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反思孩子練琴是為什麼

2021-07-10 12:07:18 字數 3437 閱讀 1508

孩子練琴是為什麼?

作者: 薛湧圖/imaginechina **: 尚品人生發表時間: 2011-03-17 關鍵字: 練鋼琴兒童教育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 :薛湧,旅美學者,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波士頓suffolk university歷史系助理教授。曾著有《直話直說的政治》《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誰的大學》《中國文化的邊界》《一歲就上常青藤》等書。

曾經看一位母親的部落格,我被她對孩子的愛所感動,彼此交流,算是不相識的朋友了。她對我訴苦,說八歲的女兒死活不要練琴,問我怎麼辦。在現在中國的家教中,這可謂是最普遍的問題之一。

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幾乎都希望孩子練琴。甚至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社會,也有這樣的成見:每個中國孩子都要練琴。

你到美國的**學校看看就知道,儘管中國人只佔當地人口的百分之二三,但週末到**學校學琴的,幾乎小一半都是中國人。而以嚴格著稱的俄羅斯老師名下的學生,則差不多是一色的中國人。

我們為什麼希望孩子練琴?

我們這樣瘋狂地督促孩子練琴,究竟是為什麼?奇怪的是,這個問題竟很少被認真討論過。顯而易見的原因是你看到的事實:

那些練琴的孩子往往在學校表現優異。在美國的中國孩子功課比美國孩子明顯高出一頭。你想讓孩子成功,很難不亦步亦趨。

但是,同樣優秀的印度子弟,就不對**那麼瘋狂。似乎條條道路通羅馬。我們既然要走練琴的路,總應該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我們這些家長們滿心撲在孩子身上,有時競爭心理過強,乃至走火入魔、到了失控狀態。當許多家長為孩子不練琴而要死要活時,我問她們:「你指望孩子當**家嗎?

如果不指望,何必如此?」其實大家冷靜下來,心裡都明白:即使孩子贏得全國的大獎,要走專業**的道路還是讓人提心吊膽。

這方面成功的比率實在太低了。所以,在練琴的問題上,關鍵不是孩子的鋼琴水平有多高,而是孩子這方面的訓練對她或他其他方面的發展有什麼幫助。

功課練琴兩頭燒,怎麼辦?

為了具體說明問題,我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與小女的一段談話。

女兒練琴,成敗交錯。她五歲開始,練練停停。我們督促得很緊,但不給她過分壓力。

小時候有一段很短的時期,一天能練乙個小時。大多數情況下半小時就不錯了。今年她上了初中,功課一下子就壓上來,每天學習到很晚,甚至需要我的干預讓她停下來睡覺,自然也無心練琴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和她談過幾次,是否停掉鋼琴課。在她小時候,我不時以停課作為威脅,督促她完成基本的練習。現在則不同了。

我確實覺得她不能幾頭都顧。但是,她一聽停課眼淚就快出來了。我意識到她還是喜歡。

最後大家達成個協議:週末兩天,各練乙個小時。平時則一天十分鐘即可。

可是,真正實行起來還是不可能。她週末的指標也許勉強能到,平時一忙,則琴連碰都不碰。

無奈,我又和她商量,施行「五分鐘計畫」。也就是說,週末還是盡量每天乙個小時,但平日則練五分鐘。這不過剛夠把正在學的曲子彈一遍而已。

有這一遍的每日溫習,保持住所學的東西,到週日突擊一下,爭取小有進步,這樣還算能維持基本的訓練,並慢慢往前走,否則學的速度和忘的速度相互抵消,意義就不大了。我想這麼維持一段,等她到了青春期,也許想多學多練,那還有指望再深入一些。好在孩子十一歲了,已經比較懂事。

另外,從小到大,我萬事和她商量,很少強迫她做什麼。她也知道我督促她是必要的,並不牴觸。所以,這個「五分鐘計畫」的意義在**,自然也必須和她講清楚。

練鋼琴「五分鐘計畫」的意義

首先,她非常同意我講的基本事實:每天不管怎麼忙,五分鐘還是有的。每天為了練琴磨蹭的時間,就不知道有多少五分鐘。

問題顯然不在時間上。真正的問題,還在於是否能夠在這五分鐘裡集中精力。要是心不在焉,練了還是和沒練一樣。

我雖然不識樂譜,但畢竟是樂迷,聽她的琴聲,即使音符乙個不錯,我也能聽出她心思在**。於是我問:

「讓你練五分鐘很簡單。但是,有時我讓你練那麼幾分鐘,你人在彈琴,心裡十分還惦記著家庭作業,對不對?」

「對。」她很痛快地承認。

「作業確實太多,你的事情也太多。千頭萬緒,很難不惦記。可是,你要是什麼都想,就等於什麼也不能專心。對不對?」

她馬上點點頭。

「看看,你人越大,事情就越多,以後只會越來越忙,有操不完的心。等你長大了,也許會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時處理許多事情。如果什麼事情都放不下,你能對付得了嗎?」

