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古詩文誦讀指導策略

2021-05-14 13:24:26 字數 5221 閱讀 4008

**小學古詩文誦讀

開安鎮第二中心小學王海英

一.新課程對古詩詞的關注

中國是乙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文歷經了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是傳統文化中的奇麗瑰寶。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蘊厚重,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人,教育人,團結人。它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勃發生機。

讓小學生誦讀古詩文,從而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學生的視察,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這符合新課程總目標的要求:學生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型,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背誦是兒童的天性,此時兒童的記憶是「無意識記憶」,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在兒童時期發展極快,到13歲達到最高峰。國學大師南懷瑾指出:

「背誦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腦筋愉悅的狀況下記住,所以對小孩身心有益。」。距離,生成多維的個性體驗;模糊,生成了彈性的心靈感情;朦朧,產生充盈的至真美感。

讓學生在一生中學習、工作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背點經典,接受經典的薰陶,提高自身修養。這也是做一種可以終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準備,同樣達到智慧型鍛鍊與人格培養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進行古詩文誦讀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及價值尋思

1、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培養語感。

語感是語文能力的乙個重要標誌,人對語言的直覺的全體的感受,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我們傳統教學中的精華就是整體感知,整體吸收,形成語感。如拿到一篇古詩文,讓學生反覆誦讀,形成積累,這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

我們知道沒有積累就談不上良好語感的培養。誦讀對要求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覺感悟是完全一致的。這是學生將所感覺到的規範的言語物件(古詩文)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嘛。

2、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提高人文素養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已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及至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文修養的最典型標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現在之一是對他人的關懷,對人民的關愛,對民族疾苦的同情。

如古詩《憫農》《古風》《田上》《田家》《傷田家》《蠶婦》《陶者》等等體現的正是這種精神。人文精神還體現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古詩詞中就有大量描寫自然景觀的詩詞,大量閱讀此類文章,讓他們體會大自然的博大,感受萬物的奧秘,頓悟人生的真諦。

從而達到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增加學習興趣

多誦讀好聽又好說的韻文,不僅能讓孩子在言語聲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漢語言形式的魅力,還能使他們更喜歡學習語文,小學生的好奇十分強烈,插入與教學內容相關係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如讀《贈汪倫》時插入「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讀《塞下曲》插入李廣將軍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詩》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間的故事;背《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孟母三遷的典故。背「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講晉人孫敬懸樑苦讀,戰國蘇秦用錐刺腿的勤學故事……這些典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誘導了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共振效應。

「像這樣以精讀文章作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那麼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知解與領會的範圍將擴張多大啊!」(葉聖陶語)。學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僅理解了其中的內涵,還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幾首古詩,就如單腳走路,學生受益不大。在精讀一首後,再拓展讀其他幾首詩,則更能擴大閱讀面,激發再研讀的興趣。

4、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培養良好美感

從心理學角度看,兒童正是記憶力、想像力高度發展的時期,在這階段讓兒童誦讀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兒童記憶力,想像力,進而促使其智力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兒童終身受益。古詩平仄有序,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多讀多誦能體味韻律美,**美。反覆誦讀,大膽想像,能領略意境美,繪畫美。

詩人或吟詠生情,或感物詠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誦,體驗情感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領悟詩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讀,一句十回吟」聲情並茂地反覆誦讀體會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型美,更沉積著乙個偉大民族不變的精魂。

5、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提高寫作能力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大量誦讀古詩文,孩子們積累著詩的語言,感受著詩的情懷,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領悟詞句中比喻、誇張、對比的精妙之處,賞識能力得到提高,語言底氣就足了。有了底氣,才有靈氣,孩子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作文下筆輕鬆,語言流暢,直至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三.小學生古詩詞誦讀的實踐探索

(一)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文的內容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中華經典古詩文誦讀》、《三字經》、《千字文》等。

(二)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文的途徑和方法

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的意義重大,而如何開展古詩文誦讀也是一件關於誦讀實效性和興趣性的問題。美妙絕倫的東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操作,去實施,也會日久生厭生煩而為此拒絕的。為此,我配合語文教學嘗試了以下方法;

1、 開展早晚吟誦詩活動。每日用早上十分鐘時間讀詩、詞,解詩詞;下午放學抽五分鐘吟誦。每週一二首詩詞,一段《三字經》,教師及時抽查,讓學生達到「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另外,我根據兒童喜歡唱歌的特點利用歌曲的形式幫助他們來背誦,把一些要背的詩歌、韻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譜裡,讓他們邊唱邊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一學期下來能背二三十首詩,一部分《三字經》。你看,課餘時分他們常抑揚頓挫,甚至搖頭晃腦,盡情抒發那些經典詩詞。

2、據時、節氣等定時開展「最美詩篇」朗誦會。根據節假日及季節節氣等開展誦詩會活動,如國慶節讓孩子蒐集抄錄古今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詩歌,舉辦「愛我中華,衛我國土」的詩歌朗誦會,進一步樹立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根據孩子愛看電視劇集《三國演義》,讓他們背關於三國的詩詞,於是《赤壁懷古念奴嬌》《觀滄海》《借箭》等從他們口中流出。

元宵節背《青玉案元夕》,母親節背《遊子吟》,春季背《詠柳》、《元日》、《憶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時田園雜興》、《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調歌頭》、《月下獨酌》,冬天背《別董大》、《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詠寒松》,有時讓他們誦詩接龍,誦詩擂台賽,搶答,評選背詩小能手等形式,孩子們在「比、學、趕、幫、超」中增強了團結協作,也感受薰陶、領略詩趣。

