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初一數學課的教學反思

2022-12-14 09:15:03 字數 4369 閱讀 1923

鍾祥市南湖中學:楊華濤

最近我上了一節初一新教材的數學公開課:等式和它的性質,在教學中我採用了體驗**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採用「歸納思維模式」教學,第一階段:創設情境——請同學們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第二階段:

形成概念——讓學生觀察這些等式的共同特點,想一想什麼叫做等式;第三階段:應用概念———讓學生識別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並說出為什麼?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質,採用體驗**的教學方式,首先由學生兩人一組動手實驗,要求分別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並填寫實驗表;再讓學生**電腦演示的書中71頁的實驗,提出問題:

通過天平實驗,要使天平平衡,你覺得應注意什麼?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麼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1,然後讓學生**書中71頁第二個實驗的電腦演示,並引導學生從天平左右兩邊的數量關係上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2,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麼?

第三部分是拓展與提高,通過兩個填空,揭示等式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後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教學反思:

這是我在片區教學中上的一節數學公開課,經過片區小組的聽課、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使我在教學中多了些體會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質》這節課的學習,我主要採用了體驗**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公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乙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回顧本節課,我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所提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的操作問題,應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

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但在探索等式性質1中用天平實驗的時間過長(用了10分鐘),而且總是停留在乙個層面上,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2、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

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乙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我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3、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4、對於性質的運用,我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改進方法:

1、個一小組做完實驗後(時間控制在2分鐘)可以採取四人活動,讓學生自己先去想你從實驗中發現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由組長做好每乙個組員的發言記錄,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體會實驗中所能發現問題的多樣性,由每組派代表回答,從學生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等式性質1。這樣的合作討論,能使學生討論的答案不再統一在教師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多是老師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獨到的。

2、在歸納等式性質1中,對於「式子」的問題可適當做引導。學生雖然沒有學過整式,但卻可以在第乙個螢幕演示——兩邊同時加上乙個三角物體的天平實驗中,提出:兩邊加上的這個物體它的重量我們知道嗎?

有可能會是多少?對於這個物體的未知重量我們可以如何表示呢?從而引出把這個未知量當成乙個式子看的概念

3、對於等式性質的應用,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前提下進行小組活動,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每個學生都有表達和傾聽的機會,每個人的價值作用都能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學優生得到了鍛練,而學困生也在互補、互動中學到了知識,促進了發展。

有這樣一種說法:你我各乙個蘋果,交換之後,你我還是乙個蘋果;你我各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後,你我卻有了兩種思想。這很形象地說出了合作學習的好處。

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問題在分組討論中得以共同解決。正所謂:「水本無波,相盪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

」只有真正把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才能

培養學生成為既有創新能力,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

作為教師,要想真正搞好以**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必須掌握多種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技能,不斷更新與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態度,在課堂教學中始終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最近我上了一節初一新教材的數學公開課:等式和它的性質,在教學中我採用了體驗**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採用「歸納思維模式」教學,第一階段:創設情境——請同學們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第二階段:

形成概念——讓學生觀察這些等式的共同特點,想一想什麼叫做等式;第三階段:應用概念———讓學生識別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並說出為什麼?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質,採用體驗**的教學方式,首先由學生兩人一組動手實驗,要求分別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並填寫實驗表;再讓學生**電腦演示的書中71頁的實驗,提出問題:

通過天平實驗,要使天平平衡,你覺得應注意什麼?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麼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1,然後讓學生**書中71頁第二個實驗的電腦演示,並引導學生從天平左右兩邊的數量關係上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2,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麼?

第三部分是拓展與提高,通過兩個填空,揭示等式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後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教學反思:

這是我在片區教學中上的一節數學公開課,經過片區小組的聽課、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使我在教學中多了些體會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質》這節課的學習,我主要採用了體驗**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公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乙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回顧本節課,我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所提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的操作問題,應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

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但在探索等式性質1中用天平實驗的時間過長(用了10分鐘),而且總是停留在乙個層面上,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2、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

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乙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我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4、對於性質的運用,我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改進方法

1、個一小組做完實驗後(時間控制在2分鐘)可以採取四人活動,讓學生自己先去想你從實驗中發現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由組長做好每乙個組員的發言記錄,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體會實驗中所能發現問題的多樣性,由每組派代表回答,從學生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等式性質1。這樣的合作討論,能使學生討論的答案不再統一在教師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多是老師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獨到的。

2、在歸納等式性質1中,對於「式子」的問題可適當做引導。學生雖然沒有學過整式,但卻可以在第乙個螢幕演示——兩邊同時加上乙個三角物體的天平實驗中,提出:兩邊加上的這個物體它的重量我們知道嗎?

有可能會是多少?對於這個物體的未知重量我們可以如何表示呢?從而引出把這個未知量當成乙個式子看的概念

3、對於等式性質的應用,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前提下進行小組活動,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每個學生都有表達和傾聽的機會,每個人的價值作用都能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學優生得到了鍛練,而學困生也在互補、互動中學到了知識,促進了發展。

有這樣一種說法:你我各乙個蘋果,交換之後,你我還是乙個蘋果;你我各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後,你我卻有了兩種思想。這很形象地說出了合作學習的好處。

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問題在分組討論中得以共同解決。正所謂:「水本無波,相盪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

」只有真正把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學生成為既有創新能力,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

作為教師,要想真正搞好以**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必須掌握多種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技能,不斷更新與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態度,在課堂教學中始終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一節數學課反思

聽課回顧2011 3 7 第二節課 授課教師 黃悅清 一 說出運算順序。二 分析應用題,有學生分析,在反饋到書中的方法。通過問答發現學生並沒有預習。沒有預習,說明不會自主學習,這一點使學生的弱點,在教學中這種能力沒有培養起來,從課堂表現發現杜郎口教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我們所欠缺的。三 要求學生之間...

一節數學課的觀察與反思

保定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牛素嫻 背景 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 人教版 第二單元 圓柱與圓錐 的教學 課堂實錄 第一節 認識圓柱體 教師採用了直接匯入法。師 以前我們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種立體圖形 圓柱體 板書 圓柱體我們在幼兒園就接觸到過,那誰能說說什麼是圓柱體呢?生 師 ...

初一數學課堂創設教學情境反思

初為人師的我,不知不覺間已經在初一數學的教學中走過了乙個多月。回想起這段時間的教學,結合在新課程培訓 課堂教學這一課程中有關創設教學情境的內容學習,特反思如下 教學情境是指激發學生認知發展和參與行為的情景 場景 問題的背景 條件等。為什麼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呢?引用在學習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