她搖搖頭。

於是我接著說:

「同時對付許多事情,應該有什麼策略?什麼事情都一起做嗎?當然不可能。

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怎麼也得一件事一件事地做,這叫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件事情時,能夠把其他事情暫時全忘掉,專心、迅速地把手頭的事情做好,然後再轉入其他事情上。

另外,在一生的許多時刻,你會面臨很大的壓力。爸爸媽媽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在巨大的壓力面前,光著急沒用,要能沉得下心來,然後才能冷靜做事。

否則,連覺都睡不好,還怎麼應付大挑戰?你要學會在必要的時刻把自己 『關閉』掉:排除萬念,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或者什麼事情都不做,睡覺休息。

這說說容易,做起來很難,需要長期的訓練。你現在長大了,功課這麼多,開始嘗到了些大人的壓力。鋼琴正好幫助你訓練這方面的能力:

不管你作業有多麼多,不管你多麼擔心明天的考試,你面對鋼琴,要能夠把這些思慮全排除在外,心裡只有蕭邦,用全身心把他的音符表達出來。你彈的曲子越有挑戰性,就越要求你排除萬念。這訓練你在未來如何面對壓力、如何在千頭萬緒的挑戰中從具體的地方著手自己的工作。

你說對不對?」

女兒似乎很信服。於是我再次叮囑:「這種 『五分鐘戰略』,不僅是在督促你做什麼,而且也是訓練你不做什麼。你要知道在那個時候不想自己不做的事情。」

讓鋼琴成為教育工具

老實說,這並不是我讓女兒練鋼琴的主要目的,當年她開始學鋼琴時,我也完全沒有想到鋼琴有這個作用。畢竟,我自己沒有受過**訓練,也是第一次為人父。但是,為人父母是個學習的過程,要從孩子面臨的困境中,一點一滴地理解孩子,設計教育的戰略,跟著孩子一起成熟。

女兒究竟對我的話理解了多少,在多大程度上能貫徹,現在還言之過早。但是,女兒的鋼琴教育,自此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訓練她拿得起放得下、處驚不亂、在壓力下沉靜幹練地組織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當有了這種目標後,你就並不必太在乎孩子的鋼琴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平。

你所要觀察的,是孩子的人格在這一過程中是否茁壯成長。

讓孩子練琴的三個原則

第一,是否應該督促孩子練琴,有乙個準則。當你對孩子說「如果不練琴,就把琴賣了」時,孩子馬上就哭,而且不是發嗲耍脾氣,是真實的悲傷,這說明孩子還是真心喜歡,只是沒有那麼多恆心和毅力。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讓孩子練下去。

只是督促時要循序漸進。

第二,即使是對熱愛**的孩子,盲目逼孩子練琴也危害極大。我朋友告訴我她認識一位孩子,七八歲時一天練三個小時,刻苦之極,也出色之極,拿了許多比賽的大獎。但是,一到十三四歲青春期,就死活不練了,並且明確告訴媽媽:

「過去我是不得不練,現在我大了,知道可以對你說 『不』。」媽媽心急如焚,但無計可施。這叫「青春期的反叛」。

與其如此,還不如讓孩子每天半小時玩玩,到十三四歲也許**細胞突然覺醒、願意多練。

第三,孩子練琴和其他活動要一同考慮。一位母親告訴我,孩子上初中後,功課突然壓上來,很難常規練琴。這時家長往往要面臨乙個重**擇:

琴還要不要堅持?在這點上,中國的國情有些不同,但學校功課的壓力只會來得更早、更大。所以,這樣的選擇可能更要提前做出。

用什麼方法讓孩子繼續練琴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家長,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們在做什麼?他們會站在旁邊 你坐端正了!你的眼睛為什麼斜著?你寫字的姿勢為什麼不能端正一點兒?看你,作業還沒寫完就想著玩,你就不能專心一點兒?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停地被父母說來說去,滿耳朵灌的都是負面的評價,他是不可能有乙個喜歡學習 自覺學習的好心情的。...

為什麼聰明孩子

為什麼聰明孩子,成績卻不理想?現在不少孩子都非常聰明,除了學習在其它方面都表現得很機靈,可就是學習成績上不去,絕大部分家長和老師都認為僅僅是因為這些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只要解決了孩子的思想問題,就會快速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其實不然,這些孩子真正存在的問題是 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 這個概念對許多家長來...

美國孩子為什麼比中國孩子愛笑

關於 笑 好像是近期的熱點話題。不久前,有人比較過郎平女兒和中國女孩的笑容,並提出個令人沮喪的觀點 美國長大的孩子笑容燦爛,而中國女孩則笑得扭扭捏捏。本人雖然不敢苟同這種一桿子打翻一船人的觀點,但美國孩子比中國孩子普遍愛笑,這確實是個不爭的事實。關於中美兒童的笑容問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劉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