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2021-06-28 14:40:16 字數 5057 閱讀 6018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

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

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

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

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乙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

」其他學生聽後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的原因了。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乙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乙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就不會深入地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形式。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把課堂提問看成是教師的專利,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想、去疑、去問,使他們在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讓新的問題又激發學生不斷去探索、發現。

在這種良性迴圈中,學生可以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不斷培養自身的問題意識。下面,筆者針對教學中學生很少提問或提不出問題的現象,就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師生關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就勢必會使課堂氣氛緊張,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怕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而不敢提問、不願提問。相反,如果教師能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互動交流,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負重心理,為教師和同學們開啟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

(剩餘)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古人曰:「學貴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也說過: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而課堂提問是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師生之間進行資訊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的課題。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有幾點粗淺的意見與大家共同**。

一、重新認識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資訊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小學數學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

2、 提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3、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管理行為,可以維持正常有序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數學教學上來。

總之,我們老師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的教學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

縱觀我們的課堂,師生一問一答,熱熱鬧鬧,樂此不疲。但低效重覆式的提問,或不著邊際與要點的提問等等,學生的思維不但沒有得到啟發,而且教學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

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乙個又乙個問題的過程,那麼這乙個又乙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是乙個以誰為教學主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提問─回答─反饋」的環節中,提問由誰主導,反饋由誰進行,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愛因斯坦說過:

學生提出乙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乙個問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模式去解決問題,而提出乙個問題是站在乙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乙個矛盾,衝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而創造性地提出乙個問題。可見,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可事實如何呢?我我們的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乙個乙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並用一種標準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性

當學生「無疑」時,教師則「須教有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我們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針對性不強……。

正如張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樣,「問得太平直,太簡單,學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來,」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像猜謎語」;「問題太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性的提問是數學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的解答,缺乏引導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問題一提出,就忙著請學生回答。對一聲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對答非所問者,送之以搖頭。對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請另外的學生出馬,直到答對為止。

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啟發。沒有展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這樣只有問沒有啟,學生的智慧型大門是無法開戶的。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參與學習。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習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絡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乙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例項、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遊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絡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講《八戒吃桃》的故事:

孫悟空在花果山種了一棵桃樹,桃子成熟了,孫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饞的豬八戒鑽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樹上桃子的,以後每天都分別偷吃了現有桃子的,,,當他偷吃了4天又要飽饞一頓的時候,孫悟空回來了,看著被吃掉的桃子,孫悟空十分惱怒,舉杖將豬八戒痛打一頓,豬八戒忍痛逃了。孫悟空看著樹上剩下的20個桃子,搖頭嘆惜。

同學們,你知道這棵桃樹結有多少個桃子嗎?設計這樣的故事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積極思考:

把樹上桃子分為5份,第一天吃了總數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這樣每天都剛好吃了總數的,因而可求總數:20÷=100。

(二)提問要抓住關鍵,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

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乙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裡知識的內在聯絡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係?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

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乙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乙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 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

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③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

長方形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後,教師進一步問:

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麼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象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畫、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

再如:在一年級教學找規律時,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顏色、形狀、個數的不同分別來發現排列規律,接著又出示圍成圈男女同學跳舞圖(動感圖),師問:六一聯歡會上,我們班出了這個節目,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從男女生的排列、服飾款式、顏色的排列、舞蹈動作的排列來發現規律,甚至可以從更多方面來發揮想象力。

如何引導學生提問

學,就是學習問題,學怎樣問問題,這才是學問。一 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觀,培養學生質疑的意識,使每位學生敢於質疑 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聽教師議論 現在的學生太懶了,學問學問,隨學隨問。可學生就是不問,即使不會也不問,真拿他們沒辦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造成了學生對教師既迷信又崇拜,學生對困惑既渴望質疑但又害...

如何引導學生積極提問

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工業c 2015年1期 227 如何引導學生積極提問 趙靜遼寧省錦州市蒙特內哥羅中學,遼寧錦州 121400 摘要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養成創新意識的重要因素,本文結合中學物理教學實際,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從 創設和諧的質疑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從生活和實驗現象中提出...

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與恰當引導

新課改倡導 性學習,目的是讓學生通過 學習和 實踐,培養兒童的綜合創新能力。學必需疑 疑能引思,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間經常使用的一種相互交流,是教師實施教育與學生完成學習過程的統一。提問也是檢查學習,促進思維,應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因此,處理好提問與回答,恰當引導,既能調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