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科地位的異化看教師課程能力提公升的必要性

2022-11-27 23:54:02 字數 4541 閱讀 1555

摘要:2023年,連雲港市教育部門出台了新的中考方案,即八年級學生需要參加地理與生物綜合考試,並且考試成績要記入中考總分。新的中考方案對中學生的生物知識要求提高,使得生物學科的地位產生了異化,同時,對生物教師的課程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本文結合筆者的生物課程教育教學實踐,就生物學科地位的異化與教師課程能力提公升的必要性作一**。

關鍵詞:生物教師課程能力提公升

2023年連雲港市將執行新的高中段學校招生考試方案,這就意味著從2009級八年級學生開始,需要參加地理與生物合捲考試,考試成績將計入2023年高中段學校招生考試錄取總分。一石激起千層浪,新的中考方案使得初中生物學科受到了關注,地位發生了轉變,同時,對初中生物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前提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實踐證明,教學質量的提高與教師的課程能力是緊密聯絡的。

一、教師課程能力的內涵及構成

所謂教師課程能力,是指教師自身所擁有並運用於課程活動中直接影響課程活動實施、決定課程活動成效的能動力量[1]。也有學者認為,教師課程能力是在課程這一特定領域,課程實施者(主要指教師)把課程意識轉化為課程行為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質,這種個性心理特質的表現過程是通過課程資源(包括教科書和其他教育資源)這個媒介,把課程意識轉化課程行為的過程。

教師的課程能力是帶有明顯的職業性質的、在一定的課程任務中表現並得到提高的一項綜合能力,是促進課程目標有效落實、影響課程活動的實施、決定課程活動成效與質量的基本因素。課程活動的複雜性決定了教師課程能力的包容性、整合性和具有動態的、發展的、可變的特點。按照教師在課程活動中的具體行為,課程能力主要表現在課程決策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設計能力、課程組織能力、課程實施能力等[2]。

(一)課程決策能力

教師作為課程實踐的直接參與者,他們最了解學生的需要,教師參與課程決策不僅可以提出可行性的建議,而且又能使教師把握新課程的精髓並將其有效地運用到課程實踐中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程決策能力在教學中體現的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自主創造並生成課程的過程。

(二)課程設計能力

課程設計關注的是課程自身的原理和內部各要素的關係,它的任務是在課程政策的指導下實現對課程內部各要素的協調與平衡。教師了解學生的基礎,知道學生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才能更好地理解課程。教師要由被動的課程解釋者轉變成主動的課程設計者,就應該把學生的興趣、能力、經驗和需要考慮到課程設計中去,把滿足學生發展、尊重學生差異作為課程設計的核心,處理好人與社會、自然世界與科學世界、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

(三)課程組織能力

課程組織能力包括掌握學科單元內容的關聯、整合各學科領域的相關內容、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與學科間的知識、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拓寬學生知識的能力等。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內容,在考慮學科體系和學習者心智發展的基礎上,明確各單元間學習內容的聯絡,對教學設計有乙個整體的觀念,配合學生認知和情意的發展,使教學內容編排得更有條理,使學生能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四)課程實施能力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處理好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關係,引導學生質疑、**、合作,開展富有個性的學習,關注學生的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興趣,使教學成為教師和學生富有個性的創造過程。

(五)課程評價能力

教師課程評價能力要求教師在掌握必要的課程評價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領會和遵循課程評價的準則,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

二、教師課程能力在生物實踐課程中的體現

中考生物的複習與高考生物相比,考試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時間有限,基本上只能進行一輪的複習。考慮到學生對生物的重視程度不夠,平時花在生物學習上的時間較少,有不少知識已經遺忘了,因此主要以章節複習為主。為此,我們精心設計了複習課教學案,主要包括考綱解讀、自主複習、精講點撥、案例分析和檢測鞏固幾個環節,盡量突出重點難點,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

另外,對於一些重要的、難度大的知識,單列專題進行複習。如**實驗是乙個難點,學生不容易掌握變數的控制,很難分清實驗組和對照組,針對這種情況,除了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內容,理解其概念,還要把課本中所有的**性實驗都找出來,列在一起進行分析對比,並精選一些典型的習題練習和講解。

(三)課程組織和實施能力的體現:層次分明,百花齊放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300名學生就會有300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學生每天來到學校,是以形形色色的個性展現在我們面前的。

新課程所強調的課程內容的選擇性正是為了適應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而提出的。課程改革不是換了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觀念的革命,教師應將每乙個學生都視為一片有待開發的資源和財富,並進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現實中每個學生受到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同,為了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得到進一步提高,又不放棄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我對生物教學進行了分層輔導模式的嘗試。

第一,學生分層。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認知結構、接受能力將全班學生分開幾個層次。並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

a層:生物基礎紮實,思維能力強。b層:

生物基礎中上,思維能力較好。c層:生物基礎中下,思維能力一般。

d層:生物基礎不好,思維能力不強。對學生分層是動態的,要隨時注意學生層次的變化,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發展。

第二,目標分層。要做到分層教學,就必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a層:

