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原理考試重點

2021-03-04 08:04:33 字數 4752 閱讀 3260

第一篇城市與城市規劃

01 城市與城鎮化

城鎮化的含義

城鎮化這一概念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農業人口和農用土地向非農業人口和城市用地轉化的現象及過程,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⑴人口職業的轉變,即由農業轉變為非農業的第

二、第三產業,表現為農業人口不斷減少,非農業人口不斷增加。

⑵產業結構的轉變,工業革命後,工業不斷發展,第

二、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第一產業的比重相對下降,工業化的發展也帶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農村多餘人口轉向城市的第

二、第三產業。

⑶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農業用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由比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轉變為較集中成片的、密度較高的居住形式,從與自然環境接近的空間轉變為以人工環境為主的空間形態。城市擁有比較集中的用地和較高的人口密度,便於建設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包括鋪裝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設施,可以有較多的文化設施,這與農村的生活質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鎮化也可以稱為城市化,因為城市與鎮均是城市型的居民點,均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其區別僅是文字使用的習慣或其規模的不同。

城鎮化水平指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從事的職業一般可分為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第

二、第三產業人口)。按目前的戶籍管理辦法又可分為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

02 城市規劃思想發展

田園城市理論

2023年英國人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的理論。他經過調查,寫了一本書:《明天——一條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希望徹底改良資本主義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工業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產生活環境與人們所希望的環境存在著矛盾、大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相互疏遠。

霍華德認為,城市無限制發展與城市土地投機是資本主義城市災難的根源,他建議限制城市的自發膨脹,並將城市土地歸於城市的統一機構。

他認為,城市人口過於集中是由於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這些磁性進行有意識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會盲目膨脹;如果將城市土地統一歸城市機構,就會消滅土地投機,而土地公升值所獲得的利潤,應該歸城市機構支配。他為了吸引資本實現其理論還聲稱,城市土地也可以由乙個產業資本家或大地主所有。霍華德指出「城市應與鄉村結合」。

他以乙個「田園城市」的規劃**方案更具體地闡述其理論: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hm。

城市外圍有2023.4hm土地為永久性綠地,供農牧業生產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圓組成。

有6條大道由圓心放射出去。**是乙個占地20hm的公園。沿公園可建公共建築物,包括市政廳、**廳兼會堂、劇院、圖書館、醫院等,它們的外面是一圈占地58hm的公園,公園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覽館,再外一圈為住宅,再外面為寬128m的林蔭道,大道當中為學校、兒童遊戲場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園住宅。

霍華德除了在城市空間布局上進行了大量的**外,還用了大量篇幅研究城市經濟問題,提出了一整套城市經濟財政改革方案。他認為城市經費可從房租中獲得。他還認為城市是會發展的,當其發展到規定人口時,便可在離它不遠的地方,另建乙個相同的城市。

他強調要在城市周圍永久保留一定綠地的原則。霍華德的書在2023年出版時並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023年他又以《明日的田園城市》為名再版該書,迅速引起了歐美各國的普遍注意,影響極為廣泛。

霍華德的理論比傅利葉、歐文等人的空想進了一步。他把城市當作乙個整體來研究,聯絡城鄉的關係,提出適應現代工業的城市規劃問題,對人口密度、城市經濟、城市綠化的重要性等問題等都提出了見解,對城市規劃學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規劃界一般都把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的提出作為現代城市規劃的開端。

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與一般意義上的花園城市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一般的花園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壇和綠地,而霍畢德所說的「garden」是指城市周邊的農田和園地,通過這些控制城市用地的無限擴張。

霍華德的這一理論受到了廣泛的注意,並在英國出現了兩種以「田園城市」為名的建設試驗,一種是房地產公司經營的、位於市郊的、以「花園城市」為名以中小資產階級為物件的大型住區;另一種為根據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思想進行的試點,例如始建於2023年的萊切沃斯,位於倫敦東北,距倫敦64km,但到2023年時,人口才18000人,與霍華德的理想相距甚遠。

03 城鄉規劃體制

04 城市規劃的價值觀

城鄉規劃學科發展的基本目標是「城鄉空間中的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保障。」這是學科建設發展的底線,假如規劃學科脫離了這個底線,學科發展就會輕浮,規劃學科必須堅持底線上的課題開展、學者培養和組織投入。

永續發展的概念

永續發展的概念**於生態學,最初應用於林業和漁業,用來描述一種對資源的戰略管理方式,即如何使用或消耗全部資源中的適當比例,而不致使資源受到毀滅性破壞,並且,新成長的資源數量足以彌補耗用的數量。其後,經濟學家由此提出永續產量的概念,這是對永續性進行正式分析的開始,這一概念後來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的各種領域。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對「永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並指出:

「永續發展包括兩個重要的概念:①『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應將此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②『限制』的概念,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因此,世界各國——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國家或計畫經濟國家,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必須根據持續性的原則訓以確定。

解釋可以不一,但必須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必須從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上和實現持續發展的大戰略上的共同認識出發。」

