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修行

2021-04-05 16:06:41 字數 3366 閱讀 4037

第二呢,問問說,我們人生活得快樂不快樂?有煩惱就不快樂,因為不快樂,所以我們要修行。當今社會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我們的慾望會越來越大,不能滿足我們的慾望,我們就不得到自由,不能自主,這就是煩惱。

人生有沒有快樂?你不能說人生沒有快樂,有快樂。快樂有沒有?

有沒有?——少。苦多樂少。

我們乙個人,尤其我們居士生存在這乙個社會,這乙個空間當中,壓力太大。前兩天不在高考嗎?小孩子在考場考,父母考場外考,考什麼?

「烤」太陽啊。在那裡烤,煎熬的等待,耐心的等待。很大的壓力,大家都想上名校、上好學校,是不是都能滿願呢?

我昨天還說現在的小孩子是比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快樂、快活,生活條件好。我們那時候連飯吃飽都沒有,現在的小孩子說,飯吃不飽什麼概念他不知道,他問你,你為什麼不吃飽啊,我說我們那時候沒飯吃,他說怎麼會沒飯吃,飯這麼多怎麼會沒飯吃呢,他不理解。現在的小孩子壓力大,比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壓力大的很。

文革期間,我們生活在文革期間,沒有太大的壓力,你越是窮越是好,貧下中農嘛,一無所有,無產階級。什麼都沒有,那是好,那是好孩子,沒那麼大的壓力,上幾堂課就完了。

現在的小孩子書包都背不動,睡覺都睡不夠,早晨早早就得起,晚上回來還有一大堆的作業要做,父母還陪著做作業。然後呢,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更好,拼命地努力啊。讀書就讀到…我看讀到二十幾歲啊,從學前上幼稚園開始,就在競爭學校,然後呢,一直讀到大學畢業,大學畢業現在出來幹嘛呢,到處去打工,也非常非常的辛苦,學業、家庭、社會,你說要從這當中找到快樂,我看真的很難很難。

那學佛的人稍微好一點,他知道世間的現象只是暫時的,人生是短暫的,怎麼辦呢?

我們能做到少欲知足,隨緣即能自在,少欲即能滿足,聞到佛法,依佛法修行,我們能夠得到少許的快樂。如果沒有聞到佛法的人,他一天到晚除了生活以外,還要去消磨一些時間,空虛鬱悶。能夠聞到佛法,依佛法去修行,讀讀經,念念佛,打打經,會充實一些,從中能夠得到少許少許的快樂。

接下來談談,我說三句話談修行。我們時間現在十幾分鐘,告訴大家三種方法,第乙個方法叫「觀想」。依《觀無量壽經》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學佛的人一定心裡要有佛,想著佛,想佛的時候,你會開心一點。佛的相好莊嚴,你這麼一想,我們內心自然會變成莊嚴清淨,我們為什麼要燒香啊為什麼要點燈?去買花供佛呢?

這是表示莊嚴,供佛的時候,我們內心妄念放下,燒一支香的時候我們妄念放下,這個時候內心清淨,觀想佛的時候,我們內心起的清淨的心,繫念起來。

所以經裡面說呢,諸佛在**?不離我們當下的心念,想佛的時候,心裡就是佛。因為我們心中有佛,所以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如果這個心不是佛,這個心就不能作佛,比如說是金,它可以做種種首飾,如果不是金,就不能做種種首飾。同樣的道理,所以佛的大智慧型,都是從我們心想而生,就我們時時在想佛,但是我們妄念很多,想著想著,它就想別的去了怎麼辦啊?收回來再想。

我們能夠想佛,佛經裡面說,叫做始覺,開始覺悟;能夠與我們本具的佛性相應,叫本覺,始覺與本覺相應那我們就有大智慧型,就與佛那種智慧型是相等相同,所以我們時常要觀想佛。

第二「憶念」,時常憶念,憶就是持心不忘的意思。持這個心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什麼呢?不要忘記這個佛,不要忘記這個佛號。

即使你修禪也是一樣,修禪叫參話頭,那個話頭,什麼叫話頭呢?你起心動念之前那個心是什麼?我們講話也好,起個念頭以後,那叫話尾,在你講事情,講話之前能夠看到那個心叫話頭,時時看著它。

起妄想起妄念都沒有關係,經裡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悟遲了就來不及了,念頭起不要管它,你能夠看見它,知道起念頭就好。