對他們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完成學案練習外,盡可能地給他們留歷年中考的真題進行練習。b層:鼓勵他們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多提問,鼓勵他們多多關注自身的生活規律。

c層:提高他們學習生物的積極性,鞏固生物基礎知識,加強生物思維能力。d層:

盡量讓他們掌握生物基礎知識,要求他們獨立完成作業。

第三,作業分層。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常常被統一大量的作業所累,成績好的學生會覺得一些作業簡單無必要而不想做;成績差的學生因覺得一些作業太難、做不出而不想做。因此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就應對作業進行分層。

這樣能使全部同學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提高學習生物的積極性。

(四)課程評價能力的體現:恰如其分,兩全其美

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了表現自我,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使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學習生物的樂趣。

三、在課程實踐中提公升教師的課程能力

教師的課程實踐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教師圍繞課程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思考、決策和行動,是一種複雜性、動態性、不可回歸性和無邊界性的多主體參與的開放性實踐活動。對教師來說,任何課程實踐活動不但是一種知識體系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一種課程能力的構建。

(一)對課程的重新解讀和構造——課程能力提公升的必備條件

首先,具有豐富、多元的課程理論是教師重新解讀和構造課程形成教師課程能力的基礎。對於一線教師來說,「一種課程理論就是一套賦予學校課程意義的相互聯絡的陳述,指出課程各個因素彼此之間的關係,指導課程的開發、使用和評價」。教師通過對課程理論的多元理解,可以在實踐中認識、理解、**課程現象和課程問題,改變機械化的知識傳輸方式,從而突破單一的學科素養對教師課程能力發展的束縛。

同時,「教師即課程」也要求教師在重新解讀和構造課程中審視自身的課程能力。在新課程中,「教師再也不是由專家編寫的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以及家長、社會人士等一起共同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教師也不再是一種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一批擁有正確教育觀、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者。」[3]這些賦予教師的新的角色,要求教師應該有與之相對應的課程合作能力和課程研究能力,來適應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師能力素質的要求。

因此,教師對自己在新課程中角色的界定,將規定著教師課程能力生成的範疇和結構。而教師對自我角色的多元理解也必將促進教師綜合課程能力的生成。

(二) 對自身課程實踐經驗的反思——課程能力提公升的催化劑

對於教師來說,「只有當老師能夠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落實到實際的教學之中時,他(她)才具備了相應的課程能力」[4]。教師落實這些觀念的過程就是參與課程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然會積累下豐富的課程經驗,並用這些經驗來指導後續的課程實踐。如果這些經驗是狹隘的課程經驗的話,就會如杜威所言,其雖然可能在乙個特殊領域內增加乙個人的機械的技能,然而,又會使他陷入陳規舊套,其結果也會限制他將來獲得比較豐富經驗的各種可能性以及縮小經驗繼續增長的範圍[5]。

如何使這種經驗轉化為教師實實在在的課程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對自身的課程實踐經驗進行反思。

(三)外部的支援——課程能力生成不可或缺的條件

教師課程能力的形成只靠教師內部的努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外部條件的支撐。首先,國家應改革教師教育體制:職前,調整師範專業的課程設定,引領學生積極地參與課程實踐,增加實踐的機會,在課程實踐中鍛鍊學生的課程能力;職後,積極有效地推進在職教師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力度,在培訓中要積極地和實踐結合,防止為培訓而培訓以及理論灌輸的出現,從而提公升教師的課程能力。

其次,學校要建立一整套課程制度,為教師課程能力的生成和提公升提供政策支援;學校還需要加強校本培訓,在本校範圍內解決教師課程能力不足的現象;學校和社會也要改善評價教師的體制,把評價教師課程能力的標準由以分數為標準轉變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標準上來,為教師的課程能力發展提供外部源動力。

四、總結

教師的課程能力首先是一種行為過程,教師的某些能力是天賦的,但教師的課程能力則是在後天的課程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其次,教師的課程能力具有很強的個性化色彩,每個教師的課程能力都能顯現出其特有的個性特徵以及文化背景、學習經歷和工作經歷。再次,教師的課程能力是發展的。

教師課程能力的變化顯現出動態的、發展的、可變的特點,教師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其課程能力也伴隨著教師個體的成長而不斷提公升和發展。

生物學科課程綱要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業科學 醫藥科學 環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基礎。高中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乙個科目。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 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 技術和社...

高考生物學科中的生物

種子種子是植物親子代間聯絡的紐帶,且容易獲得 易於培養,所以常作為生物實驗的材料,常用的種子有蠶豆 小麥 玉公尺等。在高考中常以這些種子作材料來考查種子形成和萌發時代謝活動,生物的生長 發育 遺傳與變異等 活動。一 種子的形成 種子形成時發生複雜的生理生化變化過程,主要有有機物的變化 細胞呼吸的變化...

關於生物學科的說課

周紅靜生物學科說課內容應包括以下內容 1 說教材分析 說課,教師首先要說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包括該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 結構特點以及重點 難點 關鍵點。2 說學情分析 分析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本課新內容有哪些舊知識,為新知識學習奠定了哪些認知基礎,已具備了學習本課內容的能力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