3、期未開展「與古詩文親密接觸」活動。一學期下來,學生積累了不少詩詞,為了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期未開展大匯報活動,讓學生一展風采。學生有的拿起彩筆為古詩作充滿靈性的詩配畫;有的拿起毛筆寫下古詩文書法作品;有的三五個小夥伴一組表演了生動有趣的詩文劇;有的展開合理的想像,為《贈汪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改寫成生動具體、有血有肉的短文;有的拿起麥克風,用現代歌曲的旋律來吟唱起《虞美人》《水調歌頭》;還有的當場朗誦自已創作的古體詩。

「誰知道哪塊雲彩會落雨」,真是厚積而薄發,孩子們漫遊在詩的王國裡,這是童心的發現,是童真的抒發,是童趣的放飛,這正是學生釋放靈性,啟用創造潛能,點燃思維火花時刻。

4、開展親子共誦古詩文樂園。我在班級裡建立了親子誦讀古詩文樂園,讓父母和子女攜手誦讀起穿越時空與古代大師對話,與聖賢交流,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班隊邀請一批家長與孩子組隊參賽,孩子背不下的家長接著背,家長背不下的孩子接著背,超出一分鐘背詩最多的家庭,因為有了親子共誦,誦讀古詩文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件樂事,家庭生活在也由此洋溢著溫馨和愉悅,在一定程度上提公升了家庭文化的品位,薰陶感染了一種書香氣息。

(三)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文的教學策略

翻開小學生的課外讀物,大量的古典詩詞映入眼簾。編寫者的意圖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來打造學生的精神底子,重鑄人格。然而我們的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和感情體驗,對傳統文化知識僅僅是初步接觸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當貧瘠,要想讓他們喜歡古詩文、熱愛古詩文,需要老師花一番功夫。

我們從托蘭斯所提倡的創新性閱讀中得到啟示,以培養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終極目標,讓古詩文誦讀教學插上創新的翅膀。以下六種古詩文教學的方式是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所嘗試的:

1、詩中掘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不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便不會有創造性思維產生。

為了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對古典詩詞產生**感,教師常常向學生激疑。如教《春曉》時,教師問學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還是「不知」?在這看似無疑處設疑,能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

有的學生說,「知」就是不知,一覺醒來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學生說,「知」就是知道,因為「夜來風雨聲」,詩人一夜沒睡好覺,所以詩人知道花落了很多;還有學生說,「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為詩人聽到了風雨聲,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卻不知道,也無從知道。各種理解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豐富了詩的意境,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2.詩詞比讀。 比較是認識事物異同的方式,是啟迪思維、深化理解的途徑。閱讀古典詩詞時,教師應讓學生對詩詞進行思路比較、中心比較、語言比較、意境比較等,在比較中讀出異同,讀出優劣。

我們把《渭城曲》、《別董大》、《贈汪倫》這三首詩同時教給學生,並讓他們比較三首都寫離別的詩在意境上有什麼區別。學生通過品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樂景寫悲情,「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淒涼讓人不忍;《別董大》卻以悲景寫豪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奮發精神盡顯其中;《贈汪倫》卻是敘事體情,「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感激、依戀全在詩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教師補充暢當的同題詩作,讓學生比較其優劣高下。

學生也能在討論中得出:王詩不僅寫登樓所見,更寫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寫景要更勝一籌。 如此比讀,學生的眼界開闊了,創造性的思維也得以發散。

3.詩留餘味。「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是好的**帶給人的感覺,好的詩詞也有這種味道。如果教師能根據這一特點順勢引導學生延伸情節或用對聯等概括內容、表達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賞析作品風格,凡此種種,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

這時的課堂,學生往往踴躍參與,情緒高漲,妙語連珠,令聽者驚嘆。學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隱居者的戀歌來點評《登高》和《山居秋瞑》;用「長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艱」來賞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思想境界;用對聯「寫情寫景寫胸襟,問天問地問人生」來解說《水調歌頭》……這時,學生思接千載,浮想連翩,他們成了思想的主人,創造性地走進詩歌瑰麗的殿堂。

4.實景賞詩。觀察是思維的知覺。結合古典詩詞教學恰當地開展一些走進大自然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迢迢牽牛星》和秦觀的《鵲橋仙》時,我於「缺月掛疏桐」的晚上把學生帶到學校大操場上,大地當教室,青天作黑板,星星點燈,蟲吟奏樂。講講古老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聽聽優美的配樂朗誦,抬頭找找牛郎織女星的位置,再談談對詩句的理解。學生的心暢遊在浩瀚的蒼穹,古人與我們竟是如此地接近!

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我們教學古典詩詞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們教學古典詩詞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畫面,暗合的詩意,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如何誦讀古詩文

眾所周知,學習古詩要多讀,在讀中想象詩境,感悟詩情,用古人的話來說便是 因聲求氣 一般古詩教學常常是 錄音 教師範讀 學生自讀 齊讀 重點讀,讀得不可謂不多,教材教參對誦讀指導得也算得力,然而要真正做到藝術誦讀,卻非易事。首先,一系列技術處理是繞不過的。教師不可能每首詩都作出極為詳盡的指導,但必要的...

古詩文誦讀總結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尤其是新課標推薦背誦的80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中學生誦讀。在開學初,我校積極響應教育中心大力開展 古詩誦讀 活動的號召,在全校範圍內深入開展了古詩...

古詩文誦讀總結

黃美訓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尤其是新課標推薦背誦的80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中學生誦讀。在開學初,我校積極響應教育中心大力開展 古詩誦讀 活動的號召,在全校範圍內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