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消費與GDP結構關係研究

2021-08-06 07:15:26 字數 4553 閱讀 3736

一、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義

1.1.1、 研究的背景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能源開始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長期以來,經濟的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彼此制約。

一方面,能源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經濟增長有拉動作用;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又影響著能源消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一直不高,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仍然是粗放的,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是以高汙染、高能耗為代價的,這種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2023年10月召開的「十七大」提出了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戰略構想,提出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這些目標必須以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為基本前提,因此研究我國能源消費與gdp結構之間的關係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和迫切。

1.1.2、 研究的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以驚人的高速度迅猛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但是,這一切成績的取得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和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破壞為代價的。一直以來,我國奉行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單位gdp能耗一直居高不下,能源利用效率較低;能源消費結構不夠合理,亟待優化;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有待提高,投資結構不合理等等問題,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著眼於民族的未來和子孫萬代的幸福,我們必須找到解決我國當前發展困境的鑰匙,緩解當前我國能源消費嚴重和gdp結構失衡的問題。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通過對我國能源消費和gdp結構現狀的科學分析,通過相關資料的收集,分析我國能源消費與gdp結構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

1.1.3、 研究的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的現狀綜述

1.2.1、發達國家研究的現狀

能源消費和gdp之間的關係的分析始於kraft.j和kraft.a(1978)的開創性工作。

kraft(1978)用美國1947到2023年度資料,得出僅存在gnp到能源消費的單向因果關係,經濟增長將帶動能源消

akarca和long(1980)的研究卻發現:當使用同樣的時間序列資料,但樣本區間選取比kraft.a(1978)和kraft.j(1978)更短時,不能得出類似的結果,這意味著樣本區間的不同選擇可能會影響二者之間的實證分析結果。

yu和jin(1992)使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e-g兩步法,利用1974---2023年間的美國季度資料進行的檢驗結果表明,在兩變數之間並不存在長期的協整均衡關係。

masihet(1997)在乙個多元經濟計量模型的框架內,檢驗了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韓和中國台灣地區的實際收入與總能源消費之間的因果關係,結果發現: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的能源消費同實際收入之間存在中性的結構依從關係;印度存在從能源消費到gnp的單向因果關係;印度尼西亞卻存在從gdp到能源的反向因果關係;巴基斯坦和中國台灣則存在能源與gdp之間的雙向因果關係。

soytas和sari(2003)檢驗了「七國集團」和除中國外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包括16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係,發現在「七國集團"中兩變數之間存在著協整關係。

chien-chiang lee(2006)運用granger非因果檢驗(non-causality testing),對11個主要工業化國家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予以解釋。

1.2.2、我國研究的現狀

陳燕武、吳承業(2003)應用多變數實踐序列間的協整分析理論,分析台灣地區1954.2023年度gdp和能源消費及其各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和電力)之間的長期均衡關係。研究發現gdp和能源總消費、gdp和電力消費之間存在協整關係,而gdp與煤、石油、天然氣消費量之間不存在協整關係。

林伯強(2001)運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技術深入研究了中國能源需求的決定因素。實證分析結果表明:(1)能源總消費、gdp、能源**及結構變化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係; (2)不僅**和收入是能源需求的重要決定因素,而且,用來反映結構變化的gdp中的重工業份額也是乙個顯著的需求決定因素。

他們的研究還發現,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能源需求的收入彈性較低,而**彈性

較高。用來反映能源需求的短期行為的誤差修正模型不僅具有良好的擬合效果和穩定性,而且具有較高的**精度。

韓智勇、魏一鳴、焦建玲、範英、張九天(2004)進行了1978--2023年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和因果關係的研究,結論是: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係,但不具有長期的協整性。通過研究我們認為,中國在制訂能源政策時既要考慮對經濟增長目標的衝擊,同時也要充分估計能源**壓力的嚴重性和緊迫性。

馬超群、儲慧斌、李科、周四清(2004)詳細研究中國從1954--2023年間年度gdp和能源總消費以及能源消費各構成部分(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和水電力等)之間的長期均衡關係。研究結果表明gdp分別與能源總消費、煤炭消費之間存在協整關係,而gdp與石油、天然氣和水電之間不存在協整關係,進而分別建立了gdp與能源總消費以及gdp與煤炭消費之間的誤差修正模型。

楊朝峰、陳偉忠(2005)認為中國1952--2023年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可以用格蘭傑因果關係進行檢驗,並根據格蘭傑表示定理建立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誤差修正模型來考察二者之間的長期關係和動態關係。我國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是單向的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費的因果關係,而且這種長期關係是穩定的,並沒有隨時間而發生結構性變化。

