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2021-11-05 10:41:07 字數 4789 閱讀 8893

1.1 人口增長模式

●世界人口增長特點:人口基數大,約60多億。

時間上:j型曲線,持續性、階段性、增長性,

空間上:發達國家增長快,發展中國家增長慢

●影響人口增長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的社會因素:生物學規律、社會因素(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人口政策)、自然災害等。

●影響人口增長根本原因: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人口增長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傳統型):為工業革命前的人口增長模式,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的人口增長模式。

它可分為(1)原始人口增長模式:基本特點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極低的自然增長率,它與原始社會時期,以採集、狩獵經濟為主的極為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2)傳統人口增長模式:基本特點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較低的自然增長率,它與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自然經濟相適應。(非洲少數國家屬此型別)

「高低高」模式發達國家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屬於此種人口增長模式。從20世紀50年代起,這種模式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導致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出現嚴重的人口問題。

③「低低低」模式(現代型):表現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三低」的現代人口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和少數發展中國家屬此型別。

●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地區差異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差異 :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在「高低高」的過渡模式,發達國家處在「低低低」的現代模式;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面臨不同的人口問題

4、我國人口增長狀況及圖示:

●中國人口增長狀況:由於政治制度、經濟、計畫生育的實施,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長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過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

1、環境對人口發展的限制性:人口發展需要消耗各種自然資源,世界人口急劇增長對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而自然資源(土地、礦產、水、森林等資源)是有限的,對人口發展具有限制作用。

人口數量不能超過環境資源**能力,也不能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這就是環境的限制性。

2、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續地利用資源、環境並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一定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即最適宜人口數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乙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

它有三個特點:1)臨界性,2)相對性,3)警戒性。

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控制目標應該低於人口容量,並以此作為人口控制的最終警戒線。

影響人口容量的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費水平。

1.3 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

1、人口遷移: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點的空間流動行為。

它是影響人口機械增長的主要原因

根據人口遷移空間範圍的不同,人口遷移可以分為

1)國際遷移:是指乙個國家的居民進入另乙個國家定居的現象;

2)國內遷移:是指乙個國家內部的居民從乙個行政區進入另乙個行政區定居的現象。由於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城市化和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因而,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是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型別。

●2、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推拉理論)

1)自然生態因素:氣候、土壤、水和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等等

2)經濟因素: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經濟發展、城市化、區域開發、大型工程建設等)是引起人口遷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經濟落後地區遷出率高,而發達地區遷入率較高。

3)政治因素:國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戰爭(戰爭難民)、政治中心改變等

4)社會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種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發展常常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處於互不適應的狀態,這種人地關係的不協調,導致了人口的遷移。

●3、世界和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及圖示

世界人口遷移的現狀:由發展中國家遷移到發達國家、從貧窮落後國家到富裕國家;從人口稠密國家到人口稀少的國家。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

總體表現為從農村到城市和工礦區、從內地到沿海地區、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

主要人口流出省區是

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

主要流入省區是

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等。原因:以務工和經商為主,多為自發性遷移。

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

遷出地:利: ①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的經濟科技文化的聯絡,

②增加收入,利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保護當地自然環境。

不利:青壯年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失.

遷入地:利: ①利於開發資源,發展經濟

②提供大量勞動力,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 。

改善綜合環境

不利:增加人口,加劇生態環境和社會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的人口遷移

1954~2023年中國人口遷移

特點 —— 遷移規模小,頻率低。流量小主要是國家政策有組織的遷移,自發遷移少.

原因:實行計畫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政策.

方向:由東部地區的城市到西部和邊疆地區。由東部農村到西北和東北等地

80年代中期以後人口遷移

1、特點 —— 遷移規模大,頻率高。流量大。流動人口增多,自發遷移為主.

2、目的:務工經商和學習培訓分配工作

3、人口遷移方向:①從農村到城市,

②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礦地區。

③從山區到平原

4、人口遷移原因:第一,農村勞動力剩餘。

第二,放鬆戶籍管理制度。

第三,城鄉和地區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國人口大量流動的最根本

1.4 地域文化與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長時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現象。(文化=物質財富+精神財富)

外國文化與人口:文化的差異對人口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齡、婚姻的穩定程度)和宗教對人口發展的影響很大。

中國文化與人口:生育——從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從多育多子到只生乙個;職業選擇——從「學而優則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動——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

2.2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和必然結果。

城市化的三大標誌:城市人口比重持續上公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城市化的主要動力: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導力量,第三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點:

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紀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達到70%,許多國家已經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區出現衰落現象;部分商業和製造業向邊緣區遷移,形成較多的衛星城和工業區;出現城市群或城市帶。

發展中國家: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較低;由於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城市發展不合理。一部分國家出現了「虛假城市化」的特點,即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水平,城市總體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現了「滯後城市化」,即城市化程序顯著落後於相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程序,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

2.3 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來的生態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

1)改變下墊面性質,產生城市熱島效應,還影響周圍地區的自然環境;2)破壞原有的河網系統,使城市水系紊亂,河道水質惡化;3)城市的生產生活汙染干擾和破壞了地區環境生態;4)城市帶動區域發展,對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產生廣泛影響

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1)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產生功能分割槽2)改變居民的就業方式,區域產業以非農業活動為主體,傳統農業社會演化為工業社會;3)原先的鄉村景觀成為城市景觀4)使人口和產業活動由分散到集聚,經濟開發和資訊交流大幅度加強5)影響和改變地方文化,促使現代文明向傳統文化的滲透,強化當地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2、城市化過程**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

●問題:交通擁擠;環境汙染嚴重,環境質量下降;地價房租昂貴,居住條件差;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秩序混亂。

●措施:建立衛星城鎮,開發新區;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治理環境汙染,擴大綠化面積。

3、我國城市發展趨勢

1)城市經濟逐步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2)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構建和諧人居環境3)控制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治理各種「城市病」4)運用資訊化手段提公升城市現代水平5)有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或小城鎮 6)大型中心城市,增強其輻射帶動功能

3.1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

●1、農業、礦業、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等產業活動的主要區位特點:

(l )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等):與自然環境的聯絡最為密切。

(2 )礦業:與自然環境的聯絡也最為密切。

(3 )工業:區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較少,受社會經濟條件影響較大。

(4 )商業和服務業:與地理環境條件關係不大,區位主要指向消費人群。

22、產業活動中的地域聯絡

① 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地域****:

生產協作:生產一件產品,承擔著不同工序的工廠或車間之間的協作;共同為某一種產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廠之間協作。

商貿聯絡:(l )區際**:一國範圍內的**活動,是最主要的**方式 (2 )國際**:

以各國間商品和勞務交換為主要內容,因各國經濟政策、法律法規的差異,受限制較多。科技、資訊聯絡:生產技術變革和資訊科技推廣使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為準確把握市場動態,及時獲得技術創新的資訊,企業之間、區域之間加強協作,擴大技術和資訊交流。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人口增長模式 1 人口增長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2.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數量受生物學規律的制約和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3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於生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人口增長模式 1 人口增長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2.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數量受生物學規律的制約和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3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於生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人口增長模式 1 人口增長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2.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數量受生物學規律的制約和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3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於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