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022-08-10 04:39:06 字數 5103 閱讀 3767

虹橋鎮第三小學徐春琴

【摘要】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闢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合作與**學習。

主動學習的核心是**,而**活動始於發現、提出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應該成為確立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方式的突破口。本文則是從「促使學生敢於提問、學會提問、善於提問、樂於提問」四個方面來**、闡述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

【關鍵詞】敢於提問學會提問善於提問樂於提問

【正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不斷深入實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性學習」等教學理念,已經深入每位教師的心靈。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還是較多地考慮如何教,如何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學生如何學,尤其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然而師生共同研究的過程、學生自主創新地學習都離不開「問題」。

乙個人如果沒有疑問,就沒有研究、創新可言。問得多必然想得多,問得深必然想得深。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我們首先就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023年12月我校「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培養」課題組選擇了不同年級的數學課,進行隨堂聽課調查後發現

數學課上學生提問情況統計表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剛入小學的

一、二年級學生,他們在課堂上總是小手舉的高高的,總有問不完的問題,只要老師給他們一定的自由時間和空間,70%多的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敢問。到了

三、四年級,學生主動提問的意識慢慢退化,他們很少向老師提問、很少質疑問難。到五六年級,學生似乎變得少年老成,很少有學生勇敢地在課堂上提問。隨著學生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們不愛提「為什麼」…… 久而久之,我們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回答老師的問題,會解題、能考高分就行了。

於是學生越來越不去敢於提出問題,自然也不會去深入思考,更不會去反思自己的行為。這就違背了「創造始於問題」的事實。調查中也發現低段學生提問頻率雖然較高,但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不多。

因此,保護好學生提出問題的熱情,改變僅僅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逐步提高學生問題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根據自己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對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這一問題作如下的闡述:

一、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於提問。

根據課題組前期對各實驗班所做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高段學生上課能主動提出問題的學生不到10%。這並不等於學生就沒有問題,而是學生不敢提問。

究其原因,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有「三個顧慮」:一擔心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式而挨教師的批評、指責;二擔心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變成同學們的笑料;三擔心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問,首先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消除「三個顧慮」心理障礙,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

1、尊重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有「疑」敢「問」。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只有把學生擺在與教師平等的地位,放下「教師的權威」,才能真正創設乙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積極性,不斷鼓勵學生,這樣才能給學生敢於提出問題的勇氣。教學中大力提倡並實行「問者無錯」原則,也就是「疑問無禁區,疑問無錯誤」,使學生珍惜並自由行使自己享有課堂提問的權利:

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給予鼓勵,讚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勇氣;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結結巴巴時,教師不要中途打斷學生的發言,要耐著性子傾聽,直到學生提問完畢,並認真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覆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

2、活動形式,使學生敢於提問。教學中我們有時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適時的組織小組討論,先在小組內提問,再在班級中提問;有時組織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題比賽,使學生在競賽的氛圍中消除畏懼的心理;對於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的同學,讓他們把問題寫出來,再提問;同時鼓勵課堂上沒勇氣提問的同學在課外提,最終在課上提;在小組間互相提問,並比一比哪組提的問題質量高,哪組回答的好。這樣,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大大增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思考,敢於提出各種問題。

二、加強提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提問。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課堂效率,必須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方法上的指導,讓他們知道什麼時候提問、什麼地方提問、怎麼提問。教師要有耐心,引導學生對所提的問題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只有經過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經過多次實踐,學生提問的質量就會逐步提高,就會由淺入深,由表及裡。

1、教師做好提問的示範。研究表明:學生提問是從模仿開始的,如果教師善於提認知水平高的問題,學生會以教師為榜樣,提出的問題質量也會較高。

我們認為人的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循序漸進的,學生學會提問是有乙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示範作用非常重要。如對乙個新課題,可以問這個知識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這個知識;學習這個知識有什麼用;哪些舊知識和它有聯絡;這個知識與相鄰知識有什麼區別和聯絡。如在教學「千公尺的認識」一課中,出示課題後,我問:

同學們看到千公尺,你想到了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千公尺?

學習千公尺有什麼用處嗎?通過幾個小問題,學生的思維就一下子被激發了,進入了對知識的探求狀態。教師還可選取一些較為典型的題目因勢利導,以一種解法為「一」,做深刻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我認為人的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循序漸進的,學生學會提問是有乙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示範作用非常重要。

2、讓學生學會提問的技巧。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中,主要由於他們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以往課堂教學中多存在教師向學生提問題,卻很少看到學生向教師提問題,往往是教師把學生能產生的疑問都思考到了,有序提出來,學生只好依問而答,久而久之,造成學生不會提問的現象,這樣學生總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創造力的培養。

因此激勵學生提出問題,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很重要。

(1)從學習的課題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課題是教材重要資源,同時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養成愛提問題的良好習慣,成為啟用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學生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後,我開門見山的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接著讓學生說說看了課題心中有什麼疑問?

