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關係》教學案例與反思

2021-07-16 09:44:53 字數 3600 閱讀 9031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

濱州實驗學校呂曉霞

【課間小故事】

在學完正比例知識後,李謙跑過來問我:「老師,是不是有負比例?」當時一驚訝,「你為什麼這麼說?

」「老師,因為我們學過正、負數啊,有正數那就有負數,現在學了正比例我猜就有負比例。」孫彩霖聽到了,也跑過來湊熱鬧:「老師,我聽著負比例怎麼這麼彆扭,是不是應該叫反比例?

」我心裡暗暗高興,但嘴上卻說:「這個我先保密,要想知後事,下節課分解。」

【反思:孩子的思維是多麼活躍啊,學會了新的知識,就能聯想到未知的知識,這種大膽的猜想不正是我們教師所期盼的嗎?也正是由於和兩個孩子的交流,讓我改變了下節課的教學思路。】

【教學實錄】

一、開門見山,引出課題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正比例關係的知識,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故意停止,等待回答。)

生:負比例。

生:反比例。

師:你們雖用詞不同,但都想表達同乙個意思,就是今天所學的知識是與正比例關係相反的,我們在數學上稱兩個量成反比例關係。

【反思:以前的設計是出示情境圖,讓學生根據表中的資訊提出問題,發現對應資料的變化,引出對這兩種量關係的探索,最後總結出這樣的兩個量就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他們的關係就是反比例關係。但有了課前不經意的調查,我轉變了思路,既然學生已經能猜出反比例關係,何不直接引入新知識的**?

】二、猜測反比例關係特點

師:現在同學們大膽猜想一下:成反比例的兩個量有什麼特點?或者說什麼樣的兩個量成反比例關係?

生1:我認為可能是兩種不相關的量,因為正比例關係是研究的相關聯的兩個量。

生2:我認為是比值不一定的,因為正比例的兩個量比值一定。

生3:我認為是兩種量的變化方向相反的,因為正比例的兩個量變化方向相同。

生4:我認為是總量一定的,因為正比例的兩個量都是部分一定。

(教師簡單記錄)

【反思:這節課的研究問題已經引出來了,原想就可以出示資訊圖來研究反比例的關係特點了。但是我又轉變了思路,既然學習了正比例關係的特點,學生有了已有知識做基礎,能不能插上聯想的翅膀,運用知識之間的遷移,對反比例關係的特點進行大膽的猜測呢?

事實看來,學生知識聯絡的運用能力是很強的,這無意之間也滲透了對比學習的重要方法。】

三、自主**,驗證猜測

師:這都是同學們的猜測,正確與否還需要我們去驗證,是想自己驗證還是一起驗證?

生:自己驗證。

師:(出示情境圖)我們說每天生產的天數與需要生產的天數成反比例關係。現在小組合作研究,成反比例的兩個量有什麼特點?

學生合作開始。

(5分鐘左右)

小組匯報:

組1:我們組發現成反比例的兩個量是有關係的,每天生產的噸數和需要生產的天數就有關係,生產的天數隨每天生產天數的變化而變化。這說明我們剛才的猜測兩個量不相關是錯誤的。

組2:我想給他們補充,從資訊圖**看出,每天生產的噸數越多,生產的天數就越少,這說明成反比例的兩個量變化方向是相反的,這說明我們的猜測是正確的。

張楓:我還是想用我的「麵包理論」解釋一下,假設有10個麵包,如果你每天吃的多了,那麼你吃的天數就少了。

(同學們點頭同意)

師:通過這兩個小組的結論我們看出,成反比例的兩個量是相關聯的,而且兩個量的變化方向是相反的,乙個量擴大,另乙個量就縮小,反之,乙個量縮小,另乙個量就擴大。

組3:我們發現這兩個量的乘積是一定的,100×60=200×30=300×20=300×20=400×15=500×12=6000,所以我們推測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乘積是一定的,但還不確定。

組4:我們組計算了這兩個量的比值,發現是不同的100:60≠200:30≠300:20……,所以成反比例的兩個量比值不同,我們剛才的猜測是正確的。

組5:我們組認為不應該計算它們的比值,因為用每天生產的噸數:生產的天數,求出的比值是無意義的。應該求它們的乘積,這樣算出來是這批啤酒的總噸數。

師:你們組很善於思考,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結合題目的條件和實際意義,來看一下是不是應該求比值,比值是不是有實際的意義。

