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堂皇」背後的上古農耕痕跡

2022-10-08 14:00:03 字數 981 閱讀 9065

作者:馬亮

**:《國土資源導刊》2023年第06期

講古佬——談天說地,以古論今

今天的人一說起黃土,似乎就用它代表了貧窮、落後甚至愚昧,這是個嚴重的錯覺。

按科學家的說法,中國的農耕文化起始於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中心區,也就是我國北方的黃土區。今天的人一說起黃土,似乎就用它代表了貧窮、落後甚至愚昧,這是個嚴重的錯覺。事實上,黃土的深厚和質密是其他土壤所不能比的,它那幾乎永不枯竭的自肥能力(它幾乎不用施肥)給人類帶來受之不盡的益處,雖然黃土區雨量稀少,但由於上述的優點,這裡孕育了輝煌悠久的文明文化。

可以說,黃土為中國古代文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條件。因此,渭河兩岸布滿了中華民族古文明文化的痕跡,尤其是炎帝、黃帝以及後來周人的足跡。地理學家認為,渭北高原及關中一代的黃土是由西北大漠風吹而來,而這裡珍貴的雨水又是由東南季風攜帶送來,作為東南風和西北風交匯的中心,黃土區孕育出人類的文明成果和各種神奇故事也就不足為怪了。

古人還認為,黃帝的精神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典範,是自然本性的表露,換做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他代表了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正因為如此,他作的制度便永世長存(見班固:《白虎通義》)。

「大哉吾祖,德惠永長!植五穀,藝蠶桑,創物質文明,開萬世太平之基;興禮樂,倡教化,導精神文明,啟千秋禮儀之邦。造舟車,輯睦九州;具指南,經營殊方……」這一段21世紀初中華民族獻給軒轅黃帝的祭文,道出了後人對黃帝功績的基本認識。

有些也可能是傳說,但是,五千多年來,這種傳說一直代代相傳。

據說黃帝時代就發明了蠶桑事業。

以前人們穿的衣服都是苧麻編的很粗糙的布,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經常用的編輯的「編」字,為什麼是「糹」旁?按說,古人造字的時候還根本沒有編稿子這一說,說以造個「編」字和今天的編輯業務根本沒有關聯。古時候,人們穿的衣物,就是將植物的絲狀纖維用手工交錯編制在一起,根據這意思造出了「編」字。

黃帝和他的原配妻子嫘祖發現了種桑養蠶的技術(嫘祖,顧名思義,就是養蠶的祖奶奶),繼而,他們發明了絲織技術,於是,他們開始大力發展生產,倡導大家穿用絲織的布,將人民生活提高了乙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