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筆鋪墊和懸念的區別

2021-03-04 01:22:59 字數 3537 閱讀 8803

①以人物某一時刻的神態描寫為懸念。如《渡船》開篇寫:「年輕的媽媽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裡還噙著淚水,船一搖晃,淚珠便直滾下來。

在她的懷裡,孩子沉沉地睡著。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裡,看不出什麼樣子,儘管這樣,媽媽還是把他貼在胸口,生怕被江風吹著,被水花濺著。」這是怎麼回事呢?

文章自然引起了讀者的注意。

②以人物某一時刻的言行心理描寫為懸念。如《三人行》開頭便寫:「『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樹跟前再休息!

』指導員王吉文望著前面四五百公尺處一棵小樹,又暗暗地下了一次決心。……在王吉文看來,它似乎比實際距離要遠一些。」王吉文為什麼「又暗暗地下了一次決心」?

為什麼望著只有四五百公尺,走起來卻「似乎比實際距離要遠一些」呢?這些心理描寫既緊緊地抓住讀者,也自然展開了情節,為後文埋下了伏筆。

③以環境描寫為懸念。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落筆就交代:「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

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乙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這個小女孩是幹什麼的?

天冷又下著雪,她為什麼還光頭赤腳?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為什麼不趕快回家?她的命運、結尾如何?

文章一開頭,就把人物放在這樣乙個典型環境中,於是便緊緊地扣住了讀者的心弦,引起讀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細的心理。

④以記敘場面或一段情節為懸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記敘了這樣乙個場面:周瑜施毒計,要諸葛亮10天造好10萬枝箭;諸葛亮說只用3天,還立下了軍令狀。

諸葛亮不知對方是在陷害自己嗎?只用3天能造好10萬枝箭嗎?諸葛亮又是怎樣造箭的?

這自然引起讀者濃烈的興趣。

⑤以貫穿全文的乙個事物為懸念。如《小木船》這篇習作,開頭就寫:「每當我看見藏在抽屜裡的那只精緻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陳明來。

」這只小木船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我」要把它藏在抽屜裡?為什麼看見它就想起陳明來?

全文以這只小木船為線索、懸念,層層展開,引人細讀。

設定懸念要強調的是:設定懸念不能濫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牽強、生硬。所設懸念要簡明、乾淨利落,不能枝蔓橫生、故弄玄虛,以致使讀者眼花繚亂,甚至厭煩,從而失去懸念應有的作用。

伏筆和鋪墊的區別

在分析記敘性作品中,經常會遇到伏筆和鋪墊.但是在具體教學中,如何區別開伏筆與鋪墊呢?我認為,所謂伏筆,就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

使用伏筆應注意:

(1)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筆要有照應,前後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進行陪襯襯托的一種表現手法。

(1)鋪墊的特點:是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2)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3)鋪墊的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鋪墊的種類:①從情節發展的方向來分,有正鋪、反鋪。正鋪是鋪墊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鋪墊。

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②從鋪墊的手法來分,又有伏筆鋪墊、懸念鋪墊(又叫墊襯)、鋪陳鋪墊(用鋪陳事物的方法,渲染氣氛,製造聲勢)之別。寶玉挨打是伏筆鋪墊,紅樓夢序曲是懸念鋪墊。

伏筆與鋪墊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儘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

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乙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閒筆」。

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作鋪墊是為下文的出現而打下的基礎,如果沒有了它,後文會顯得很突然;

而埋伏筆不同。它是可以控制文章的結局的,沒有了它,想達到的效果和結局將會差之甚遠,甚至大相徑庭。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埋伏筆比作鋪墊更重要一些。

鋪墊、設伏筆,都是解釋某句或某段話結構上的作用。

鋪墊常用於開頭和中間,為下文…作鋪墊.

伏筆常用於開頭和中間,為下文…埋下伏筆.一般可以互換.

鋪墊一般用於文章,一般說前後有聯絡,並且前面的主題思想較淺,而後面較深。埋下伏筆是說一件與後面內容無關緊要的事件,而一件簡單的事,可以簡單訴說文章中心。如果你還比較小,可以把二者想成一樣的。

鋪墊:故事情節的發展,一層層推進,一層層深入,演進變化,層次分明,前因後果,順理成章. 伏筆和前後照應,鋪墊,懸念的區別

鋪墊的特點。鋪墊是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2)鋪墊的作用。

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3)鋪墊的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 鋪墊的種類。 1)從情節發展的方向來分,有正鋪、反鋪之別。正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鋪墊。

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 2)從鋪墊手法來分,又有伏筆鋪墊、懸念鋪墊、襯托鋪墊(又叫墊襯)、鋪陳鋪墊(用鋪陳事物的方法,渲染氣氛,製造聲勢)之別。寶玉挨打(33)是伏筆鋪墊,《紅樓夢曲》就是一種懸念鋪墊。

伏筆,是在文章的故事發生前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再予以「響應」的寫作技巧。戲劇、曲藝創作稱為「抖包袱」。伏筆是文章峰迴路轉、達到情節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絡、逆轉人物關係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後內容要有內在聯絡。

前面交待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後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1)照應的作用。

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溱。(2)交代。交代是文章中,為同後面所寫的內容相呼應,而在前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又叫伏筆。

伏筆是用預示、重複等方法,埋伏下情節發展的線索,為人物的出場和事件的發生準備條件,以叫到結構嚴密、情節跌冗起伏的藝術效果,又叫伏線,在相聲藝術中叫包袱。(3) 照應的種類。 1) 首尾照應。

開頭與結尾的照應。 2) 扣題照應。圍繞主題反覆照應。

3)伏筆照應。先設伏筆,後予交代的照應。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訴衷情陸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析: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

「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鋪墊和伏筆

鋪墊 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例如,魯迅在 孔乙己 中寫道 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 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 文中這裡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 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 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再如,王周生的作品 這不是一顆流星 開頭寫 ...

報告和請示的區別

一 請示的原則 需要請示的情況大體包括 1 對上級的方針政策有不了解的問題 2 工作中新近發生比較重大的 本單位一時沒有把握處理的問題 3 本地區 本部門因情況特殊難執行統一規定,需要變通處理的問題 4 開展某項工作遇到的人力 物力 財力方面難以解決的問題等。這裡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第一,要避免事前...

做和作的區別

作 與 做 的區別 李濤 現代漢語中的 作 與 做 用途很廣,使用頻度很高,所構成的詞語很多,二者之間的意義和用法也相當複雜,既有區別又有交叉。筆者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發現總有一些學生對 做 作 的用法搞不清,有些乾脆糊里糊塗使用。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譚桂聲同志的關於 做 作 的辨析考證,深有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