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的實踐研究

2021-07-13 11:40:22 字數 3416 閱讀 7148

學校區級課題《多元環境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子課題研究報告——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的實踐研究

華新幼兒園課題組龔海紅執筆

區域活動是近年來在我國幼教課程改革中興起並迅速發展的一種活動形式。旨在通過有目的地為幼兒提供豐富的促進幼兒有意義建構的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其中自由選擇、自主操作,幼兒可以自己決定玩什麼?怎麼玩?

並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活動經驗,體驗成功愉悅,是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自我建構的活動。

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幼兒是否能在活動中得到較好發展的關鍵,教師的指導策略更多的是非正式的、隱性的和機動靈活的。即,教師從活動的前台走到後台,從乙個主觀意識濃的引領者轉變成乙個尊重幼兒自主意願,積極促進幼兒按自己的步調發展的支持者和推動者。這種指導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基於幼兒興趣經驗、年齡段發展水平創設環境,在活動中對幼兒興趣、需要進行細緻地觀察,學會分析幼兒的活動表現,把握教師介入指導的時機,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不斷調整優化環境,以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發展需要。

然而實際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往往顯得比較盲目,把握不了指導的時機、策略:一是缺乏觀察的敏感性、針對性,或清閒旁觀,或忙碌參與;二是未能有效發揮環境的間接指導作用,其價值取向單一,缺乏對幼兒多元表達、自主探索等方面的支援。問題的根源在於教師對幼兒年齡段發展需要、個體建構特點缺少了解,對材料的目標價值不清晰;教師不會解讀幼兒,適時地介入指導。

區域活動作為我園「自主學習」特色活動之一,近年來,在我園區級課題「創設多元環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研究統領下,我們嘗試開展了關於區域活動指導策略的實踐研究,旨在通過研究,促進教師以有效的觀察為前提,分析解讀幼兒的當前需要和發展水平,優化環境創設,發揮環境的指導作用,同時,重視遊戲過程的指導,把握介入指導的時機、方法,最終優化教師區域活動中的指導策略,使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一、觀察是實施指導的基礎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的活動,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行為表現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孩子們愛玩什麼?愛在**玩?是怎麼玩的?

在活動中需要什麼材料支援?等等,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只有充分觀察、了解幼兒,教師指導才能有更好的針對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適應、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那麼,教師如何捕捉這些幼兒活動的資訊,真實的了解孩子的活動興趣、活動水平?

為了讓教師在活動中時刻留意觀察每個孩子的活動情況,真實記錄孩子的活動情況,幫助教師有針對性觀察記錄,多元視角的解讀幼兒,以便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導。我園「課程研修組」制定了區域活動的觀察要點、觀察指標,給教師觀察導向,使教師形成觀察的意識。

案例: 張薇幼兒個體在娃娃家區域活動情況記錄表

日期:08、9、14

通過**的形式所呈現的資訊讓教師對薇薇有了較多的深入了解,教師將「觀察指標」中所做的評估作為依據進行分析,了解到不去與人互動的真正原因:缺乏成功的經驗。在實錄片斷中,教師可以明顯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變化。

同一區域內多名幼兒活動情況記錄表

記錄人:錢春妹日期:08、10、23

同乙個區域內多個孩子的活動記錄,可以幫助老師了解乙個區域內孩子整體的活動情況,通過「觀察指標」所呈現的這些資料,了解不同的孩子在同一時間段內所呈現的活動狀態,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情況。這些資訊的獲得都是非常重要且有價值的。能夠幫助老師多緯度的觀察。

在以上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在每一次觀察時的視角、重點,使她的觀察增加了實效性,真正在觀察中獲得了有價值的資訊。觀察指標幫助教師很快地找到觀察的切入口,幫助教師既整體關注幼兒活動情況,又從各區域不同目標價值出發,進行重點區域觀察;同時進行個別觀察,發現幼兒個性特點。

教師在活動中是以自然觀察為主,自然觀察可分為隨機觀察和有目的的觀察。在有目的的觀察時,需要將視角定格於一定的活動範圍,注意做到靜心、細心與耐心。靜心是盡量不打攪幼兒自然的行為過程,細心是注意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的有意義資訊和其發生的時間、背景等,作一定的記錄;而耐心是不要怕多花時間,有時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後才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訊。

