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考試重點總結

2021-12-21 16:55:52 字數 5002 閱讀 1260

第1篇導言與自然觀

1、自然觀的4個演化過程:

神話形態的自然觀

1)、古代自然觀原始形態

巫術形態的自然觀

理性形態的自然觀中國古代: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名,陰陽

古希臘特點:整體上對自然界本質和規律的直觀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發展變化的總體畫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質性和統一性,初步論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辯證法,提出了矛盾運動是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

侷限:質樸性:把自然界統一為具體事物;

思辨性:圓圈式的簡單迴圈;

猜測性:有啟發性,但幼稚、神秘色彩。

所以,稱為「樸素的辯證自然觀」(與當時的科學水平相適應)

2)、中世紀的自然觀(神學和宗教意義)

特點:歐洲,**教統治,神學意識滲透到社會每乙個角落,不僅人們的自然觀意識是神學迷信的,甚至自然科學也成為神學的俾女。中世紀,一切研究都帶上了強烈的宗教色彩。

如有懷疑,便會被告密,帶上異端的罪名,就可能被宗教異端裁判所判處極刑。

3)、近代自然觀(機械唯物主義,形上學)

特點:形上學的機械自然觀,以物質的原因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的,因而在反對宗教神學的鬥爭中,在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都起過積極的作用。隨著一些問題的不能解釋,不得不把造物主請回來,把神從前面趕出去,最終又把神從後門請進來。

隨著科學進步,形上學自然觀陳腐了,將要被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所取代。

4)、現代自然觀(辯證法形態,在繼續進化之中)

特點: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物質世界是無限的;自然界是永恆運動、變化、發展著的,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各種事物之間、運動之間、過程之間是普遍聯絡著的;人類起源及其與自然界的關係。自然辯證法的建立,是人類自然觀、科學技術方**和科學技術發展觀的劃時代變革。

(《自然辯證法概論》11-12)

– 自然觀:立足於時代科學成果之上,批判了機械論和形上學,對於自然界演化發展的既唯物又辯證的理解。

– 科學認識論和方**:置根於社會實踐基礎上,批判了唯理論和經驗論,堅持能動的反映論立場。

– 科技觀:深刻揭示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並把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考察,從而深刻揭示了科學技術的實質及其發展規律。

2、什麼是系統自然觀?

首先,自然界的物質性。 廣義的自然界是指整個宇宙,包括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和人類社會。狹義的自然界則是指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即人類社會生活的自然環境。

1、天然自然與人工自然

(一)、科學所認識的天然物世界:宇觀世界、巨集觀世界、微觀世界

1、宇觀世界級宇宙學的標準模型:恆星、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總星系

2、微觀世界及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原子、核子、基本粒子

3、巨集觀世界及其複雜性:非生命巨集觀世界:布朗粒子、地面物體、小行星、行星

生命界巨集觀世界:生命大分子、細胞、機體、種群、群落

(二)技術所創造的人工世界

人們有意識的運用技術手段重組天然物所形成的人工製品。人工物的分類:實物系列------物質流和能量流;符號串行------資訊流

(三)地球上人工物與天然物的復合

其次,自然界的系統存在方式,系統論以「系統」的觀點看待自然界,提出了系統與要素、結構與功能等新的範疇,揭示了自然界物質系統的整體性、層次性、關聯性和開放性。

1、自然界物質系統的層次性:乙個較為複雜的系統都是按層次結構組織起來的,即每個物質系統都是較高一級系統的乙個要素,同時它作為較高一級系統的要素本身,通常又是較低一級的系統,這樣便形成了自然界物質系統的層次性。層次結構的基本特徵:

1)、構成性:由下而上逐級構成;2)、相干性:層層相干,層層有新質突現。

2、自然界物質系統的穩定性和可變性:一般隨著層次由低向高推進,結合的緊密程度由大到小而遞減,只有結合度遞減,下層子系統才會以單體穩定的方式發生相干效應,從而造成上層系統的出現。高層系統解體,低層子系統的穩定性依然存在。

層級結構中的資訊流:資訊逐級集約與行為逐級控制。層級間的因果鏈:

低層對高層的基礎性作用:遞進性解釋;高層對底層的支配調節作用:擴充套件性解釋。

2、自然界演化的基本特徵與規律:演化的不可逆性。自然界的任何物質系統都要經歷產生、成長、衰落、毀滅的歷史過程。

所有這些演化均可以歸為兩大類:進化與退化。演化的內部根據是系統中要素相互作用、相互結合的方式;外部條件是系統必須充分開放,外界才能為系統提供物質、能量、資訊。

演化的誘因條件是引起重大結果的微小原因和漲落。

3、自然界物質存在的基本方式—「系統」的概念。

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由相互作用著的若干要素所構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包含要素、結構、環境、功能。

要素:特指構成系統的基本組元,而不進一步追溯組元的組成。

結構:各種要素之間關係的總和。包括數量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和相互作用結構。

環境:原則上,凡是與系統發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屬於系統的所有事物。一般指直接與系統相互作用的諸因素。

