能力要求作為培養的目標.這是對歷史學科能力培養的"窄化"."歷史學科能力根本的目的是學以致用,以史為鑑(見《高考考核內容與要求》,東方出版社《高考命題與中學教學關係研究》課題組編寫).

"以史為鑑"的目的是什麼就是"鑑史知今".從學習歷史到認識今天,這是一種認知"遷移能力".要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把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轉化為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如果我們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啟發學生的主體作用,依託教材,聯絡現實,"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那麼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還會不生動活潑嗎歷史教學的目標還會不能達到嗎

最後,要強調的是,歷史與現實總是有著巨大的差異,即使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會因其時空的不同,形成條件的不同,導致其發展趨勢和結果的不同.因此,在利用三個"結合"的方法建立"聯絡"時,也要注意其"區別",不能牽強附會,簡單模擬.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

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

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歷史研究》讀後感

文明自始至終都是貫穿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條主要線索,人類對自身沒有停止過,在這其中也出現過很多的大家,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湯因比的 歷史研究 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對歷史研究的方法進行了革新。區別於以往的以歷史事件當做歷史研究的方法,湯因比將文明作為單位來 另外,對於文明成長的規律以...

高一歷史研究性學習指導

上傳 肖小鵬更新時間 2012 5 14 9 52 04 高一學生剛剛步入高中,對於高中階段來說,也算是新生。就其學習的目標,學習內容而言與初中有很大的差別,這一點是毋庸質疑的。就比如歷史這門學科而言,與初中相比就有很大的區別,初中更側重歷史知識的再現,而高中不僅僅要求再現歷史知識,並且要此基礎上,...

初中歷史課改總結

四 利用多 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歷史是所有學科中與學生現實距離最遠的學科。因為歷史教學所傳授的知識都是過去發生的人和事,而對學生特別是初中生來說,他們對現實了解的知識面和接觸事物的經驗還不夠廣泛和深遠,對於一些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說了。而多 教學手段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為學生營造歷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