學生對周長是陌生的,就很自然的會問什麼是周長?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由於這些問題**於學生的需要,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為積極主動地探索。

(2)在新舊知識的鏈結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數學知識前後都有著緊密的聯絡,許多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與發展,在新舊知識的聯絡中,只要認真思考就能產生許多問題。如:

我們在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讓學生畫畫填填:小明每隔4天去一次少年宮,小剛每隔6天去一次少年宮,星期天在少年宮相遇後,至少再過( )天會在少年宮相遇。學生通過畫線段圖找到了答案。

接著我們提供了一組較大的數,再讓學生找一找?結果學生提出:學生嘗試後發現用這種方法不能用了,那該怎麼辦?

教師抓住機會組織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討論,讓學生原來的方法有侷限性需要尋找另外的方法。

(3)在探索規律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索規律階段是新知的集中體現。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不斷反思,不斷進行數學思考的能力。

所謂反思就是通過批判、推斷、概括、抽象化思維活動,將新知識在頭腦中進一步完善、豐富和系統化。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地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解決乙個問題後作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剛才這種方法正確嗎?

這種方法能不能用於解決其他問題?解決問題時碰到了什麼困難?做到「求取解答並繼續前進」。

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當學生從摺一折、畫一畫、塗一塗中通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明白了、、、時,我們鼓勵學生提問。學生經過思考,反問:

「老師,有沒有、……如果有用陰影部分表示該怎樣表示?」甚至有學生問商店常常裡有80%,這個是不是分數?學生在反思中又提高了質疑的能力。

(4)在認知衝突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由於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知識積累少,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與所學知識產生認知上的衝突,這是學生提出問題的乙個良機。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給予引導,讓學生提出自己在認知上有衝突的問題。

如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千公尺的認識後,課後有一道習題:鰲江到龍港的甌南大橋長833( )。學生練習時,答案有了較大的分歧,有的說該填公尺,有的填千公尺。

我在簡要介紹了甌南大橋後,讓學生先自由辯論,互相提問:為什麼要填千公尺,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填公尺,你又是怎樣想的?

在學生的討論、舉例證明中對千公尺和公尺有了更深的認識,本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5)從現實生活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數學問題教學是**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中的。在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問題,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所以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許多數學問題。如:學校開運動會,400公尺比賽,一些學生觀察到,每位運動員都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於是提出了「800公尺賽跑為什麼運動員不在同一起跑線上?」「800公尺賽跑,相鄰跑道的運動員起點的距離應該多大?」的問題。

(6)從數學日記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將語文學習的重要形式——日記,引入到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中,嘗試讓小學高年級學生寫數學札記,讓學生自主選擇地課外作業的,也使學生的課外作業更富有個性與人情味,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提供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善於提問。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主戰場在課堂,教師應讓學生掌握充分學習的權利,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都向學生開啟提問的大門,給學生提供無拘無束的自主學習空間。

1、備課時,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多留出提問**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不要把每一課時的環節安排過滿,否則學生就沒有思考問題的時間。每堂課上,我都要抽出3—5分鐘,和同學們一起鑽鑽「牛角尖」,有意識的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在活動中產生問題而提出問題。

例如,特別是在計算課的教學設計時,我總喜歡留出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引導提出問題:還可以用其它的方法來計算嗎?這幾種方法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2、創設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思考,提出問題。當老師把極具新穎性、現實性、趣味性的情境呈現出來時,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合作**、自由討論、發現問題、提問就有了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又要讓學生有話就說,這是學生自主參與和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必要條件。

例如,在講「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許多教師都會引導學生說出幾個任意多位數,然後由教師很快判斷它是否能被3整除,當師生共同驗證老師的判斷無誤後,學生就會主動地向老師提出問題:您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就能斷定乙個多位數能否被3整除的?可見,學生提出這個問題來,緣於教師的激趣和創設的良好提問情境。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 提問 的能力 夏坊中心小學鄭進禧 提問是學生自主探索的一種表現,也是學生學習知識 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也是最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好奇心的動力。好奇心是孩子們的一種天性,當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些他們不理解的問題時,他們便會想方設法的去尋求答案。只有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 總體目標指出 讓學生通過經歷 物體與圖形的形狀 大小 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空間觀念作為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在新課程標準中被明確地...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馬赫穆托夫的 問題教學 理論認為 問題教學是發展性教學的高階型別,在這種教學中,學生經常性的獨立探索活動同他們學習現成的科學結論結合在一起。學生由教師經常引入尋求有根據地解決對他們來說是新問題的辦法的過程,由此他們就學會獨立地獲取知識,運用原先學過的東西和掌握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