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役制度簡介

2021-06-16 11:45:05 字數 1429 閱讀 2410

②、募兵制:唐玄宗時實行的兵將隸屬的軍事制度。特點在於士兵以從戎為職業,衣食由國家供給,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存有隸屬關係。

募兵制是唐中後期的重要兵制,前提是均田制的破壞和府兵制的崩潰,實施初期有助於增強軍事力量,有助於減輕農民兵役負擔,有助於發展生產,但後期導致將帥擁兵自重以及軍閥力量的形成。

③、節度使制:唐後期募兵制惡化發展的軍事制度與軍事現象。唐玄宗開元年間為加強邊防始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天寶之亂後廣泛增設藩鎮。

其特點在於節度使政治上有自主權,經濟上有財權,軍事上有強悍武裝以及將士可世代相承同節度使建立義父子關係。節度使制是藩鎮割據的基礎,藩鎮割據是地方豪強勢力膨脹的產物,是地方與**矛盾難以調和的必然結果,是唐後期統治崩壞的歷史根源,為後代封建王朝提供了統治寶鑑。

④、保甲制與將兵制: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實行的軍事制度與社會組織制度。保甲制實行兵民一體,保丁農閒練兵,戰時入戰,利於控制人民和減少軍費開支。

將兵制在於訓練禁軍,利於操練軍隊和充實邊防力量。它的實行有助於增強北宋的軍事實力和抵禦遼夏的軍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

⑤、猛安謀克制:金太祖阿骨打實行的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與社會組織制度。猛安謀克原是女真族氏族部落組織,阿骨打建金後為加強統治力量而大力推廣。

它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各戶壯丁平時生產,戰時出征。它的實行有利於推動女真族的封建化和金社會的發展。

⑥、都督制:明太祖推行的軍事制度。特點在於將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相互制約;都督府有統兵但無調兵之權,兵部有調兵但無統兵之權;遇有戰事,兵部奉旨調兵,由皇帝臨時任命將領和總兵而統率軍隊作戰。

都督制的實行強化了明代**主義**集權。

⑦、八旗制: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與社會組織制度。是一種軍政合

一、兵民一體的古代社會地方組織制度。明後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按照黃白紅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旗號實行女真人軍事編組,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平時耕獵,戰時出征;八旗將領平時管理民政,戰時充當將領。清朝建立後八旗兵大多集中在京城內外,其餘駐防各省以監視人民。

17世紀中葉後八旗兵逐漸腐化。清亡後八旗制瓦解。其特點在於軍政合一與兵民一體;具有行政管理、軍事征伐和組織生產三項功能;八旗首領都是滿洲皇族與親貴。

八旗制的實行有助於統一渙散的女真各部落,推動滿族

的形成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保證入主中原、維護清庭統治、平定叛亂以及鎮壓人民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⑧、議政王會議制與軍機大臣制:清朝重要的行政制度與軍事制度。清初保留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決定軍國大事,其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削弱。雍正帝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充任,跪受皇帝筆錄後負責傳達**各部和地方**,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至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乾隆帝時撤消議政王大臣會議。

從沿用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設定軍機處,標誌著我國封建君主**主義**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簡述秦代兵役制度和國防建設

西元前221年,秦國兼併六國最終實現統一,並建立了規模空前的封建 集權國家。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絕大部分原因是依仗他的強大的軍事力量,與其所建立的較為完善的軍事制度是分不開的。統一後,隨著經濟 政治制度的變化,大秦的軍制也開始發展變化以適應統一後秦的發展,並顯示出其開創性的地位和意義。一 兵役制...

運載學部09級碩研輪流兵役制度 試行

運載學部研究生輪流兵役制度 試行 為了實現運載學部研究生活動的規範化管理,在研究生專項獎學金 優秀研究生評比等活動中更好的體現出研究生在社會活動方面的參與程度,運載學部特推出研究生輪流兵役制度,同時也希望通過該制度促進同學們參加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每次活動出席情況的統計由學部研究生各班長協助研究生助管...

中國古代叢林基本制度簡介

叢林最初是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禪林,中國禪宗從曹溪慧能後,四傳至於懷海,百餘年間禪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巖居穴處。到了唐貞元 元和間 785 806 禪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於一處,修禪辦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禪眾聚處,尊卑不分,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制,於是折衷大小乘經律,創意別立禪居,此即叢林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