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教育綜合素質評價與衡量方案設計

2023-01-21 03:24:02 字數 4983 閱讀 6091

綿竹市天河小學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教育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乙個重要環節,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學生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有利於學生的和諧發展。為讓教師準確把握評價目標,了解評價內容,更有效地發揮評價的激勵和促進發展的功能,現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精神制定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據黨的教育方針,貫徹素質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學生素質發展和反映學生個體差異為出發點,從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各門課程的有效實施,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

二、評價原則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原則。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考查,不僅關注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潛能,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擁有自信;以質評為基礎,應用可操作的評價方法,不僅考查「認識」或「概念」等認知層面,同時還關注對「表現」等行為層次的考查,如行為觀察、情景測驗等。

(二)評價過程動態化原則。不僅關注結果,更要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評價物件的轉變與發展;鼓勵將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頭評價、作業評價、成長記錄(學生成長記錄袋)等。

(三)評價主體互動化原則。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關注評價結果的認同問題,即如何使評價物件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改變單一評價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互動活動。

三、評價內容及標準

新課程中的學生評價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關注學生多方面的表現,包括道德品質、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合作與交流、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容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

(一)基礎性發展目標

基礎性發展目標由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和健康、審美與表現六部分構成。

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

公民素養。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對個人的行為負責;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具有社會責任感。

學習能力。有學習的願望與興趣,能運用各種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水平,有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的習慣;能夠結合所學不同學科的知識,運用已有的經驗和技能,獨立分析並解決問題;具有初步的研究與創新能力。

交流與合作能力。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並努力去實現目標,尊重並理解他人的觀點與處境,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地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

(二)學科學習目標

學科學習目標是指經過學科學習應達成的基本目標。每學科學習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進行具體評價。

學生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基礎性發展,也要關注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個性特長。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年齡特徵,體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注意對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評價,鼓勵各類學生的成長。

四、評價方法

(一)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

基礎性發展目標的評價,要根據不同的評價內容和指標實施多元評價,還要滲透或包含在學科學習目標的評價中進行。道德品質和公民素養方面要重點結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以及團隊活動、校本課程實施中進行評價;學習能力和交流與合作能力方面要結合所有學科教學進行評價;運動與健康方面主要結合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進行評價;審美與表現方面重點結合**、美術學科教學進行評價。要按學生年齡、心理及行為特點制定一些可觀察的指標,在學科教學或各種教育活動中分層實施評價。

要創設情境、機會,通過參與活動,日積月累,讓學生感受、體驗與內化。要通過表現性任務、觀察記錄、訪談、作品分析、個人自評,同學、教師、家長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

(二)學科發展目標的評價

⒈知識與技能的評價

要遵循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以該學段、學年以及每個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基準,通過作業、紙筆測驗、考試和完成一些開放性的表現性任務等形式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以「等級+評語」的形式呈現。低年級(1—2年級)實行模糊評價或描述性等級。

⑴練習、作業

作業分析評價是教師了解、掌握學習效果、學習態度最常用、有效的評價方式。學生的作業情況要通過學生的認真程度,正確率,創造性解決問題情況;完成作業的速度,主動作業的情況;課外學習情況以及實驗操作能力,小**、小發明、小製作等成果來進行綜合評價。教師可以組織作業展示活動,進行優秀作業及成果評比,作為作業評價的依據。

除了傳統的紙筆作業之外,更應注重口語交際作業、綜合實踐作業、實驗操作作業等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際表現能力的表現性作業。表現性作業包括綜合實踐活動記錄、參加社會工藝活動記錄、學科實驗研究報告、交流合作學習記錄、課外閱讀的數目和反思筆記等。

⑵單元測試:單元測試(測驗)是在乙個教學階段或單元結束後,根據教科書中對於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做出的學業水平評價,衡量、檢測學生在預期學習成果和表現標準上所達到的程度。

設計單元測驗題目和實施評價需要依據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確定測試內容的範圍,注重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原理的認識及理解。

單元測試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方面,每個教學階段或單元結束後都要測試並做記錄。

⑶期末考試(考查)

考試(考查)是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試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物件不同選擇相應的考試形式,既有閉卷形式,也有開卷形式。除紙筆測驗外,也要選擇英語聽力考試、口試、課題研究、情景測驗、實際操作等質性評價形式。

運用考試進行評價時應注意:

考試內容:考試要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絡,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綜合應用的能力;要減輕學生機械記憶的負擔,突出綜合性、探索性和開放性,杜絕設定偏題、怪題;考試的內容應多元化,除關注知識與技能外,還應體現考查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內容;還要重視加強多方面潛能的發展,尤其是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發展。

