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電大專科《社會學概論》考試複習

2021-03-03 22:20:53 字數 5169 閱讀 8361

社會學概論

一、名詞解釋:

1. 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們按照自己不斷增長和提高的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創造性地結合成不同的社會關係,進行不同社會活動的共同體。

2. 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一站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3. 社會化:即人的社會化。

就是指乙個人從出生,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的人,經過不斷地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範,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需要,發展自己的社會性,把自己一體化到群體中去,從而使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下去的基本過程。

4. 社會需要:是人們需要是人們在一定情景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匱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滿足的社會心理反應。

5. 社會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活動與過程。

6. 社會組織結構:是指組織由哪些部分構成及各部分之間所確立的關係形式。在這裡,前者是從外觀上來描述社會組織的結構,後者則是從實質上來分析社會組織的結構。

7. 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別。社會分化現象是社會發展中的普遍現象。

8. 社會分層: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叫做社會分層。

9. 社會制度:有巨集觀、中觀和微觀之分。

社會學研究社會制度著眼於中觀尺度,認為社會制度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社會需要,在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係及與此相聯絡的社會活動的規範體系。

10. 社會問題:是由於人與環境汙染的關係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

11. 社會解組:是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聯絡微弱或不協調,社會行為規範取社會成員失去的約束,從而社會的組織程度低,及至處於無組織狀態的現象。

12. 社會保障:,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3. 社群組織:是社會工作者協助社群居民、團體或機構認識社會區需要,組成社群行動體系,進行有計畫的集體行動以解決社群問題的過程。

14. 社會發展:是社會工作者介入有問題的社會區,通過啟發和教育,協助社會區居民組織起來,發揮社會區合作精神、動員社會區內外資源、有計畫地解決社群問題,促進社群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過程。

15. 社會工作:是指幫助社會生活上處於不伸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群,解決困難、預防問題的發生、恢復、改善和發展自己的功能,以適應和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

16. 社會變遷:是指乙個社會中,社會結構方面發生的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角色模式的變動過程。

17.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生活表現的型別化了的活動形式與特徵。

18. 社會流動:從廣義講是個人、家庭以及其他社會群體在不同的社會部門間的運動,狹義的社會流動一般僅是指個人在社會中地位的變化。

19. 社會革命:是一種急劇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社會變遷形式。

20. 社會現代化:是指人們利用近、現代的科學技術,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質條件、精神條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適應這些條件,達到社會繁榮發展的過程。

21. 社會趨同論: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不同的社會起點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具體條件了不盡一樣,經過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國家在許多方面變得越來越相似。

22. 社會控制:是運用社會力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既定的社會規範保持一致的過程。狹義的社會控制是指對越軌行為的約束。

23. 社會**:是社會上眾人以言論形式表現的對於某一事件或現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眾對於此一事件或現象的是或非的評價。

24. 社群: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內、相互關聯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即地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

25. 再社會化:是乙個具有特定涵義的社會化,即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犯有越軌行為,被有關司法、公安部門收容,強制性地對其進行教化的過程。

26. 應用社會學:是指把社會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社會實際生活、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

27. 優勢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狀態下可能會有多種需要,但其中有一種需要佔據主導地位,對人的行為起主導作用,我們把這種需要稱之為優勢需要。

28. 角色衝突:是在角色扮演過程中,乙個人因同時擔當兩種以上角色,這此角色又對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時所出現的現象。

29. 個性:是指乙個人在他的生理素質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觀念、態度與習慣等心理特徵。它是個人穩定和心理特徵和總和。

30. 初級社會群體:也叫首屬群體,是由面對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親密和成員關係的社會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的社會關係。

31.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成員的組合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關係狀態。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員組成,由哪些成員組成和按照哪種關係模式組成。

32. 科層制:是韋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及管理方式。

33. 人文區位學:是指借用生物演化論原理,研究社群環境的空間格局及相互依賴關係的學說,是由美國芝加哥學派提出來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與活動分布,分析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34. 城市社群:是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內、以工商業或其他非農產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一定規模的人口組成的生活共同體。它是與農村社群不同的另一類居住空間和生活組織形式。

35. 過度城市化: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過城市發展需求,給城市正常執行帶來沉重壓力的現象,叫過度城市化。

36. 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其中乙個集團能占有另乙個集團的勞動。

37. 剝削:是指社會上一部分人或集團憑藉他們對生產資料的壟斷,無償地占有另乙個部分人或集團的剩餘勞動,甚至一部分必要勞動。

38. 規則系統:用以規定在這個制度籠罩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相互關係以及人們各自的行為模式。

39. 越軌行為:它是個體或群體違反其所應遵守的社會行為規範的行為。

40. 就業問題: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未能從事勞動或有效勞動,而產生的不利於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狀況。

41. 貧窮文化論: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窮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

42. 世界體系論:它提出世界是乙個整體,是乙個「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它認為在整個世界體系內,西方發達國家是通過經濟聯絡和不平等的**來剝削不發達國家。

