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范進中舉談明清科舉制度名稱

2021-03-04 09:58:43 字數 2287 閱讀 6655

在封建社會裡,考上秀才算是進學了,地位不同了,可以免差徭,見了縣官不下跪,若違犯法令由教官責懲,情節嚴重者須申報學政革去生員後才能治罪,地方官不得擅責。但是秀才還是擺脫不了窮困的地位,附學生員經過考試成績優良者可以補「增廣生員」(簡稱增生),「廩膳生員」(簡稱廩生),除了補上廩生可以有津貼(官府每月發公尺)外,一般生員是沒有收入的。所以秀才能有個館地教書就算很好的出路了。

《儒林外史》中的倪文卿是個三十多年的老秀才,窮困潦倒,只靠修補樂器為生,養不起家,先後賣了四個兒女。所以范進雖然中了秀才,但是胡屠戶仍然看不起他。

明太祖規定,令天下府、州、縣學每年貢生員一人到京師,經過考試錄取者可入國子監(即太學、最高學府)讀書、稱為「貢生」,即把人才貢獻給皇帝之意。這也是秀才讀書做官的一條出路。清朝沿襲,制度更為嚴密,貢生共分五種,都算是正途。

其實國子監是有名無實的,貢生也不必到國子監入學,因為國子監的學生——「監生」也同樣不入學,連學校大門也沒看見過。甚至貢生、監生也可以出錢捐納,《儒林外史》中的嚴貢生、嚴監生都是屬於這種情況。

二、鄉試:這是考取舉人的考試。「鄉試」一詞是源於《周禮》中「鄉里舉士」之意,並非在鄉里舉行考試。

每三年一科,《周禮》有「三年大比」之制,因此鄉試也稱為「大比之年」。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有時國家如有萬壽、登極大典加科,叫做「恩科」。鄉試在秋天舉行,因此也叫「秋闈」,考試地點在省城之貢院,貢院以荊棘編鋪於圍牆之上,因此貢院有「棘闈」之稱,也可作為鄉試之代稱。

參加考試的人有秀才(廩生、增生、附生)、貢生、監生等。《儒林外史》中的周進六十多歲了,連個秀才也沒考中,沒有資格去考舉人,所以到了省城看見貢院,一頭撞在號板上哭得口吐鮮血死去活來滿地打滾,醜態百出令人作嘔,眾商人實在看不下去,大家湊錢給他捐了個監生,才能去投考。

鄉試考官有主考官(又分正副主考)和同考官。正、副主考由皇帝欽命,為翰林官或進士出身之部院官充任。同考官為科甲出身的州、縣官、同考官分房而坐,因此也叫「房官」,負責評閱考卷。

范進跟張鄉紳跑到高要縣打秋風,就因為湯知縣做過范進鄉試時的房官,算是范進的老師。

鄉試共進行三場,錄取者稱為「舉人」,別稱「孝廉」(沿用又之舉「孝廉」)。第一名稱為「解元」。除了正榜外還有副榜,考中者稱為「副貢」。

考中舉人社會地位就遠遠超過了秀才,因為舉人可以到京師去考進士,中了進士便可青雲直上,飛黃騰達、獲得**厚祿。此外清代有「大挑」制,舉人應進士試三科不中,可以赴吏部應選,由欽派王公大臣於各省舉人中挑選官吏。挑選著重外貌,一等者可授知縣(俗稱大挑知縣),其餘可任教官等職,總之中了舉人就有了入宦之途。

中舉後即使不去做官,也可以結交官府、包攬詞訟,魚肉鄉民,而地方官也願意和這些有功名的人互相勾結,以便於剝削壓榨老百姓。課文中敘述范進中舉後,鄰居送禮物,張鄉紳送銀子、房子,甚至有人來投身為僕圖蔭庇,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特別是南方的社會風尚。

三、會試、殿試:這是考取進士的考試,參加考試的人必須是舉人,而皇帝賞給舉人者,也可准予參加考試。分為兩個步驟:

會試:就是集中全國舉人會同考試之意,三年一科,以醜、未、辰、戌年為「會試正科」,遇鄉試恩科的第二年的會試叫「會試恩科」。考試在京師進行,時間為春季三月,因此叫「春闈」,又因是由禮部主持,因此又叫「禮闈」。

會試共試三場,每場三日。會試之主、副考官稱之為正、副總裁,以大學士及翰林出身的一二品官充任,同考官若干人由翰林官充任。會試考中後稱「貢士」,但是貢士不是科名,是指經會試考中而貢獻於皇帝的舉人。

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清初貢士不複試,至嘉慶時作為定製,在會試發榜後數日舉行複試,考一場當日交卷。評定後准予參加殿試。

殿試:三月會試,四月發榜,四月底舉行殿試,地點在保和殿,由皇帝親試,即所謂「臨軒策試舉人」,因此叫殿試或廷試。實際上仍由大臣主持,但只能稱「讀卷大臣」,由大學士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大臣充任。

殿試考一場,當日交卷。

殿試考中稱進士。別稱「甲榜」,俗稱「兩榜」(指舉人、進士各為一榜而合言之)。公布進士之榜謂之「金榜」。

發榜第二天在太和殿舉行「傳臚」典禮,由皇帝召見新進士,由傳臚官唱名,作樂,王公大臣及新進士行三跪九叩禮,極為隆重。

殿試分三甲,一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稱「探花」。總稱「鼎甲」(鼎有三足,因有此稱),因此狀元也叫「鼎元」。二甲若干人稱「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稱「賜同進士出身」。二甲三甲之第一名也有「傳臚」的別稱。

傳臚後,一甲三人榜下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再舉行朝考,然後按成績授官。

明、清兩代任命官吏,非常重視科舉取士,凡科舉中的五貢、舉人、進士皆謂之正途出身。官職有變化,但是由考試而得來的出身不可改變。明、清之大學士、部院大臣多系進士出身,非進士出身者則不為士大夫所重視。

因此不是進士出身的宰相公卿是罕見的。這就是明、清知識分子鑽研八股終身為舉業奮鬥的原因。

范進中舉筆記

十七 范進中舉 1 范進中舉前後各發生哪些事情?1中舉前 范進進學 胡屠夫來賀喜 借錢挨罵 偷去鄉試 賣雞 2中舉後 鄰居賀喜 范進發瘋 治瘋 張靜齋來訪 范進高公升胡屠夫沾光。2 主題。課文描寫了范進中舉前後,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著重刻畫了范進癲狂的醜態和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批...

范進中舉學案

19.范進中舉學習目標 1.了解 的特點,培養閱讀 的興趣。2.理解 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外貌 心理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3.品味 中精彩的語言,理解 的主題。一.走近作者 吳敬梓 1701 1754 字又字文木,晚年號安徽人,著有和 文山房集 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時生活縱,後家業衰落,移...

范進中舉學案

遷安市弘毅國際學校 目標引領 課道 導學案 九年級語文學科課題 范進中舉 2 課型 新授展示課 班級 姓名 編號 005 編制人 孫洪強審稿 日期 10月8日 在淚水中浸泡過的微笑最燦爛,從迷惘中走出來的靈魂最清醒!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作者從人物語言 動作 神態描寫角度刻畫人物的 變 從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