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養成教育點滴談

2022-05-22 12:30:02 字數 3669 閱讀 1218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德育工作的乙個重要部分。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什麼是教育?

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有人說過,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行為的協調性不高,認識水平低,若不注意,就有可能成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習慣,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將影響學生的一生。下面我與大家交流一下我在工作中的幾點做法:

一、嚴愛有度細心關照

「紀律是學習的保證」。沒有良好的紀律就沒有良好的學風和班風,而班級紀律好壞取決於學生的行為習慣。我對所任教的班級同學是「嚴中有愛,愛而有度」。

我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特點將《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行為規範》改編成易記易懂的順口溜,使學生明白在課堂上、課間裡哪些事該怎樣做,那些事不能做。如課堂上的「三要三不要」:身子要做直,不要歪斜著;要專心聽講,不要來迴轉;要舉手發言,不要隨便講話。

在校園裡哪些行為是不良的,如課間活動的「八不行為」追逐打鬧不文明;隨地吐痰不衛生;口出髒話不道德;打人、罵人不禮貌;踐踏草坪不光榮;亂扔垃圾不美觀;破壞團結不仁義;樓梯推擠不安全。然後設立監督崗,讓學生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對待不同犯錯誤的同學,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如果教師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千篇一律,只是一味地體罰、責怪、訓斥,這樣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逆反心理,不良行為會愈演愈烈。因此教師在「嚴」的後面還要藏有 「愛」,用愛去關心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因為愛往往在學生的感情世界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教師用愛心去關心、幫助他們,真誠對待他們,他們會形成強大的班集體凝聚力,會成為你的得力助手,會幫助其他同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言傳身教,指導行為。

對於學生而言,教師是具體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無進行教育的自覺性,都會成為學生仿效的標準。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熱切地關注著周圍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學校的體育與美術老師。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於規範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

1、語言引導。

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老師想象幾近神聖和完美,他們對教師特有的期望和依賴,往往是他們在觀察老師時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也就是說,老師一言一行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我們要規範學生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充分注意這種「放大」和「模仿」效應。

在與學生、家長、他人的交往中,教師要特別重視語言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要求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下都要講普通話、用文明語,都要注意語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成為學生仿效的榜樣。如:老師在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文明用語時,要發自於內心,出自於真誠,避免流於形式或應付。

家長、朋友來訪時,熱情的招呼,親切的問候,都有引導學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師注意了語言的引導作用,學生會在自覺不自覺中受到影響,模仿老師的語氣、表情與人交往,他們會在遷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用語習慣。

2、行為示範。

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往往從模仿開始,人們常說,學生身上有著老師和家長的影子。因此老師舉手投足間都孕育著教育。當地面有紙時,我總是撿起來;教室桌凳歪斜時,我總是整理齊;當下樓梯時,我總是靠右邊走……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都會照著我的樣子去做。

早上學生到校時,總有學生拿起笤帚打掃教室及衛生區,有的學生會自覺的把身邊的垃圾撿起來放到垃圾桶裡,甚至外出時,他們也會主動的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他們還學會了把自己的好東西與人分享。

我在做這些事時,是發自內心,不是做給學生看,因為只有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為指導學生,才能對學生良好習慣形成感染力和示範性,學生不僅在一時一事上養成好習慣,不少學生還能舉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榜樣教育激勵行為、

模仿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模仿的物件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模仿效能強,為學生樹立榜樣,是行為規範訓練的有效形式。根據這一特點,我經常利用中午的時間,用電腦給學生**一些少兒奇才故事,如「孔融讓梨」、「匡衡鑿壁借光」、「張良拾履」等名人故事,使學生了解到,他們能成為名人,與他們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分不開。也就是說:

「好習慣成就好人生」。通過聽故事看錄影,使學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一種自尊自愛、自我激勵的動力。然後在學生中開展「身邊的榜樣」、「我要向他學」「這樣做才對」等活動。

通過活動的開展,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學習對方的優點,鼓起超過對方的勇氣,促使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家校聯手齊抓共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小學生年齡小、自控性差,模仿能力強。家庭環境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主要因素。

中國受幾千年傳統思想的影響,爺爺、奶奶,姥娘、老爺;父母寵愛有加,沒有形成教育孩子的統一思想,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千方百計滿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這些孩子變得任性、霸道、不明是非,不懂對錯。在學校不懂如何與同學相處,總是以「我」為中心,屢屢犯錯。為了防止上述現象發生。

我經常與家長聯絡,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長有的放矢的督促學生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為了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也使家長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我制訂了家校聯絡卡,以便相互了解,共同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聯絡卡內容如下:

**小學生養成教育

2023年03月17日**:天津**

一、何為養成教育。

(一)、理論界對養成教育的理解。

定義一:什麼是養成教育?一般是指兒童少年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

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健康體魄和生存能力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定義二: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 既包括行為習慣培養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

定義三:「養成教育」是一種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教育,或使人(少年兒童)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我們的理解。

養成教育是什麼?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教育訓練活動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為習慣規範化的教育過程。

二、養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養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養成教育是乙個亙古常新的話題。

養成教育是乙個亙古常新的話題,養成教育的主要物件是少年兒童。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出過少年兒童個體發展的所謂「最佳期」理論,認為在這一時期少年兒童個體處在一種最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正是人的潛能開發和社會性行為發展的最好階段。少年兒童自我意識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強。

教育者若能給予恰當的帶有啟蒙性、準備性、基礎性的引導和幫助,少年兒童的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並產生長久的影響,乃至影響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學校都要把養成教育放在首當其衝的位置,來常抓不懈。新時代賦予它更豐富的內涵。

2、國人道德素質滑坡的嚴峻事實。

有這樣乙個故事:車上有一老一少兩位女同胞在搶坐位,少女得勝,老者不服,連連質問:你家有沒有老人呢,你會不會老啊,一點教養都沒有。

少女倒不臉紅,不慌不忙反唇相譏:老了在家呆著,別到外面礙事。眾人聽後無語。

一位胖胖但無表情的售票員安坐不動,不去勸解,只評價一句:中國人的素質就這麼差。眾人光聽「二人轉」,沒注意汽車點不上火,趴窩了。

一位知識分子模樣的乘客心有不服,跟人嘀咕:這幫人出車前也不知道檢查一下車況,剛跑幾步就動彈不了,耽誤別人時間,也太沒職業道德了。車終於走了,大夥算歇了口氣,不料那售票員又開始抱怨了:

這破車三天兩頭出毛病,也不知怎麼造出來的,瞧這工人的素質。

小學生養成教育研究

一 何為養成教育。一 理論界對養成教育的理解。定義一 什麼是養成教育?一般是指兒童少年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質 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 道德品質 行為習慣 健康體魄和生存能力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

小學生養成教育講座

一 養成教育的意義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說過,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乙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

小學生養成教育心得

教師 覃萍 1 養成教育,始於細節,小學生養成教育心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關於德育教育根本任務的基本闡述。從教以來,我始終遵行陶先生這一樸素教育思想,立志讓每個學生,通過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為大寫的人 高尚的人 四會 的人,成為真人。求真的核心是習慣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