43. 「第三次浪潮」:社會會學家、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人類從農業革命文明,進入工業革命文明,現在又進入打技術、新材料開發的新的文明時期,他稱之為「第三次浪潮」。

選擇題:

1. 社會制度之所以能夠使人們接受,其內部都有一套理論作為自己存在的根據和令人接受的理由,這套理論,我們名之日(概念系統)。

2. 社會的風俗、道德、準則、法律等規範是屬於(規則系統)。

3. 社會工作是指(推行和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工作)。

4. 社會保險屬於(社會保障的一項內容)。

5.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門的助人活動和專業是產生於(19世經末20世經初)的西方社會。

6. 社會的變遷,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變動而引起的。

7. 社會分層的不同結構中或不同隊級、階層中,個人、家庭、社會群體在不同層次或等級間的流動,稱為(垂直流動)。

8. 社會趨同論最早是誰提出的(丁伯根)。

9. 社會組織與外部環境的關係是(交換關係)

10. 社群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為規定的。這種劃分方法是(按社群的形成方式分類)

11.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以方法技術為人服務的專業,其發展主要表現為(工作物件、工作方法的發展)

12. 人類社會與動物社會的本質區別是(勞動)。

13. 人的需要的滿足方式和滿足的可能具有(社會制約性)。

14. 人文區位學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學派)提出來的。

15.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稱為(城市化)。

16. 乙個人同時擔當了幾種角色,對個人的期待發生了矛盾,難以協調,這種現象稱為(角色衝突)。

17. 一位業務經理與職員、總經理、其他業務經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關係,叫做(角色叢)。

18. 一部分勞動者力找不到勞動或工作或工作崗位,無法實現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勞動力資源閒置,是指(失業)。

19. 一位工廠和工程師調到大學裡任講師,這種流動稱作(水平流動)。

20. 手段--目標論認為人們的五種行為方式中,「只認同文化目標,但不遵從制度化手段,此為(創新)。

21. 手段—目標認認為人們的行為方式中,「放棄文化目標,介遵從制度化手段。」此是(形式主義)。

22. 手段—目標認認為人們的行為方式中,「用新的目標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標和制度化手段,這是(反叛)。

23. 在許多發達國家,出現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鎮或農村遷移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逆城市化)。

24. 在農村社群佔支配地位的社會關係是(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

25. 在勞動或工作崗位上,勞動者不能充分發揮其能力,社會勞動力不能實現與生產資料的良好配置,不能創造出最大效益,這是(不充分就業)。

26. 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事某種勞動或工作,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以維持生活的活動是指(就業)

27. 以下那種活動屬於社會交往的活動是(朋友談心)。

28. 以下那種關係屬於次級社會會關係的是(工作單位中的同事關係)。

29. 以下哪種群體屬於初級社會群體。(兒童遊戲群體)

30. 以下哪一種活動不是集體行為(春遊)

31.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32. 由父母和一對已婚子女及孫子女等組成的家庭是(主幹家庭)。

33. 由個別的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較為特殊的現象,是指(個別貧窮)。

34. 「工作安定」屬於哪種需要。(安全的)

35. 「得到支援和友愛」屬於哪種需要。(歸屬與愛的)

36. 「鏡中自我」是誰提出來的(庫利)。

37.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觀是哪種人生觀。(享受主義)。

38.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哪種社會變遷理論。(歷史迴圈論)

39. 「後工業社會會「論是由誰提出的(貝爾)。

40. 「社會」一詞源於(中國)

41. 「社會是從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直線式發展」。這是社會變遷哪種理論的觀點。(社會演化論)

42. 「不同的社會成員或社會團體為了各自獲得同一目標而進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競爭)

43. 《第三次浪潮》一書的作者是(托夫勒)。

44. 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是兒童思維發展的哪個階段。(具體運算)

45. 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看,社會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維持社會穩定)

46. 中國社會學的起始人是(康有為)。

47. 中國城鄉發展的理想目標為(城鄉協調發展)

社會學概論

社會需要 是人們需要是人們在一定情景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匱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滿足的社會心理反應。社會交往 是指個人與個人 個人與團體 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的活動與過程。社會組織結構 是指組織由哪些部分構成及各部分之間所確立的關係形式。在這裡,前者是從外觀上來描述社會組織...

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概論 練習題及參 一 名詞解釋 1 社會學 本土化 社會學 本土化 是社會學中國化,也就是建立以馬克思主義 思想為指導的,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2 再社會化 再社會化也稱重新社會化,它是使個人改變以前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建立起新的 符合社會要求和新的形勢需要的...

社會學概論

一 名詞解釋 1 社會學 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研究社會結構 功能 發生 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2 優勢需要 指人在同一狀態下可能會有多種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種需要佔據主導地位,對人的行為起主導主導作用,我們把這種需要稱之為優勢需要。3 社會交往 指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