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有關 學習

2023-01-27 07:54:04 字數 3492 閱讀 6869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麼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2023年就尖銳地提出:

「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也通曉議**的基本結構: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麼」。根本原因還是無「公尺」下「鍋」。

於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彙貧乏、內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公尺」。

  【孔子簡介】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技巧,「死記」之後會「活用」。不記住那些基礎知識,怎麼會向高層次進軍?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範圍很廣,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

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裡給學生的腦海裡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功效。 這裡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

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為「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者,又稱「講師」。「教授」和「助教」均原為學官稱謂。

前者始於宋,乃「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目的講授者;而後者則於西晉武帝時代即已設立了,主要協助國子、博士培養生徒。「助教」在古代不僅要作入流的學問,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也十分明晰。唐代國子學、太學等所設之「助教」一席,也是當朝打眼的學官。

至明清兩代,只設國子監(國子學)一科的「助教」,其身價不謂顯赫,也稱得上朝廷要員。至此,無論是「博士」「講師」,還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麼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並非源於教書,最初出現的「先生」一詞也並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於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

可見「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師」之意,倒是與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看來,「先生」之本源含義在於禮貌和尊稱,並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於《禮記?

曲禮》,有「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致。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

宋以後,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

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

「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於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後,對於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

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

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後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物件),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麼(例如「孟武伯問孝」);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

課文中的第10則屬於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這種體式我們以後才能學到。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孔門**簡介(引號中語皆出自《史記》)】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

2、子貢:「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子貢利口巧辭」。齊田常欲伐魯,孔子思求他國援兵,諸**皆請行,孔子獨許子貢。

3、曾參:「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顏回死後,他成為孔子的繼承人。

【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型。」

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十則小結

教學目標 1 理解 鞏固 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的解釋及重點句子的翻譯。2 理清文中所學哪些是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修身做人。3 端正學習態度,學習古人的學習方法,提高自身的修養。教學方法 學生合作,講練結合。一,考考自己 孔子是西元前5世紀 國人,我國 時期,孔子名 字 西元前6世紀著名的 家 家 家,...

論語十則默寫

1.論語 中孔子論述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係的句子是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3.論語 中強調學習要有謙虛求實的態度的句子是 4.論語 中告訴我們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短處的句子是 5.闡述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應當採取的正確的態度是 6.孔子提倡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

論語 十則 課堂教學設計 設計者楊玉娟 所在學校 霸州市第十九中學 位址郵編065700 聯絡 137 論語 十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 論語 一書和孔子其人,熟練地朗讀並背誦課文。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理解每則的思想內容。3.積累成語 格言 警句等,並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