考查學科應通過平時觀察、評語、軼事記錄、表現性作業、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學習習慣、興趣、毅力、學習動機、學習技能、社會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等學生表現的資訊進行考查。

考試方式:給予學生多次機會,同一考試也可多樣化呈現。如,1-2年級可採用遊戲式、自選式、互測式考試,考試要突出趣味性。

3-6年級實行分項考核、綜合評定。各學科期末考試成績以「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方式呈現。

考試結果處理:各科教師要對考試結果作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反饋資訊,從而督促、協助學生制定出下一步的學習計。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名。

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必須與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教育目標相結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採用觀察、軼事記錄、訪談、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等質性的評價方式對其進行評價。各學科應根據本學科特點,結合基礎性發展目標在學科中的體現,制定具體的評價內容及指標體系。

⑴日常觀察

課堂教學觀察: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觀察是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方法。學生的課堂表現要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頻率,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的**行為,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積極性等因素來進行綜合評價。

可以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進行綜合。

活動觀察:校內外活動觀察,要通過學生參加的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社群服務、夏令營、藝術匯演等,能體現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人合作與交往的能力以及為他人、為社群服務的精神品質,包括學生參與各類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描述、活動成果、學生的感悟和反思等。

特長表現:包括學科獲獎記錄或證明、親手製作的作品(如航模、車模、陶藝、電腦製作等)或小發明成果、藝術表現性活動記錄或獎勵證書。

⑵成長記錄:成長記錄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方式,要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

成長記錄要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評價,來自家長的資訊,考試和測驗資訊等。

成長記錄要根據教育教學的需要,有選擇的使用。可與學科教學結合;與學生的品行、興趣發展,習慣的養成結合;可與特殊學生的教育和培養結合;還可與班級的管理工作結合。成長記錄要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體現學生的優勢領域。

學生是成長記錄的主要記錄者,成長記錄要始終體現誠信的原則,要有教師、同學、家長開放性的參與,使記錄更典型、客觀、真實,盡可能地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與進步歷程。

要定期組織成長記錄的交流展示。並將成長記錄納入期末終結性評價內容。對成長記錄的評定應注重學生的進步和所付出的努力,明確改進的方向。

要通過對成長記錄的回顧、比較,使學生學會反思,了解自己的進步,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進一步發展的目標,逐步發展自省的意識和能力。

成長記錄的結果應收集在成長記錄袋中,成長記錄袋的內容包括:①學生基本情況:如姓名、性別、通訊位址、出生日期、健康狀況、家庭背景;教育基本情況,如所進學校、主要課程測試成績、一般能力等級、特殊能力傾向,優秀與榮譽、個人社交和發展情況。

②學生的各科學習檔案:a本學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一般按乙個單元或乙個學習主題收集資料。如單元測試成績單、綜合素質報告單。

b目前最佳作品展現,包括生成過程,如最好的作業、最好的作文、優秀的美術作業、攝影**、錄音磁帶等。c實踐創新活動的參與程度,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研究報告乃至各項競賽獲獎證書等。d同伴之間的觀察評價、教師觀察、評價及剖析,來自家長、社會的反饋資訊,如教師的表揚或建議、學生的感想等。

(三)評價的主體

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本人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四個方面。

學生自評和互評:一是由學生本人對自己的綜合素質及行為寫出自我評語;二是對自己或同學綜合素質的六個方面以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一些方面分別評出分項等級。

教師評價:一是由班主任給每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六個方面評出分項等級,並給每個學生寫出綜合性評語,重點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整體描述,突出學生的特點和發展潛能(具體評價方式見表一);二是各學科教師根據本學科所制定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及學科發展目標評價體系,對每個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達成及學生學業水平進行評價,給出相應的等級,並對學生學科的發展態勢進行描述,寫出激勵性的評語(具體評價方式見表二)。

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

對學生一學期以來的學業的評價工作是學校教育評價的乙個重要環節,它對於教導處和班主任工作來講,更是一項重要工作。多年來,我們習慣以 三好生 勞動 文娛 學習 來定位學生的學業成就,它一般以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師生的主觀印象為評價內容,體現不出學生發展的狀態與水平。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入,教育觀念進一步更新...

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衡量考核規章制度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考核制度 一 指導思想 為了更好貫徹素質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學生素質發展和反映學生個體差異為出發點,從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的情感 態度 價值觀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各門課程的有效實施,充分發揮...

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總結

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反映學生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我校在接到上級關於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方案之後,認真領會其內涵,以為學生發展為原則進行學習,深刻體會,最後依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形成自己學校的方案並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