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我寫《給教師的建議》之一

2021-03-04 09:53:25 字數 3576 閱讀 8425

拿起了《給教師的建議》,計畫每天讀一點,同時寫一些自己的體會。

今天晚上讀了前兩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與《教師的時間從**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寫一下自己的讀後感受。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就說第一節吧,蘇氏在開關就提出了乙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

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本學期快結束時,學校抽查了全校的一部分學生的考試,結果顯示,一年級就會學生考不及格,卷子上許多學過的字不會寫。

本期區里還抽測了五年級的數學,當卷子改出來後,令我們吃驚的是,有乙個班竟然多達十多個學生不及格,最少的只有三十多分,要知道,他們再有一年就要小學畢業了,可這成績,到時候能算乙個合格的小學畢業生嗎?

說起這裡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乙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畫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乙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乙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就像蘇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數學教師的數學課。

可看看我們周圍的老師,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不同型別的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

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再說教師的時間從**來,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輔導、談話、寫各種各樣的總結,這裡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被迫著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

教師的時間從**來,蘇氏在書中給了我們乙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校著作。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你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可現在教師的讀書狀況確實不令人樂觀,一年除了教科書不讀一本書的人大有人在,別像蘇氏所說的十五年到二十年教齡時,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變成20:1,30:

1,50:1了,就連剛參加工作時的10:1不再縮小就不錯了。

今天下午我讀了蘇氏給教師的第三條和第四條建議,即《〈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和《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裡》。

在第四條裡蘇氏提到了為什麼到了中學仍然有學生跟不上學習的腳步,將學習當成一種負擔,而教師也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去為學生學生進行輔導,最後效果也不一定會好。他說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小學階段,教師「沒有教會兒童學習」,何為教會兒童學習?也就是說沒有交給兒童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能力,即雖然給了學生「魚」,卻沒有教給學生「漁」。

這種能力主要是指哪方面呢?蘇氏提出了最主要的兩個方面,即讀和寫,也就是說學生沒有掌握讀和寫的能力,或者說表面上能讀會寫,但還沒有掌握其本質,所以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其後勁兒不足的毛病。

何謂會讀?蘇氏在他的建議中提出: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

必須使閱讀能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在這裡,他特別強調會理解的讀,有思考的讀,才能真正稱得上「會讀書」。看看我們的教學,「讀」的形式千變萬化,「讀」的內容也是包羅永珍。

每天早上到校,走過各班窗前,總會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平時我們老師和家長也特別要求學生要多讀書,但我們是否去認真地想過,學生真正是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書嗎?是在追求一種故事情節,是在想獲取別人的表揚,抑或是在完成布置的「要讀幾遍」的任務,如果在讀的過程中沒有自己的思考,那麼讀書又有什麼用呢?那可真正稱得上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了。

這種閱讀,除了徒增時間的耗費外,最大的益處恐怕是我們所說的「他把這篇文章讀熟」了。

再說寫,怎樣才能叫「會寫」?蘇氏在這裡也提出了要求,與會讀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在於他也是特別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就是:使學生在書寫的同時進行思考,使字母、章節、詞的寫法不要佔據他的注意的中心。

我想,這裡面的寫更多地還是指「寫作」的寫,就是要在寫作的過程中順暢地表達,任自己思維的溪流在筆端流淌,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要去過多地顧及遣詞造句,不要因表達的技巧而影響了自己思想的舒展,雖然說這也是很重要的。

再來說他的第四條建議,在這裡蘇氏提出了乙個我們小學教師必須注意的乙個方面,就是如何幫助學生構築乙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問題,這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識的地基包括哪些方面,無外乎基本的聽說讀寫和運算能力。在這條建議裡,蘇氏有具體的例子使我們看到了如何利用教材和兒童的心理特點去掌握這些知識,他提出了乙個很符合現在新課改精神的方法,那就是如何發揮遊戲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並鞏固所學的知識。

他用「使用記憶的技術」幫助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了小學所應掌握的詞彙量,他用給「童畫」題詞的方法使學生學會運用六百個「童話用的」詞。這些方法讀後都會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現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已不多見,特別是在低年級,很多教師利用新課改的理念並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教學中利用創設情景、直觀演示等多種手段來使學生獲取知識,這樣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並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我們應該學習蘇氏和這些老師,在教學中多想辦法,你的創意和靈感會給孩子們帶來無限的歡樂。

今天晚上,讀了蘇氏給教師的建議的第五條和第六條。

第五條是說:「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他所說的兩套大綱的含義,與我們所說的教學大綱(現在教課程標準)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我們的教學大綱規定了學科的目標、任務、內容、標準等等,而所講的大綱的第一套,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這與我們所說的大綱裡的內容比較一致,而他所講的第二套大綱專六指的是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源**。

從蘇氏的論述來看,第二套大綱是保證第一套大綱順利完成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識記和保持在頭腦裡的知識是很多的,因為它是進行後繼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種保障,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卻掌握得並不牢固,要麼是不理解去死記硬背,保持得不長久,要麼是記住了不知道如何去運用,成為一種「死」的知識。這樣的話,就會對他的學習產生影響,使他慢慢對學習失去興趣,最終淪落為「差生」,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種辦法,按照蘇氏所說,就是實施第二套大綱。

寫給大一的我

不知不覺的已經大三了,時間如指間沙,無論怎樣想用盡全力的阻止流沙,然而卻是無力的。我後悔過,如果時間能到退,我希望這封信能穿越一切屏障郵寄到那年大一的我。那個迷茫,不知所措,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的我的手中。告訴大一的我,現在,馬上,做你想做的事。大一的我,畫地為牢。自己為自己建造了乙個迷宮,迷路在裡面...

寫給高三的我

高54班任一帆親愛的夥伴 請允許我這樣稱呼你,其實我們倆之間關係很密切,你是未來的我,我就是過去的你。站在高二的尾巴上,我翹首期望著你的到來。在高二的 我是那樣殷切地盼望你的到來,然而當你真的要來的時候,我卻開始害怕起來了。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終究還是會見面的。所以,我在這裡,在距高三不到一年的日子裡...

我的作文教學故事之一我是「劉謙」

我是 劉謙 閒暇時喜歡翻看各種學生作文選,我美其名曰 為自己充電 希望自己及時了解到最新的作文動態,便於自己的作文教學。一節有意思的作文課 吸引了我的目光。文中小作者用生動準確的語言記敘了一次老師變魔術經歷,我對魔術有了興趣,決定一試。星期三下午的作文課來了。我拎著我的 百寶箱 走進教室,走上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