2023年在北京的國際會議上,50多位國內外學者,老中青三代規劃師簽署了《21世紀城市規劃師宣言》,宣言在回顧20世紀城市及其規劃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於核心綱領提出了「三個和諧」,即人與自然的環境和諧、人與人的社會和諧以及歷史與未來的發展和諧。

第二篇城市規劃的影響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05 生態與環境

城市生態型系統具有以下特點:⑴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起主導作用的人工生態系統。⑵城市生態系統是物質和能量的流通量大、運轉快、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

⑶城市生態系統是不完整的生態系統。⑷城市生態系統的人為性、開放性和不完整性決定了它的脆弱性。

城市環境的概念:城市環境是指影響城市人類活動的各種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條件。狹義的城市環境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質、土壤、水文、氣候、植被、動物、微生物等自然環境及房屋、道路、管線、基礎設施、不同型別的土地利用、廢氣、廢水、廢渣、雜訊等人工環境。

廣義的城市環境除了物理環境外還包括人口分布及動態、服務設施、娛樂設施、社會生活等社會環境,資源、市場條件、就業、收入水平、經濟基礎、技術條件等經濟環境,以及風景、風貌、建築特色、文物古蹟等美學環境。

城市環境的組成:城市環境由城市自然環境、城市人工環境、城市社會環境、城市經濟環境和城市美學環境等組成。

城市環境容量概念與內容

城市環境容量是環境對於城市規模及人的活動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的地域環境,在一定的時間、空間範圍內,在一定的經濟水平和安全衛生條件下,在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等各種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下,通過城市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社會文化歷史等的共同作用,對城市建設發展規模及人們在城市中各項活動的狀況提出的容許限度。

城市環境容量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環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以及城市工業容量、交通容量和建築容量等內容。

⑴城市人口容量。城市人口容量是指在特定的時期內,。

⑵城市大氣環境容量。城市大氣環境容量是指在滿足大氣環境目標值(即能維持生態平衡及不超過人體健康閾值)的條件下,某區域大氣環境所能承受汙染物的最大能力,或允許排放汙染物的總量。

⑶城市水環境容量。城市水環境容量是指在滿足城市用水以及居民安全衛生使用城市水資源的前提下,城市區域水資源環境所能承納的最大汙染物質的負荷量。水環境容量與水體的自淨能力和水質標準有密切的關係。

城市環境質量基本概念:指城市環境的總體或某些要素對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是反應人類的具體要求而形成的對環境評定的一種概念。它包括城市環境的綜合質量和各種環境要素的質量,如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生物環境質量、生產環境質量、文化環境質量等。

用環境質量的好壞來表徵環境遭受汙染的程度,乙個區域的環境質量,是人們制定開發資源、發展經濟和控制汙染、保護環境具體計畫和措施的主要依據。

城市環境質量評價:是對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環境發生變化的人類社會行為,包括政策、法令在內的一切活動,從保護環境的角度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定。從廣義上來說是對城市環境的結構、狀態、質量、功能的現狀進行分析,對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對其與社會經濟發展活動的協調性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估。

城市質量評價的內容:回顧評價、現狀評價和影響評價

06 經濟與產業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產業的分類

⑴按統計上的分類:第一產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第二產業,是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部門,包括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指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即服務業。

⑵從要素角度的分類:根據勞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部門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的比例,可以將產業分成三大類:勞動密集型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

⑶城市產業功能分類:根據產業在城市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可以將各類城市經濟活動大致分為三類,即主導產業、輔助產業與服務產業。主導產業又稱專業化產業,是決定城市在區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的產業,對城市整體發展具有決定意義;輔助產業是圍繞主導產業發展起來的產業;服務產業是為保證城市主導產業與輔助產業發展以及滿足城市生活需要而形成的產業。

07 人口與社會

城市人口統計的口徑:城市人口是指城區(鎮區)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該城市(鎮)半年以上,使用各項城市設施的實際居住人口。

我國關於人口統計的概念較多,包括戶籍人口(在當地公安派出所登記戶口的人口)、流動人口(一般是指離開了戶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幾種分法))、暫住人口(離開戶籍所在地,在該地區暫時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常住人口(實際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非農業人口和農業人口等。

天津自考城市規劃原理考試重點

第一章城市與城市發展 1 p1城的含義 以 守衛土地的意思,是一種防禦性的構築物 市的含義 一種交易場所,即 日中為市 五十里有市 的市。2 p2現代城市的含義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人口數量 產業構成及行政管轄的意義。城市型居民點,按其行政區劃的意義,可以有直轄市 市 鎮等。3 p9 城市化釋義為...

城市規劃專業考試大綱 城市規劃原理

城市規劃原理 一 城市與城市發展 1 了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1 城市的形成 2 城市發展的規律 2 了解城市的物質 社會和經濟構成及其發展1 城市的物質 社會 產業構成 2 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化 3 城市與區域發展 二 城市規劃學科的產生 發展及主要理論實踐1 了解古代城市規劃思想 2 熟悉現...

城市規劃原理考試大綱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考試大綱 課程名稱 城市規劃原理課程 0958 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 課程性質與特點 城市規劃原理 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工程造價管理 本科 專業的一門專業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熟悉與了解城市規劃的基本知識和原理,掌握城市規劃對各種建築物的要求,對學生將來從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