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仍對MPS MRP情有獨衷

2021-09-20 08:19:58 字數 4158 閱讀 6668

基於scor模型的分解技術實現scm指標體系建設與指標設計demo示例

scor提供了一種基於設計**鏈流程的一種參考性的模型,此種模型對於企業來說,具有很好的基於流程導向的分析思路,並在流程分析中充分考慮以客戶需求交付為核心的價值增值。基於此,指標體系也可按照流程,從計畫開始,完成對**鏈的交付、製造、採購以及售後等作業的完整前驅績效體系的建立,不但實現了部門指標的優化,也能夠保證指標smart特徵的滿足,並在層次上,按照scor模型「流程-》作業-》任務-》子任務」的分解層次不斷的得到細化。

我在此基礎上,做過乙個簡單的demo模式的企業指標建設和設計的demo模式的案例,能夠提供一定企業在績效設計、流程設計上做到參考。

指標和明細的流程指標見下:

庫存績效分析

1.**鏈庫存分析(包含銷售中渠道積壓、產成品、庫存品、採購品):

a) 庫存**天數分析――設定庫存目標:庫存的最高和最低天數

i.庫存**天數=當天的庫存金額/平均每日銷售金額

ii.庫存**天數=月末庫存金額/本月銷售金額×本月天數

b) 庫存總量的高庫存分析:

i.警惕高庫存金額和高庫存天數的庫存

c) 呆滯物品分析

d) 現有週期庫存與往年週期庫存比對

e) **鏈全庫存的控制分析

2. 與庫存相關的kpi

a) **:

i.銷售**誤差率=(**數量-實際銷售數量)/**量

b) 銷售:

i.訂單產品線完成率=定貨產品的品種數/發貨產品的品種數

ii.訂單的及時到貨率

c) 庫存:

i.庫存準確度=abs(盤盈、盤虧金額)/庫存實際總金額

ii.庫存天數

d) 採購:

i.到貨穩定性=相應訂單到貨週期內到貨發出的次數之和/總到貨發生次數(**計畫)

採購績效分析

1.採購分析

採購與銷售比率――毛利率變動趨勢比對分析(採購成本分析)

採購費用與銷售收入比=一定時期採購費用總和/同時期銷售收入總和

採購費用與銷售成本比=一定時期採購費用總和/同時期銷售費用總和

合同採購佔總採購費用的比重分析,(詳細分析由採購部門管理)

2. **商分析

**商單位成本比率=關鍵裝置的**商採購費用總和/同時期**商採購數量(可分時間單一分析、**商比對分析、與**商評價結果比對、與**商財務往來相聯絡)

3. **商表現分析

通過各個方面(交貨、質量、**、服務、時間)的績效分析,考慮關鍵部件的核心**商和候補**商關係

銷售績效分析

銷售管理

銷售效率、銷售收入、毛利率

產品分析、分類產品積壓/缺貨

往來帳單、帳目分析

渠道積壓/缺貨、渠道庫存

客戶管理

客戶獲得分析:一段時期內獲得新客戶的數量、**、產品分類

客戶保持分析:老客戶的保持數量趨勢、客戶遺失原因分析(根據產品毛利、忠誠度、滿意度角度進行分析)――包括新的、老客戶、重新啟用的……

客戶產品毛利率分析:20/80原則進行分析相關客戶給整個企業銷售帶來的毛利、收益和已售產品的成本(cogs)。

客戶滿意分析:從服務、質量、發貨、**以及合同履行角度分析

合作夥伴

夥伴(客戶)獲利分析(獲利指數分析、年增長率以及利潤、銷售量)

夥伴獲利與往來分析(應收應付績效)

合作夥伴的變動分析(獲得、保持以及相關銷售指標的關連分析)

製造績效分析

產品質量分析

資源利用率分析,帕雷託分析

車間庫存(領用未用、wip、完工未入庫)分析

產品成本分析(20/80原則:成本構成,彙總)

財務績效的分析(注重現金流分析)

利潤率的分析(淨流動資產利潤率)

人力資源效率

現金的流轉率(比率或者天數,給出分部門、地區、產品的分析)

計畫/**績效分析

**、計畫、實際的對比分析。包括總的經營、銷售、採購(在數量和金額上的分析)

為什麼我們仍對mps/mrp情有獨衷?

大多主流的erp軟體在製造上都是運用傳統的計畫技術mps/mrp。我為什麼運用這麼難,但還在宣傳和推廣呢?

我們在談論erp的實施難度和成功率時,總是唉聲嘆氣。要不就象早期王汝林說的"不要把erp失敗的屎盆子往企業的頭上扣",怪在客戶身上,,要不就想從流程諮詢上找到良方。實際上,都繞開了事情的本質。

我們看erp的實施難度,不是在財務上,也不是在進銷存上。難度就在製造上。現在大多主流的erp軟體在製造上都是運用傳統的計畫技術mps/mrp。

很少有erp軟體是基於aps/dbr的生產計畫技術的。我們應該反思mps/mrp出了什麼問題了?為什麼運用這麼難,但還在宣傳和推廣呢?

