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

2022-04-01 11:18:06 字數 1268 閱讀 7303

作者:鄧立紅

**:《現代教師教學研究》2023年第02期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處於一種誤區中:重教師教授,輕能力與創造性的培養。教師往往在不自覺中取代了學生的主體位置,「學」幾乎等同於「聽講」、「抄寫」、「記憶」,「教」幾乎等同於「講解」、「灌注」、「考試」、「評分」.

課堂上學生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處於被動學習的境地。即使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較好、學習態度認真的同學,也存在運用能力不強,創造精神不強,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再加上課業負擔重,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這種狀況何談素質教育、主體教育呢?

實踐證明,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是可以達到素質教育、主體教育目的的。應當徹底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片面灌輸的教學模式,尊重並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情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索、發現、創造的機會,真正參與學習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英語課的實踐性強,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就更加突出。

英語課強調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和行動都處於積極狀態,從而使學生獲得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student-centred)課堂。在課堂上要使每個學生都活動起來並不容易。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提問方式,轉變教學方法,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1學生主體作用的涵義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物件。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裝置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

英語中有句諺語說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乙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乙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

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並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

摘要 新課程的學習觀,倡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學習方式改為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由傳統的書本學習回歸生活世界。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在領悟成功與失敗中學習成長。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從激發學生的興趣著手,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引...

英語教學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內容摘要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英語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 民主氛圍 關愛學生,布置適當的作業等方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詞 創造性主體性學習動機民主氛圍 一 導言 創造心理學認為 創造性的自我實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創造性是人的最主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研究

課題組優質課 基本功競賽 教研成果拾擷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研究 課題是鹽城市教育學會2010年批准立項的 十一五 科研課題,自課題開展研究以來,課題組成員在教育教學中堅持學生主體性地位,創造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憑著智慧型和勤奮,刻苦和鑽研以及團隊的合作精神,在國家 市 區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