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二單元反思

2021-12-31 09:27:24 字數 2911 閱讀 8667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學習了第一組的自然景觀,今天我們開始第二組以觀察和發現為的學習征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伴隨著對《望廬山瀑布》的複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後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峰,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

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讓學生**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群山之中」。

最後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乙個道理:

「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然後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乙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後在猛然醒悟。

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我反覆回顧了本節課的教學細節之後,感到教學中有幾點遺憾

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從第二行詩到

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為倉促。

二、細節的瑕疵。 在朗讀古詩的環節,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到位,由於經驗不足,我有些亂了陣腳,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讀,教學方式還缺乏靈活性。如果能配以優美和諧的**,輔之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幫助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於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後有什麼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於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

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後的拓展閱讀還不夠到位,如聯絡《畫楊桃》都是很好的例項,沒有真正處理到位。

四、在最後的默寫環節,難度較大。能背不一定能寫正確,在朗讀過程中忽視了易錯字的點撥,導致默寫效果大跌眼鏡,要重視教學環節的環環相扣,不能隨心所欲。

總之,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盡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

《爬山虎的腳》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讀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清課文敘述順序,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學習本課時,我採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常言道:「學貴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創新和發現均由疑而生,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的精神,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因此,新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讀課題質疑,當時同學們積極舉手,有的說:「我們人和動物有腳,爬山虎怎麼也有腳呀?」有的說:

「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呢?它的腳長的什麼樣的?」還有的說:

「爬山虎的腳能走路嗎?」……到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均被激發起來了,於是我提出了自學要求:「1、自讀課文,讀準生字、生詞的音。

2、找一找課文從哪到哪寫了爬山虎的腳。3、帶著剛才的問題讀課文,談談讀後的感受。」此刻,學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中去,朗朗的讀書聲充滿了整間教室。

在自學匯報時,有的學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課文題目是《爬山虎的腳》為什麼還寫它生長在什麼地方以及它的葉子呢?」針對這個問題,我首先組織同學們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我以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其間,和同學們共同尋找答案。

然後採取小組匯報的形式,各組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組和組之間互相補充。最後教師根據各組匯報的情況對此問題加以總結。在匯報中有的小組說:

「正因為爬山虎它有腳,能夠往高處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頂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訴我們它的腳很能幹,所以要寫這部分。」有的小組說:

「寫它生長在什麼地方,實際上就等於告訴我們它的腳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沒有這部分。」還有的小組說:「如果爬山虎沒有腳,它不可能爬這麼高,所以這部分也和腳有關,不能沒有。

」那為什麼要寫葉子呢?有的小組說:「正因為爬山虎有腳,所以它的葉子才能鋪的那麼均勻。

」有的小組說:「如果爬山虎沒有腳,它的葉子會堆在地上,亂成一團,所以葉子和腳也有關。」還有的小組說:

「爬山虎葉子排列那麼整齊,鋪的那麼均勻,都是因為它的腳巴在牆上,葉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腳帶給的,所以不能沒有這部分。」同學們的回答多麼具體,多麼的貼切。我聽了各組的匯報,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型的源泉,「疑」是創新的動力,「疑」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領悟到,學生就像一張白紙,那麼的純真、無瑕。我們教師好比繪畫者,恰當的引領能夠在這張白紙上繪出五彩斑斕的畫面。

今天,我又一次認真看了我執教的課文《蟋蟀的住宅》。看後我認真進行了反思,思考著如何在原來的基礎上再次提公升。《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它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的經過,讚揚蟋蟀在惡劣的環境下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這節課設計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網路環境下進行學習。首先目標引路,利用課件讓學生自學課文,重點讓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接著讓學生提出問題後進行協作學習,對比學習,學生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聯絡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然後採用變換角色的教法,讓學生扮演蟋蟀工程師來介紹自己如何建築住宅,住宅有什麼的特點等,通過學生當主角,老師充當一位聽者,師生的角色互換,這樣反饋練習,解決了難點;讓學生上網查詢有關蟋蟀的資料,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增長了見識,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學生在網路環境下,通過文字學習與超文字學習相結合,提高了語文素養和資訊素養。

安排學生小練筆,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寫一種小動物,寫好後在網上交流,評議、修改,培養學生合作性學習的精神。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重在學生自主學習,自讀感悟。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二 反語巧妙,明貶實褒,幽默風趣 豐子愷在 白鵝 一文中,還善於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用 我們的鵝老爺 不勝其煩 架子十足 等似乎含有貶義的詞語表現鵝的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明貶實褒,表面上說不喜歡這只鵝,在說它的缺點,實際上更能感覺到作者喜歡這只白鵝 作家葉 諾索夫寫的...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作文

仙人球的怪模樣 我家有一盆仙人球。小的時候,它毛絨絨的,像是童帽上的絨絨球 現在長大了,又像乙隻小刺蝟了 仙人球的模樣就是這樣奇特。那圓圓的身子是它的莖,均勻地分為十幾道豎稜。每道稜上又長出乙個個小尖刺,光芒似的向外放射,這就是它的葉。每年從夏到秋,仙人球要開好幾次花。花開在球莖的頂端,每次3到4朵...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複習

第二單元複習 一 比一比,再組詞 莫 莫非 蠟 蠟燭 揮 揮手 虎 老虎 鋪 鋪開 搜 搜尋 豪 自豪 宜 宜人 寞 寂寞 臘 臘月 渾 渾身 虛 虛心 捕 捕魚 瘦 瘦小 毫 絲毫 疊 重疊 痕 痕跡 寓 寓言 擇 選擇 扒 扒開 疑 懷疑 狠 狠心 遇 遇到 澤 沼澤 趴 趴在 凝 凝視 二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