這叫憶念,憶念佛的相好,或憶念佛的名號,你心不忘,這樣能夠通顯唯心是佛,如《圓通章》裡面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兒子想母親,母親又想兒子,這樣的兩人相見的時間很短很快,就能見到,母親時時在那想兒子,兒子不想母親,就很難見到。就比如說,諸佛就像母親一樣,慈母一樣,時時都在念著兒子,念著兒女,兒女不想,作為子女不想父母就很難見面。他也憶念父母,所以他就想盡辦法去見父母。

所以《圓通章》叫「如子憶母,如母憶子」,這樣呢,叫不相違遠。憶念就是這個心啊,讓它時時提起來,想著這件事情。念佛的時候,你要憶念在這佛號上,憶念在這個心上,每一句佛,從我們內心生起,你都了了清楚,不是拿個念珠在那裡數佛,那是不夠,時時憶念這件事情,回心返照自己,這是叫憶念。

第三,修行,修眾行。修觀想憶行的助行。有些居士說,我又要拜觀音菩薩,又要唸地藏經,又誦普門品,又念大悲咒,又念彌陀經,念的很雜很多怎麼辦啊?

我哪一樣都想念,哪一樣都放不下,然後我又想往生極樂世界,家裡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如何才能去?那往生極樂世界說簡單很簡單,易如反掌,彈指間即能夠往生。首先你要具足信心,這是要緊。

我們在家學佛修行,還要做很多事情啊。這就要根據經裡面講的,修諸功德。普賢十大願王,把華嚴所有的精神思想,導歸極樂,他修一切,禮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他的願有多大呢?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從禮拜乃至回向,無有窮盡。這是普賢的大願,那麼這大願,每乙個願他都一一導歸極樂,等到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所有的一切財產都不能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

我們時常要唸,我們說念佛,告訴說修諸功德,只要你回向心,回嚮往生,都能一一往生。唯此願王,不相捨離。以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呢,蒙佛授記,而且能夠行化一方。

那《法華經》裡面:「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生極樂世界。」《法華經》也這樣講。

《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一些都是修行往生的資糧,我們都離不開孝敬父母,敬事師長,我們在家裡能夠素食就是慈心不殺,同時我也在修十善業,從三皈依開始,乃至出家受具足戒,都依戒而行。然後呢,我們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的道理,然後讀誦經典,還要勸別人修行,這樣的事情都是叫做修諸功德。不是說我們念佛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幹,在家的老居士老菩薩,兒子媳婦叫你帶一下孫子,你都不肯。

你說我要修行念佛,照(樣)帶,我們照樣發願念佛發願往生,修一切善法,以此功德回向,都能往生。

今天,也就是來這裡,跟大家結個法緣。三句話,我們為什麼要修行,首先前提是為什麼要修行,因為我們有煩惱,我們沒有智慧型,所以要學習佛法,我們要修行斷除煩惱。這是我們要做的。

然後呢,怎麼修行?法門很多,我們要從觀想開始,時常想著佛,想著菩薩,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菩薩的慈悲,時常貫穿你這種思想,你自己的內心當中。然後再來呢,憶念。

那你總要選擇乙個法門以此作為專修,叫做憶念。念佛你好好老老實實的念,那麼念佛的同時,又不妨礙我們修一切行,修縱行,修一切功德,同在家人,乃至出家也好,都離不開孝敬父母、敬事師長,三皈啊,諸戒行,發菩提心啊,讀誦經典等等以此的功德,都一一回嚮往生極樂,那麼功德一定能夠圓滿。

祝願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為什麼要出家修行

有人問 我認為我們修行實際上是修心的過程,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培養自己的心力。心中有佛,自己的心就是修行的道場。把佛法真正地實踐於生活,利益於一切可接受我們幫助的眾生,實際就是修行的運用。那麼,修行人出家和在家有什麼區別呢?如果在家修行,不是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嗎?那麼,修行人家和在有什麼區別呢?如果...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美國幽默大師羅伯特 奧本曾經這樣回答乙個問題 每天早晨開啟報紙,如果百萬富翁排行榜上還沒有自己的名字,就去工作。工作,工作,還是工作 春節長假結束,每個人從各地風塵僕僕趕回自己工作崗位。相信很多人都會自問 我為什麼要工作?是為了發財致富,還是僅僅為了養家餬口?我們好像並沒有去思考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

姚朱亮 哲學雖然烘不出麵包,但卻可使人吃起麵包來更有意味。這句話,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要學習。學習雖然不能使人重活一遍,但卻可以使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學習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 考試 只不過基於種種原因,連所謂的主流教育都變成了 應試教育 而已。如果說,車是人類腿腳的延伸 使人們走得更遠,望遠鏡是人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