責興振、楊寶臣(2005)利用1953--2023年的年度資料,採用協整分析技術,誤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方法,檢驗了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以及各組成部分(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的消費量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係,實證表明,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與gdp之間存在協整關係,能源消費促進經濟增長,但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需要改善。

範雪紅、張意翔(2005)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原因。而經濟增長對能源的貢獻作用並不顯著,同時就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中國能源消費與gdp關係的實證研究間的相關關係而言,他們的結論是:在2023年以前是負相關關係,2023年以後是正相關關係。

晏正春、彭莉莎、嶽大波(2006)運用協整理論和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結合1985--2023年的統計資料,實證研究了我國三次產業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關係和granger因果關係。研究結果表明,經濟增長與第一產業能源消費、第二產業能源消費之間存在協整關係,並且存在著由經濟增長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能源消費的單向因果關係。

馬巨集偉、王效華、何祖銀、李靜(2006)根據近幾年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國民經濟中各產業的能源消費資料,應用灰色關聯度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費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關關係,以及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關關係。同時,又用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定量的分析了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依賴程度。並且提出了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大力降低第二產業單位能耗的對策建議。

彭志龍、吳優、武央、王海燕(2007)對我國能源消耗gdp在數量上存在怎樣的關係進行了測算和分析,主要計算了國內三次產業、高能耗行業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以及萬元gdp能耗,將其與國外進行比較,並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趙進文、範繼濤(200"0率先將近年來發展的非線性str模型技術具體應用於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內在結構依從關係的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間複雜而微妙的變化規律,並得出如下幾個結論:(1)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具有非線性特徵,並可以通過lstr2模型來表達。(2)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具有非對稱性。

當gdp增長絕對下降時,能源消費比gdp有更快

的下降速度;當gdp增長率不超過18.04%時,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具有相對穩定性,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為0.9592;當gdp增長率超過l 8.04

%時,能源消費較gdp有更快的增長速度,經濟增長完全以能源的高消耗為代價。因此,應盡可能地避免經濟的負增長和超高速增長。(3)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

在1956—2023年間,呈現明顯的非線性特徵:在1977--2023年間,則呈現明顯的線性特徵。

郭曄(2007)在romer(1990)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基礎上,以加入能源因子和將技術因子與能源、勞動力相融合為特徵,得到更貼近現實的反映經濟增長的產出方程式。通過檢驗中國和印度1965--2023年間的實證資料,運用var模型、johansen協整檢驗和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等方法,對兩國的能源及技術與經濟增長的長期關係和短期動態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

長期中,加入技術變數的能源因素與經濟增長的彈性關係,中國表現為負,而在印度為正;技術對於經濟增長的總體貢獻,印度高於中國。短期中,能源與技術因素的短期波動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影響較強;而資本的短期波動對印度的經濟增長影響較強。

陶愛元(2007)以實際gdp表示經濟增長,能源資源用能源消費量表示,通過協整方法得出了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顯著的長期關係,並利用誤差修正模型得到兩者之間長期關係失衡後的短期調整行為。最後根據所建模型對下一年度gdp進行**,我們發現**值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結果非常接近。

周建(2007)採用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動態相關係數、小樣本因果關係檢驗模型等多種計量方法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全面的系統性分析,得出經濟增速是能源消費增速變化的granger原因,二者之間存在著非對稱性和單向因果關係。從動態相關係數可以顯著得出,經濟增速對於能源增速變化的影響明顯大於能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其原因在於能源變化不僅受經濟增長的拉動,而且也受經濟結構、能源消費結構、市場環境的影響。

新疆電力消費與GDP之間的協整關係分析

摘要 本文採用計量經濟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對新疆1985年 2010年間電力消費和gdp資料進行了協整分析。結果發現新疆電力消費與gdp之間存在協整關係,有gdp到電力消費的單向granger因果關係,長期均衡的協整關係表明新疆經濟量的增加要靠過多的消耗電能支撐。關鍵詞 電力消費 gdp值 協整分析 ...

我國上市公司產業競爭與最優資本結構關係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產業競爭與最優資本結構關係研究作者 康瀚月 商業時代 2013年第07期 內容摘要 本文對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認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退出機制不完善,這種情況往往會造成企業競爭和資本結構關聯度不高,這也是我國多年來企業資本結構對經濟發展不敏感的關鍵所在。基...

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係

二 消費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的spss分析 1.模型假設 本文採用近代國民消費需求代替近代中國消費需求,並將近代國民消費需求結構分為兩類 一是糧食,來反映農業產業 二是工業品及服務,包括衣服 房租 染料燈火及雜項,來反映工業服務業,本文用糧食佔總消費的比重表示消費結構。通過分析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