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

2021-03-04 00:56:04 字數 1022 閱讀 8754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乙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乙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乙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乙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

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

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傑請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

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汙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

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著另乙個人的成功。

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迴,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嘗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史記》讀後感

假期裡我讀了 史記 史記 的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他很了不起,因為他記載了從大禹治水到漢武帝時期漫長的一段歷史。他告訴了我無數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 有大禹治水,為民造福三過家門而不入 有昏君周幽王,為了討妃子的歡心,烽火戲諸侯,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繁榮的唐朝 殘暴的秦始皇 崇武的漢武帝 ...

《史記之漢武帝》讀後感

終於抽時間把王立群老師講的漢武帝聽了一遍,王老師說了這世界上有五種人,第一種是琢磨事的,第二種是琢磨人的,第三種是琢磨錢的,第四種是即琢磨人又琢磨事,第五種是即琢磨人又琢磨事又琢磨人的,寫到這裡,王老師只是提了乙個概念,卻沒有說漢武帝屬於那一種,我想漢武帝是屬於即琢磨事又琢磨人的,具體的事例一是對事...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讀後感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讀後感.txt我的優點是 我很帥 但是我的缺點是 我帥的不明顯。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令堂可是令尊表姐?我是胖人,不是粗人。讀司馬遷發奮寫史記有感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司馬遷發奮寫 史記 的故事,現在的語文書又有了這樣的一篇課文,因為喜歡司馬遷,我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