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高階教師預報預審理論考試學習

2022-03-23 20:10:17 字數 4898 閱讀 1180

一、教學理論

(一)教學、學習、課程、教學設計、認知結構、知識的基本含義。

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

學習: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為傾向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課程: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程序的總和。

教學設計:就是指教育實踐工作者,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

認知結構:是指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及其組織結構。從廣義上說,它是指學生個體已經具備的全部知識及其組織結構;從狹義上講,它僅指學生個體在某種特殊領域所已經具備的知識及其組織結構。

知識:知識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陳述性知識,即「知什麼」;另一類是程式性知識,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認知策略,此外還包括動作技能中的認知成分。狹義的知識僅指陳述性知識。

(二)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的關係及其對教學的意義。

接受學習:是指學生通過教師呈現的材料來掌握現成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接受學習不同與機械學習。接受學習是與發現學習相對的。

發現學習:發現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己再發現知識形成的步驟,以獲取知識並發展**性思維的一種學習方式。發現學習有可能是意義的,也可能是機械的,有可能是主觀的,也有可能是被動的。

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是兩種相對的學習方式,相互之間既有著顯著的區別,又有著密切的聯絡。

△區別:一是側重點不同:接受學習強調現成知識的掌握,發現學習則強調**過程。

二是呈現學習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學習中,教師把學習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生;在發現學習中,教師只呈現一些提示性的線索,而不直接呈現學習內容。三是學習的心理過程不同:

在接受學習中,學生只需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加以內化,納入到認知結構中;在發現學習中,學生必須首先通過自己的**活動,從事實中歸納出結論,然後再把結論納入到認知結構之中。四是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學習中,教師起主導、控制的作用;在發現學習中,教師只起指導作用,而不控制具體的學習過程。

△關係:主要表現為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一方面,發現學習需要以接受學習為基礎。

有效的發現學習賴以發生的知識基礎從何而來?可以來自接受學習,也可以來自發現學習,但最主要的是來自接受學習。另一方面,發現學習也是促進接受學習的乙個重要條件。

首先,接受學習的進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具體經驗作支柱,而發現學習是獲得具體經驗的途徑之一,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接受學習的基礎。其次,在發現學習中要運用過去所獲得的知識包括接受學習中獲得的知識,通過運用這些知識可以使這些知識得到鞏固或者獲得新理解。

△意義:首先,從總體說,學校教學應以接受學習為主,發現學習為輔。讓兒童吸收人類的文化,大量地掌握人類通過漫長的實踐積累起來的知識,是學校教學最重要的任務。

掌握現成知識的最有效的辦法乃是接受學習。其次,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在學校教學中的地位,應隨教育層次的變化相應地有所變化。可以這樣說,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就是從接受走向發現的過程。

再次,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在學校教學中的地位,應隨不同的教學科目以及學習階段而相應地有所變化。相對而言,在數理學科中應比其他學科中更多地使用發現學習。就一門學科的不同學習階段而言,在初學一門學科特別是難度較大的學科時,一般總是先採用接受學習,尤其是對那些核心性的概念和原理的學習。

最後,不管在哪一種情況下,教師都必須根據具體的條件決定採用哪一種方式。

(三)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

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行為和教學組織形式。

(四)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

1.有意義。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

一是學到了新的知識;二是鍛鍊了能力;三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了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四是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也就是說,它是一節紮實的課。

2.有效率。一是對面上而言,對全班學生是有效的 (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

從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

3.有生成性。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型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

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4.常態性。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這個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地生成許多新的東西。

上課是為孩子、學生,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準備,然後才能上的課。

5.有待完善。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

公開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課,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為真實的課。紮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乙個追求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五)常用教學原則。

1.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原則。

2.理論聯絡實際原則。

3.循序漸進與促進發展相結合原則。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原則。

5.集體教學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原則。

(六)常用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資訊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和實習作業法。

4.以引導**為主的教學方法

以引導**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通過獨立的探索和研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方法。具體教學方法有發現教學、**教學和問題教學。

二、新課改有關理論

(一)有效教學。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能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麼程度以及學什麼;三是採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

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麼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

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具體地說,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這些內容。

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乙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

」「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徵。自主性(主動性)、**性和合作性是學習方式的三種基本維度。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單一的、他主的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生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

所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指從單

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操作實踐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

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此我們今天必須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習的學習方式。

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

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自主學習」的特徵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學習者參與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②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③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援,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④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作出相應的調適。

這裡所說的自主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的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的相互支援、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衝突;對於各個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所謂**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蒐集與處理資訊、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三)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

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範性的教學內容。

「課程」只是**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定學校「怎麼教」。今天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並作為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師即課程,教師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學生同樣是課程的有機構成,同樣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公升的過程。

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

中學高階教師述職報告

我叫王輝群,女,1967年6月出生,中文本科學歷,中學高階教師。1988年7月參加工作,至今已從事初中語文教學近20年,現任初中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從教20年,我一直在教學一線,無論是擔任班主任,還是語文教學工作,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贏得了不少榮譽。教學成績近10年來,都名列全縣前三名,而且第...

中學高階教師崗位職責

職責一 中學高階教師崗位職責 1 有良好的師德師風,遵紀守法,使用文明規範的語言開展教育教學活動。2 遵循教學規律,認真做好教學各環節工作。3 主動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 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4 加強業務進修,積極參加崗位培訓,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業務水平。5 具有校本教研能力,每學年具有1 2個...

晉公升中學高階教師師徒小結

輔導青年教師工作小結 簽定 師徒合同 至今已兩年了,現把二年來的合同執 況做個完滿的小結。一 端正青年教師的職業認識。剛參加工作的老師,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往往失之偏頗。有的幹勁大,熱情高,卻有點好高鶩遠,對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困難估計不足 有的認為教師太辛苦,太瑣碎,太枯燥,適應不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