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軍也說風雨也說晴

2022-12-29 13:42:04 字數 4580 閱讀 9787

——寫在聽老師講蘇詞《定風波》之後

張少軍學校開放日,蹲在高二聽課,六個語文老師講的都是蘇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因為統一進度,集體備課,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先就統一了認識,用的課件也都源出乙個版本;儘管這樣,因為各位老師拿捏處理不同,各班學生的反應配合各異,六節課還是上得各擅勝場,異彩紛呈。聽後很受啟發很有收穫;當然也有不足也存遺憾。

課後與各位執教老師有些溝通與交流,把這些意見集在一起,於是有了這篇短文。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詞名作,詞不長,連標題加小序不過95字。

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唐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又緣事說理,輕鬆詼諧而深入淺出。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更「吟嘯」,是突出不怕;「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根苗,以下詞情皆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冒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曠達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開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與晴既屬尋常變化不必在意,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上文的分析如果照唸,兩分鐘即可念完,怎樣講出一堂課來?

按他們共同使用的課件看,線索大致分明:先引蘇軾的詩句「此心安處是吾家」點明作者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進而研讀小序與全詞,講明詞的字面意義;然後分析詞中「風雨」 「晴」與「歸去」的深層含義;最後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來體會作者「笑對風雨」的人生態度,評價其歷史與現實意義。儘管如此,因各位執教者對教學各環節側重點不同詳略處理有別,在課堂呈現上還是有不小的差異。

先說匯入。 按我的想法,蘇軾的詩文此前已學過多篇,對此老的生平,學生已有一定了解;且此篇在分析其「笑對風雨的人生態度之由來」時還要涉及作者生平、思想,匯入時再講作者生平,就顯得多餘。不若省去此節,直接由研讀小序破題。

小序的研讀,課件上分析,交代了①時間(2023年3月7日)、②地點(沙湖道中)、③人物(同行 、餘)、④事件(遇雨,已而遂晴)、⑤態度(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有的老師講解時強調前四點,而要講這首詞,我想要強調的恰恰是第五點,蘇軾與眾不同的態度——「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因為蘇軾對待風雨與眾不同的態度及其評價,才是學習這首詞的關鍵所在。

而周老師為課件加了乙個副標題——「當我們面對人生風雨的時候」,因而在篩選小序的主要資訊時顯得棋高一著,她強調的正是「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再說課的結構。要講的東西頭緒紛繁,有經驗的教師往往能用一條線索把它們串起來,使之形成首尾呼應的完整的課堂結構。前面說過,按課件講,也有一條大致的順序線; 但我想若由小序切入,拎起全篇,思路會更清晰。

讀小序後發問,風狂雨驟,「同行皆狼狽」,為何作者」獨不覺「?因而找到詞眼「誰怕」即「不怕」;再讀詞,明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三句描述「不怕」的表現,「誰怕」之後七句,則都在解釋「不怕」的原因。

結合「一蓑煙雨任平生」,可以講作者生平講作者倔強和曠達的人生態度,講烏台詩案對作者思想及人生態度變化的重大影響;結合「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講「陽光總在風雨後」的人生體驗;結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講「雨與晴」的雙重含義,講儒釋道思想對蘇軾的影響,**「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境界是怎樣煉成的。抓住「誰怕」這個詞眼,就抓住了全詞的綱要,舉一綱而萬目張,所有要講的東西盡在網羅之中而又條貫井然。

接下來說說字詞句的理解。一是生字詞:蓑 [suō] ,用草或棕毛製成的雨衣; 料峭 [liào qiào],形容春天的微寒;蕭瑟 [xiāo sè ],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形容黯淡蕭索的景象。

這是字詞的解釋。

二是句意。「誰怕」即「不怕」,不怕什麼?即前面說的「穿林打葉」的「風雨」。

這個問題多數同學明白,但我在後面聽課,卻發現有些同學其實不懂,既然提出這個問題,老師不妨多講一句。另乙個要講的是「一蓑煙雨任平生」,六節課聽下來,似乎沒乙個老師清楚地解釋了這個句子。首先這個句子有語序變化,還原後應為「一蓑,任平生煙雨」,翻譯:

「披一件蓑衣,一生任憑雲山霧罩,風雨打擊。」雖然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傳為佳話,但語文老師講課,要緊處卻必須字字較真。囫圇放過,很可能讓學生糊塗一生。

有位老師就此詞講「煉字」,幾乎把詞中所有的動詞都分析了一遍;而推敲起來,全詞只有「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蓑」字,堪稱煉字的典範。乙個「蓑」字,名詞活用為量詞,用「一蓑煙雨」概括作者一生的大起大落無數坎坷,讓人想見披一領蓑衣,「一肚皮不合時宜」的蘇軾一生與風雨坎坷無止無休的糾纏,讓詞人笑傲風雨的瀟灑風神躍然紙上,這才真正符合清人沈德潛所謂「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的標準。其他如「穿」字「打」字,只能說勉強合了「煉字」的格。

這是句意的理解。

最後說說引申與闡發。記得在孟老師班上聽課,孟老師由「誰怕」發問,說「誰怕」就是「不怕」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怕」?一位同學脫口而出:

「因為心中有足樂者。」顯然這位同學想到的是《送東陽馬生序》中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的句子,略加改造可以用在此處——「以中有足恃者,不知風雨有何可畏也。」

所恃者何?謂之有三。

一曰「一蓑煙雨任平生」——烏台詩案,老夫差點掉了腦袋,曾經滄海難為水,此番被貶黃州,肉照吃酒照喝,區區風雨怕什麼?此處可穿插介紹烏台詩案相關掌故以及詩案對蘇軾思想與生活態度,文學創作的題材選擇與作品藝術風格的影響。

二曰「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天無絕人之路,所謂苦盡甘來,否極泰來,風雨過後又是朗朗乾坤,天氣變化如此,人生起伏亦如此,有何可怕?在討論生活中類似體驗時,有同學談到「陽光總在風雨後」的歌詞,談到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以一村」的詩句,師生相視而笑,文學欣賞過程中所謂共鳴,盡在心領神會之中。

三曰「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處身風雨之中,可能覺得天崩地陷,等得回去安坐家中,向之所謂風雨所謂晴明何有於我哉?又怕它做甚?此處,幾位老師結合「歸去」,以「歸向何處」設問,引導學生比較蘇軾思想與生活態度的變化,更是講授此詞的神來之筆:

前期的蘇軾尚儒。他渴望在仕宦之路上獲得成功,即使有「歸去」之心,也是「欲回天地如扁舟」「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 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他渴望在沙場上一展雄威,「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銳意進取、濟世報國的入世精神溢於言表。

後期的蘇軾則尚道尚佛。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認識到自己和朝廷權貴們已經是「肝膽非一家」。

所謂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對他來說已經是 「鶴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勞神費力,再沒有什麼「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窮猿已投林,疲馬初解鞍」。對那個一生仕宦起伏顛簸的蘇東坡而言,他從心底發出最真實的慨嘆「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當太后允其在太湖邊居住的時候,他大喜:「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他終於可以乘一扁舟來往,「神遊八極萬緣虛」了。

久旱逢甘露,蘇東坡和農人完全一樣快活而滿足,他寫詩道:「沛然揚揚三尺雨,造化無心恍難測。老夫作罷得甘寢,臥聽牆東人響屐。

腐儒奮糲支百年.力耕不受眾目憐。會當作溏徑千步,橫斷西北遮山泉。四鄰相率助舉杵,人人知我囊無錢。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歸去歸去,歸向何處? 貶謫後的蘇軾雖然漸趨豁然恬淡之境,依然未能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

另外,老師們結合「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講明「風雨」「晴」的雙關含義,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順境與逆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坎坷與挫折,也都有精彩的闡發與引申。

跟年輕老師談上課,我常說,語文課無非兩種**:一是長文短講,二是短文講長。 長文短講,在兩三個課時內把篇幅較長,結構複雜,思想內涵豐富的課文講清楚,考驗的多是執教者提綱挈領化繁為簡的分析與歸納能力,如講魯迅的 《阿q正傳》 講史鐵生的 《我與地壇》 。

短文講長,把幾句話就能講清基本含義的一篇短文一首小詩敷演成內容充實妙趣橫生的一堂大課,要求的卻是授課者燭幽探微由此即彼的聯想與演繹功夫。比較起來,長文短講更難,短文講長相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上公開課,當授課內容可自由選擇時,多數人傾向於選講短文或詩歌的原因。

以上所記,有些是聽課時想到的,有些是課後與教師交流中想到的。而我在聽課時已形成這樣一種思維定勢:這種處理不對,如何處理才對?

那種處理很好,有無更好的選擇?說白了,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完美主義。拉拉雜雜寫下來,並不在表現自己有多麼高明;而是想說明,只要有心,事後諸葛亮人人能當;而每堂課後都自己或請別人來當挑毛病、提建議的諸葛亮,乃是課常講常新、越講越好的不二法門。

也說自主學習

華羅庚曾經說過 一切創造發明,都不是靠別人教會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斷取得進步 我們要學會自主學習,用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學業。要進行自主學習首先要自立。自立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總依賴別人,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生活。學習也是如此,不要總想著靠別人幫助,總要嘗試著靠自己的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學習...

也說提筆忘字

廣西平果縣舊城鎮那沙中心小學 531412 蒙世勳 廣西教育 2012年第2期刊載了楊意行整理 歐金昌編輯的 漢語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文章提到了這麼乙個小插曲 某大四學生在面試時,在現場寫了乙份個人情況說明,200多個漢字,他提筆就忘了10個,最後提出要在電腦上完成。而某高校的20名學生能在1分鐘內寫...

也說「網路的利與弊 東區金家伊

金家伊輔導老師 靳莉莉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新人類,許多00後,90後,都已經涉及到網路,網路這一詞也已經紅遍了大江南北,全球各地。不過網路真的完全是好的嗎?答案顯而易見,否則又怎麼會有那麼多隕落的天才呢?在此,請允許我為那些所謂的 低頭族 哀默三十秒。身為一名00後的中學生,看到我身邊那些總是沉迷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