一、傳統的mrp是否正在困擾你的業務發展?

mrp出現在60年代,用來處理物料清單,被稱為bom。mrp開始只代表物料需求計畫,後來發展成為製造資源計畫它所處的製造環境為:計算能力有限;只有財務有電腦;庫存被當作資產;需求是可**的;大部分是加工的產品。

mrp早期的推動式生產:

二、當時mrp為什麼具有生命力?

因為它非常適合標準的或者預定義的產品,車間能力是容易控制的,因為機器會長時間來生產同樣的產品;機器設定轉換也不頻繁,mrp用固定的提前期來計算工單的發放日和安全庫存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在國外mrp伴隨度過了60年代和70年前期。

三、製造世界開始變化,但推動的方式仍然在繼續...

在70年代, 80年代和90年代,製造世界開始變化,客戶需求開始由大眾化走向個性化,**變得困難因為需求總是不確定,能力控制成了挑戰,更多的換模設定次數,更短的計畫需求時間,機器時間變得寶貴,作業指示更加嚴格,總是需要趕工。

所以mrp也因時而變,mrp變得更加複雜,引入**,主生產計畫出現,並由其驅動mrp,繼續沿用推動式生產模式(把生產訂單推給車間),能力計畫被引入,從而可以看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生產。

四、為什麼mps/mrp在實際中不適用?

mps/mrp的bom的製造模型和現實的製造模型不吻合,實際生產的模型是物料用在工序和生產線上,並且受到工序和生產線有限產能的約束。且物料計畫也是受到約束的。雖然mrp在計算物料的數量的需求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是在時間上,都是在假設無限產能力和無限物料供給的情況下,固定的提前期或計算出的提前期實際上不可行的,就造成了積壓。

所以在理論上都沒有自圓其說。

但推動式生產模式下,在假設無約束的條件下,只依賴於唯一的規則是工單的交期。結果是大量的工單,但很少能準時完成。

要求基礎資料準備太完美,一般來說,需要準備大量的資料。需要時刻檢查什麼訂單被推送到車間,什麼訂單下達並是否超能力。如果是批量較少就會導致訂單太多。

如果客戶需求發生變更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果客戶需求變更而工單已經確認,計畫員必須手工去變更每個工單,結果是太多的趕工。

五、後來...開始採用部分拉動的方式

90年代後期,有限能力計畫被引入到aps中,應對車間的任務的大量的變化約束理論在90年代被引入aps系統中。約束理論認為最慢的車間資源約束了工單的產出,因此,工單的計畫應該依據約束資源上的能力和負荷來生成。

但是,也需要能力能夠精確的**;負荷是精確的(一般被表示成為每件所用的小時數或分鐘數);生產統計數量需要精確的紀錄(這樣可以釋放負荷);停機需要及時地報告。

六、那為什麼aps不能普及?

讓我們可以看看aps需要控制的因素:

1. 精確的需求

2. 精確的負荷

3. 精確的提前期計算

4. 精確的安全庫存

5. 精確的約束規則

6. 精確的產能

7. 精確的工時統計

8. 精確及時的完工匯報

9. 精確的下達計畫訂單

。。。。。。

至少9個變數,是大部分中等規模的公司需要努力的目標,所以aps被匯入,需要更高要求的管理和培訓學習去駕馭它,當然也有很多成功的。

那麼,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企業還處在基礎管理薄弱。如9個變數的精確性。所以,在嚴格交貨壓力下,能把物料需求算準是第一位的。

所以,能執行好mrp的計畫的企業還是很多的。隨著,生產管理的深入,就發現計畫排程都不可行了。大都對erp(包括國外主流的erp)產生了失望。

我們稍有生產常識都知道,pmc連乙個可行的計畫排程都做不出來,那談的上準時交貨了。

七、變化在繼續—精益計畫已經開始了

去掉**(僅僅用**計算)、去掉主計畫,讓真正的客戶訂單行拉動車間的生產,當客戶變更時,自動的調整日期和數量,用節拍來控制車間的生產速度,用**水平來控制庫存物料—建立拉動式的**資訊,清晰的顯示什麼需要做,消除趕工。

為什麼我們總愛失信 對自己的反思

曾經我們也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孩童,曾經我們也是相信任何乙個人。曾經的我們,約定好一起上學,就決不會落下乙個 曾經的我們,告訴過老師會完成作業,就算深夜停電,也會點上蠟燭。曾經的我們不曾失信!曾經,我們把每乙個人都當作朋友!但是,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遇到了許多陌生人。有時候我們會對一些陌生人的做法感到迷...

為什麼我們每天很忙

為什麼我們每天很忙,卻不充實?為什麼我們每天很空,卻不開心?為什麼我們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為什麼看似無憂無慮,卻總是難得開心?為什麼我們會迷茫?成功人士告訴我們,成功第一條,是要認識自己 1 我們是誰?2 我們的優勢和劣勢在 3 我們要到 去?第一問 我是誰?人分兩種 老百姓和非老百姓。1 非老百...

我們為什麼需要工作

其次,工作對於我們而言,是一種擔當,如果我們的同志,在工作中拈輕怕重,挑三揀四。抱怨工作太辛苦了,工作內容太枯燥了,工作環境太差了。或者嫌報酬太低,休息休假的時間太少。勢必他在工作時,就會缺少動力 找不到快樂,喪失興趣,工作起來就拖 拉 懶 散。遇到問題,就只會推諉,對待批評,只會逃避。那這份工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