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禪煮石之間

2022-10-07 07:39:04 字數 638 閱讀 7578

吳讓之治印

「逃禪煮石之間」(圖9),這種典型的以作者的書法為本的朱文印,在篆刻史上代表著一種高度,步其後塵者,如不認真研究其篆書,往往難以望其項背。吳熙載作品的線條所表現的韻律富有強烈的美感。書法家作書講究筆鋒的運轉、提按,在紙上表現粗細、斷續等效果。

欣賞吳氏的作品,就可感受到其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怡然自得、游刃有餘的功力。此印「間、禪」的下部空虛與「石、之」的少筆畫處理,使全印虛實相生,產生了一種空靈之感。

所謂「逃禪」,是淡泊名利、摒棄喧囂與浮華,較易理解。是古代文人和文士看破紅塵,追求清淨淡泊的生活,往往不拘於俗務,從禪定和禪悅中獲得人生的自在和解脫。

「煮石」是什麼呢?

[漢典上的解釋]:煮石,即煮白石,舊傳神仙、方士燒煮白石為糧,後因借為道家修煉的典實。 晉葛洪 《神仙傳·白石先生》:「﹝ 白石先生 ﹞常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

其實煮石還有另一層意思。過去文人賞石,要煮。石頭的各種色彩和紋路,必須經過仔細洗刷,煮沸與上臘,才能有充分的展現。同時可以增強硬度。「煮石」是賞石和玩石的乙個重要過程。

明清印人在給印石上臘前,往往會先行「煮石」,因此,「煮石」成了印人們的一種文化行為。這裡的「煮石」應該是,沉浸在自己的愛好和研究中,淡泊名利、摒棄喧囂與浮華的意思。

古代文士將「逃禪」與「煮石」並舉,包含著脫離世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