張楓:我剛才舉的「麵包理論」每天吃的個數與吃的天數我猜也應該成反比例。

師:對,這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現在我們以這個例子來看它們的乘積是不是一定的。

生1:每天吃的個數×吃的天數=10(個),總個數是一定的。

生2:那我們開始的猜測總量一定是正確的。

生3:我認為這個意思對,但表達不準確,比如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就不能說總量一定。

生5:我們可以說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乘積是一定的,不管是求的總量還是路程,都是這兩個量的乘積。

師:經過同學們的辯論,反比例關係的特點已經很明顯了,現在我們總結一下吧。

生:成反比例的兩個量是相關聯的,且變化方向相反,而且這兩個量的乘積是一定的。

【反思:有了前面的猜測,學生的合作就有了目標——通過觀察、計算**資料,來驗證他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其中兩個量相關聯是很容易看出的,也很容易看出乘積是一定的,難點應該在為什麼求乘積而不求比值,而這一點如果沒有前面的猜測,也就不會有這麼精彩的辯論,理解體驗的也就不會這麼深刻。

】四、鞏固練習反比例關係

師:那同學們會判斷兩個量成反比例了嗎?

生:兩個條件:相關聯、乘積一定。

出示自主練習1

五、正、反比例關係比較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反比例關係,你認為正、反比例有什麼不同和相同?

生:成正比例的兩個量變化方向相同,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兩個量變化方向相反,乘積一定。

生:它們都是兩個相關聯的兩個量。

【反思:正、反比例關係的比較本是下節課的內容,但我放到了最後的總結上,因為在前面的猜測中,學生就是通過與正比例關係的對比來猜測的反比例關係的特點,那麼這裡的對比總結就容易多了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這樣,還擴大了課堂的容量,下節課只需做些相關的習題即可。】

【教學札記】

1、 了解學生才能備好學生。

通過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我了解了學生的想法,他們在潛意識裡已經能聯想到與舊知識有關的新知識,如果我能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想法,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慾望,還能培養孩子善於猜測,大膽猜測的良好習慣。也正有了課前對學生的了解,所以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開門見山地引出了研究的內容。

2、讓學生經歷猜測的過程,激發**的慾望。

按照原本的思路,這節課和正比例關係的教學思路基本一樣,情境圖引入,觀察資料特點,得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點。如果那樣,學生也能學得很好,但是千篇一律的教學思路肯定激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於是,我設計了猜測這一環節,既然學生心中已經知道正反比例是相反的,那反在**?

學生根據正比例的特點猜測出了反比例關係的特點,對不對?相信不用多言,學生的**慾望已經被激起。而這種猜測,正是利用了知識之間的正遷移,把學生帶進問題情境,讓學生插上聯想與想象的翅膀,對所學知識進行推測、猜想。

這樣的猜測,不僅培養的學生的猜測能力,還滲透了知識之間的對比。

3、促成學生之間的精彩辯論。

課上最令我欣喜的,是學生之間的相互質疑,乙個個的謎團在你言我語的爭論中被揭開,為什麼比值不同不能成為反比例關係的特點?經過辯論,我們明白了要結合實際意義去判斷是求比值還是求乘積。怎樣才能把反比例關係的最大特點表述清楚?

總量一定不全面,再次辯論,最後達成一致:乘積一定。

【結束語】

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

」我想要想做到這點,須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依據,以巧妙的教學設計為載體,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為重點。

《反比例關係》教學案例與反思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 濱州實驗學校呂曉霞 課間小故事 在學完正比例知識後,李謙跑過來問我 老師,是不是有負比例?當時一驚訝,你為什麼這麼說?老師,因為我們學過正 負數啊,有正數那就有負數,現在學了正比例我猜就有負比例。孫彩霖聽到了,也跑過來湊熱鬧 老師,我聽著負比例怎麼這麼彆扭,是不是...

反比例教學反思

橋盟鄉初級中學郭志華 本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我是在教學完 正比例 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教學的,通過教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生活與實際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三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掌握也容易判斷兩個是否成反比例。第二 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

反比例教學反思

黃安中小謝永安 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沿用了前面判斷正比例的方法,主要看所要判斷的兩個量的積是不是乙個不變的量,或者採用舉例子的方法。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思維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