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大題總結

2022-11-03 00:57:03 字數 3653 閱讀 4763

一,意識的能動作用的表現

1,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畫性。2,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3,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

4,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二,感性認識,理性認識

1,感性認識是「生動的直觀」,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點。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階階段,具有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質為內容,是深刻的。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辯證聯絡。

首先,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其次,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最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區別是相對的,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把它們截然分開。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關係,就會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三,認識運動的過程

認識運動時乙個辯證發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時間、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覆和無限發展。

1,認識運動的辯證過程,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識採取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形式,並經歷了由前者到後者的能動作用。2,認識的第二次能動的飛躍,是從認識到實踐。

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行動。3,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迴圈往復以致無窮、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這就是認識發展的總過程。

四,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1,承認真理是客觀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就真理的發展過程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和掌握程度來說,真理又是絕對的和相對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觀性,同時又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2,真理的絕對性即是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著同客觀物件相符合的客觀內容,都同謬誤有原則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則,就不能稱其為真理,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3,真理的相對性即是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

任何真理都會受到人類實踐水平和範圍以及認識能力的限制,都只能是主管對客觀事物近似正確即相對正確的反應。4,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一的,第一,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永遠處在相對向絕對轉化和發展中,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

五,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一

1,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2,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於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係的範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於主體需要的意義。價值具有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和多維性。

3,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受著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制約。實踐的真理尺度,是指人們在實踐中所必須遵循的、反應了實踐物件的客觀規律和本質的真理。人們只有按照真理辦事,才能在實踐中取得成功。

實踐的價值尺度,是指人們在實踐中所必須遵循的、以滿足人們需要為內容的、特定的實踐目標。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共同制約下進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實踐都是真理尺度和價

值尺度的統一。

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應,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2,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社會存在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

3,社會意識有其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首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

最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

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生產力具有複雜的系統結構。

其基本要素包括:1,勞動資料。2,勞動物件。

3,勞動者。生產力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聯絡著的。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生產關係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生產關係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物,分析生產關係必須透過物看到物後面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八,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地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是: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又反作用於生產力。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2,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九,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影響:一,科學技術革命史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槓桿。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

其一,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其二,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其三,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革。

二,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人們具有了新的知識理論和社會組織結構,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盒現代化技術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現象、新領域、新事物、新課題。總之,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兩重性: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的後果。

科學技術作用的實現要受一定客觀條件,諸如社會制度、利益關係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一定的主觀條件如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水平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標誌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進,但是,由於對科學技術應用不當等原因,也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後果。比如,在發展現代工業的過程中,違反自然規律,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汙染;在農業生產中濫用農藥、花費等導致土壤板結。

在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全球問題(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和資源枯竭等)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十,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在:

1自發的調節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2,自發的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自發的調節社會

收入的分配。價值規律在對經濟活動進行自發調節時,必然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後果。1,可能導致壟斷的發生,阻礙技術的進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3,可能出現比例失調的狀況,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十一,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勞資關係和分配關係的變化;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政治制度的變化;

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

十二,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1,生產的全球化。估計水平分工成為居主導地位的分工形式,使世界各國的生產活動不再鼓孤立地進行,而是成為全球生產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2,**的全球化。

國際**增長率大大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3,金融的全球化,國際債券市場融資規模迅速擴大,與國際**市場的發展相聯絡,**市場迅速成長,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4,企業經營的全球化,主要標誌,跨過公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

十三,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資訊科技革命,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絡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分工,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最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畫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畫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過渡,**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程序不斷加快,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

2019考研政治馬原大綱新增考點意義

2016考研政治大綱於9月18日已經公布,不知2016考研的同學們是否對新增考點做了詳細分析。如果沒有,今天文都網校就為大家針對馬原大綱中的新增考點進行乙個大致的講解。希望對大家的備考複習有所幫助。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一考點在2015年考研政治大綱解析已經有所體現,今年單獨標題意在進一步強調馬...

2019政治馬原必背重點總結含大題重點

部分 1 科學的是實踐觀的確立是實現哲學變革的關鍵 唯心主義從精神出發去理解世界,舊唯物主義從自然出發去理解世界,他們都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了重大的缺陷。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世界。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2 語言是意識的物質外殼。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

導數大題方法總結

一總論一般來說,導數的大題有兩到三問。每乙個小問的具體題目雖然並不固定,但有相當的規律可循,所以在此我進行了乙個答題方法的總結。二主流題型及其方法 1 求函式中某引數的值或給定引數的值求導數或切線 一般來說,一到比較溫和的導數題的會在第一問設定這樣的問題 若f x 在x k時取得極值,試求所給函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