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份月考學生版

2022-08-09 02:57:03 字數 1841 閱讀 2591

8.唐朝的長安城內,有「坊」和「市」的區別,「坊」是( )

a.貴族居住區 b.娛樂區c.居民住宅區 d.商業區

9.下列各項中與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無關的是( )

a.在設立管轄西域的行政和軍事機構 b.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

c.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d.「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

10.對比上的兩枚古錢幣,得出的結論中不應有( )

a.二者都是圓形方孔錢 b.錢幣上都有漢字

c.唐文化對日本影響巨大 d.日本曾經隸屬於唐朝

11.「重走唐僧西行路」活動是2006「中印友好年」的重要內容。從2023年7月20日到11月26日,兩名「新唐僧」歷時4個月,沿著中國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跡,重走了西行取經之路。你知道這兩位「新唐僧」「重走唐僧西行路」的起點和終點嗎?

( )

a.中國廣州-尼泊爾b.中國北京-印度那爛陀寺

c.中國新疆-巴基斯坦d.中國西安-印度那爛陀寺

12.唐朝時,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勾畫廬山瀑布壯麗圖景的詩人是被人們稱為「詩仙」的()

a.李白b.白居易c.柳宗元d.韓愈

13.右圖所示為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廟。該廟始建於1300多年前,系當地人民為紀念文成公主人土蕃路經此地,向當地人民傳播中原文化,造福於當地而建。

下列相關表述,正確的是 ()

abcd.②③④

14.某歷史興趣小組同學在**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時提出了以下意見,其中正確的是( )

①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時出現的 ②統治者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 ④都重視生產技術的改進

abcd.①②④

15.下列人物中,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傑出貢獻的是 ( )①李冰 ②李春 ③玄奘 ④鑑真

abcd.③④

二、非選擇題(30分)

16.(10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貞觀之風,一朝復振。

──《舊唐書·玄宗下》

材料二:上(唐憲宗)顧謂宰臣曰:「朕讀《玄宗實錄》,見開元初銳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後,稍似懈倦,開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

」崔群對曰:「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不得志)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蘇頲、盧懷慎等守正之輔,孜孜獻納,故致治平。

及後承平日久,安于逸樂,漸遠端士,而近小人。

──《舊唐書·憲宗下》

請回答:⑴材料一反映的是唐玄宗統治的哪一時期?(2分)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統治稱為什麼?(2分)

⑵唐玄宗的哪些統治措施體現了「貞觀之風」的復振?(4分)

⑶假如你是唐憲宗,你聽了崔群的一番分析後,你應該怎樣做?(4分)

17.(10分)讀右圖,回答問題。

⑴據右面城市平面圖,判斷該都市的名稱及所屬朝代。(2分)

⑵假如你是這座城市的居民,正好有一批外地來的小朋友前來參觀,你能給他們做一次導遊,帶領他們遊覽一遍嗎(主要是介紹這座城市的建築特點及地位)?(4分)

⑶在遊覽過程中,特別是經過集市時,你會向小朋友們推薦那些工藝品呢?請你至少舉出兩件精美物品並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好嗎?(4分)

18.(10分)我們經常用「一衣帶水」來形容中日之間的鄰近,在歷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⑴結合唐朝時中日交流的事實,你能舉出幾個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事例嗎?(4分)

⑵唐朝高僧鑑真為傳播大唐文化曾六次東渡日本,你從他的身上學到了那些精神?(2分)

⑶2023年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華時,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揮毫寫下「溫故創新」四個漢字。2023年是「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假如你有機會與日本中學生朋友交流,請你談談中日兩國青少年應如何「溫故創新」?

(4分)

七年級歷史月考試題

1.我國古代出現了很多政治清明 經濟發達 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下列的繁榮局面與唐太宗在位時期有關的是 a 開皇之治 b 貞觀之治 c 開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2.中國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統治期間民族關係和睦,被少數民族首領擁戴為 天可汗 他是 a 漢武帝b 隋文帝c 唐太宗d 唐玄宗 3.溫總...

七年級歷史

景泰三中2013 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試卷 滿分100分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 隋朝大運河是 a.以長安為中心 b.以涿郡為中心 c.以洛陽為中心 d.以餘杭為中心 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

七年級歷史二期月考題

班級姓名得分 一 選擇題 每題2分,共50分 1 民以食為天,由我國先民最先種植的糧食作物是 a 粟 小麥 b 水稻 玉公尺 c 水稻 粟 d 水稻 小麥 2 根據禪讓的傳說,下列各項中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a 舜 堯 禹 b 堯 禹 舜 c 堯 舜 禹 d 禹 舜 堯 3 夏朝 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