觀察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活動環境是否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適宜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是否需要增加或減少層次等;二是重點觀察幼兒的學習、探索情況,即,幼兒當前的興趣需要是哪些,他們是如何操作和使用這些材料的,幼兒在使用這些材料時遇到了什麼困難或有哪些獨創的做法。從而把握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特點和個性差異等。

觀察記錄的方法主要採佚事描述式。在自然狀態中,教師翔實、客觀地記錄幼兒的活動表現:幼兒選了什麼材料、和誰一起玩、幼兒說了什麼、怎麼做的等。

其實質是幫助教師明確每一次活動的觀察方向,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並以此為前提,逐步地調整環境,優化指導策略。

二、分析解讀幼兒的當前興趣需要、發展水平是實施指導的前提

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觀察,教師要用敏銳的眼光觀察解讀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觀察孩子與環境、材料互動的過程,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表達方式、能力水平,關注孩子關鍵經驗的獲得,從而發現孩子的興趣和需要,依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不斷調整環境支援和教師的指導行為,使孩子不斷得到有效的發展。

案例:造船廠

背景:在主題 「交通工具----船」的活動中,孩子們收集了許多有關船的資料,並主動拿來幼兒園和同伴分享,有「紙摺的船」、有「用廢舊物品做的船」、「船」的**……孩子們逐漸對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於是,我將美工表現區創設成「造船廠」的情境。整個區域都圍繞「船」來展開,孩子們自由探索、運用多種方式探索表現泥塑船、積木船、紙船等方法,在此過程中發展幼兒空間建構、想象創造、動手等方面的能力。

片段一:

首先區角中投放了橡皮泥、彩泥、積木以及各種輔助材料:水粉顏色、色紙、壓圖器、小棒、吸管、絨線、彩帶、彩色回形針、小毛筆等。孩子們可以塑造各種各樣的船,並選擇喜歡的材料進行裝飾。

從孩子們的活動中我發現,他們對船的「造型」產生了最大的興趣。但沒過多久就產生了問題:由於橡皮泥容易乾裂,不能長時間保留孩子的作品,而彩泥呈現不出較強的立體效果,所以導致許多作品都沒辦法保留下來……

「泥」是低結構材料又容易造型,而且孩子們有玩泥的天性。我投其所好,利用農村自然資源,投放了泥,別有一番野趣……

我把美工表現區域的「造船廠」拓展到了走廊的公共區域,新環境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目光,時不時就有孩子過來圍觀,小嘴裡還在喃喃自語。

茜茜:「這麼多泥巴要做什麼東西啊!」

果果:「這個錘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呀」

此時,一些性急的孩子還會主動來詢問老師,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表達了很多想法。

孩子們開工啦!……做了沒多久孩子又產生了新問題:

「侯老師,我的船粘不起來,它老是掉。」 「你看啊,我剛粘起來的又分開了。」 「我的手好疼,裡面有小石頭的……」

分析:在探索過程中,孩子們遇到了不少的問題:泥太幹硬、泥中有雜質,導致孩子們都無法塑造,因為泥土根本不粘在一起。

反思問題的原因,是由於我在投放材料前,沒有充分地了解和思考材料的特性,由此出現了低層次問題。

調整:將材料的調整作為契機,我和孩子們共同討論解決的方法,我們把泥土中的雜質挑了出來,加適量的水進行攪拌,反覆的揉、搓調配到軟硬適中、乾濕正好。有的孩子還提議把泥放在塑料桶中,用保鮮膜遮蓋好,這樣泥就不會乾掉了。

在調整材料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能主動參與,有的倒水,有的將泥土裡的雜質挑出來,還有的攪拌泥土……

綜合實踐活動中準備階段教師指導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沒有教師的指導,再好的課程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完成課程總目標和課程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在活動準備階段中,師生主要完成好幾個活動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問題中提煉...

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的指導策略

作者 李瑛 新課程 小學 2015年第01期 在多年的幼教實踐中,我發現區域活動是幼兒最自主 最快樂的活動,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創設區域活動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進而滿足幼兒多方面的發展需求呢?一 區域活動的內容設定 1.既關注整體性又考慮年齡性 3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指出,兒童的發展是乙個整體...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l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在堅持學生自主選擇 主動實踐的前提下,強調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雖然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帶來教師角色的根本性變革,由傳統的主導者 支配者轉變為支持者 參與者,但這一階段小學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教師在以下方面要給予切實的 指導 1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內在動機,幫助小學生確定體驗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