功能:系統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的整體效能。

4、系統與環境的辯證關係。(見書上91頁)

環境與系統的關係表現為3方面:物質、能量、資訊的交換。

1﹥、系統的環境使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2﹥、系統的複雜性與環境的複雜性具有相關性;

3﹥、系統與環境具有雙向選擇性。

5、運用不可逆過程的觀點動態研究自然界演化。

可逆過程: 時間反演對稱過去、現在、未來無差異,沒有歷史,也無演化。

不可逆過程:時間對稱破缺新現象、新結構不斷出現,有了真正的歷史。

乙個物質系統從某一狀態出發,經過某一過程達到另一狀態,如果存在乙個反過程,它能夠使該物質系統和外界環境完全恢復,即物質系統回到原來狀態,同時消除了原來過程對外界環境引起的影響,則原來的過程為可逆過程。反之,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質系統和外界環境完全復原,則原來的過程為不可逆過程。

自然界的演化是以物質系統的要素、結構、功能等方面的新舊交替為標誌的,這種新舊交替有不可完全逆轉的性質,且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演化發展中有序與無序的不斷轉化,進化(熵減過程)與退化(熵增過程)的不斷交替,便使其呈現出週期性規律。週期性是事物隨時間的變化,表現出形態的相似、性質的相同、結構的重複、過程的重演等向其原來出發點的回歸現象。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決定了這種回歸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辯證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自然界的任何物質系統都要經歷產生、成長、衰落、毀滅的歷史過程。所有這些演化均可以歸為兩大類:進化與退化。

所謂退化,是指物質系統由有序向無序、由高序向低序的演化過程和趨勢。退化的理論根據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這一定律指出,在乙個孤立系統中,任何物理過程或化學過程總是導致熵的增加,系統最終達到乙個具有極大熵值的平衡態,而且這種熵增過程是乙個不可逆的自發過程。

退化過程就是熵增過程。

進化是指物質系統由無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演化過程和趨勢。進化的根據則是生物演化論與自組織理論。根據自組織理論,乙個系統具備以下條件就會進入有序狀態:

必須處於遠離平衡的狀態;必須是乙個開放系統;形成有序結構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作用;系統中存在正反饋;漲落和突變是產生有序狀態的條件。進化過程就是熵減過程。

宇宙中地球的各圈層—地核、地幔、地殼、大氣圈、水圈與生物圈,都是在相互作用下,不斷地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演化發展,並按照各自的規律(自組織性)、不可逆地、前進式的演化。耗散結構論和協同論指出,自然界非平衡的約束與非線性動力學機制同時作用於開放的耗散系統,使系統自發地由簡單趨於複雜,由無序走向有序

6、結合自然觀談談科學發展觀。(見書上170頁)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基礎。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區域性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既要總攬全域性、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域性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人與自然界的關係經歷了從人類認識自然到利用知識去改造自然的過程,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打破了自然界自身的平衡機制,導致了自然界對人類的各種反擊。如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

物質系統與要素的對立統

一、物質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對立統

一、物質系統與環境的對立統一。人類是從自然脫胎而來,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也是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的關係、離不開物質、能量和資訊的交換,社會發展不可能脫離自然生態規律的制約。在社會實踐中,物質系統與環境之間輸入與輸出的物質、能量和資訊轉換過程,人們必須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使對立統一的矛盾雙方全面、協調、和諧和平衡進行,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價值。科技工作者應當明確自然界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人類的活動有一定的範圍和界限。當代人在與自然的關係中,既不應做自然的奴僕也不做征服者,而應與之和諧相處,做自然的朋友。

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生產資料、排放廢物、損毀生態並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而應與自然平等交換和不斷為自然界的發展做出貢獻。也就是說,人類的任何發展都不能以損害自然為代價,科技工作者應當加強自律,把盡義務的物件由社會擴大到自然,通過技術進步真正承擔起提高效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治理汙染的生態倫理責任。可持續發展並不否定經濟增長,但要審視如何實現經濟增長,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協調發展。

必須改變資源的利用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可持續發展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和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必須依賴於可再生資源的永續性,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可持續發展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和社會進步相適應。變革社會組織,依靠社會力量實現協調發展。

自然辯證法重點總結

1 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 研究物件和內容體系 學科性質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科學觀,又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 是哲學和科學技術之間的橋梁。研究物件 自然界 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的關係。學科體系分三部分 自然觀 方 科技與社會。2 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辯證關係...

自然辯證法

論亨利的科學方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無數多的科學家做出了偉大發現和發明,其中,約瑟夫 亨利也算是一位。亨利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和卓越的科學領導人,終生獻身於科學事業,歷時長達半個多世紀。在大部分科學技術史書本中,亨利幾乎是名不見經傳的,我們看到的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麥克斯韋預言並證實了...

自然辯證法

第四章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知識的構成 1.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客觀真實性 科學知識的客觀真理性,在於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堅持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不承認超自然的 神秘的東西。科學事實 科學定律 科學假說 科學理論無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學實踐為基礎,要經受科學實踐的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