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和解決學生學習困難問題

2022-05-01 12:18:02 字數 2725 閱讀 8412

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可我們常常聽見一些教師在抱怨,某某學

生簡直就是「蠢貨」「笨蛋」。這種簡單的把後進生看成是智力低下

的行為,往往也證實了教師的簡單粗暴。可是作為教師不可能只教優

生而把差生掃地出門,所以我們要轉化後進生。

我班有個學生叫×××。我剛接這個班時,他上課無精打采,要

麼搞小動作,要麼影響別人學習,提不起一點學習的興趣;下課追逐

打鬧,喜歡動手動腳;作業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書寫相當

潦草……每天都有學生告狀。於是,我找他談話,希望他能遵守學校

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知錯就改,爭取進步,

爭取做乙個他人喜歡、父母喜歡、老師喜歡的好孩子。他開始是一副

愛理不理的樣子,後來口頭上答應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無長進,

真是「承認錯誤,堅決不改」。此時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許

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覺得身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就

退縮,不能因乙個後進生無法轉化而影響整個班集體,必須面對現實!

我內心一橫:不轉化你,誓不罷休。他無進步,或許是他並沒有真正

認識自己的錯誤,沒有真正要做個他人喜歡的人的念頭。為了有針對

性地做工作,我決定先讓他認識自己的錯誤,樹立做個受人喜歡的人

的思想。於是我再次找他談話,談話中,我了解到他心裡十分怨恨原

來的一位任課老師。我心裡一喜,讓他認識錯誤的機會來了。我輕聲

問他:「你為什麼會恨那個老師?」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為她常

常批評我。」我順著問:「老師為什麼會常在課堂上批評你,你知道

嗎?」他說:「因為我常違反紀律,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書寫也不工

整……」「你已經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說明你是乙個勇於認錯的好孩

子, 但是,這還不夠,你覺得應該怎樣做才好?」「想改正錯誤嗎?

想做乙個受他人歡迎的孩子嗎,你要怎樣做才好呢?」「我今後一定

要遵守紀律,團結友愛,認真完成作業……」「那你可要說到做到喲!」

「好!」後來,他無論是在紀律上,還是在學習上,都有了明顯的進

步。當他有一點進步時,我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他。使他處處感到

老師在關心他。他也逐漸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確了學習的目的,端

正了學習態度。

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他取得了78分的好成績。我為了鼓勵

他,獎給他一本日記本。獎品雖少,但能表示老師的一點心意。第二

學期,他學習更努力了,在期中測試中,他取得了85分的好成績。

作為乙個教師,都應「以人為本」,尊重每一位學生。教育是心

靈的藝術。我們教育學生,首先要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座心靈相通的愛

心橋梁。這樣老師才會產生熱愛之情。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物件是活

生生的人,那麼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了

人情味的心靈交融。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

對於×××這樣特殊的後進生我放下架子親近他,敞開心扉,以

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弦。「動之於情,曉之於理」:用師愛去

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認識

並改正錯誤。

生的學習路線通常是根據某個兒童的思維的模型,或者學習模型。這些模型都很重要,它在我們的課程研究與開發中,相互結合,為課程的開發提供了解釋和指導作用。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深入了解學生真實思維活動的必要性和困難性,這正是現代學習心理學研究的乙個主要結論,即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真實思想。

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後,有這樣一道題:88×125,從老師的角度看,解答這道題最簡便的方法:88×125=(8×125)×11=11000 其思維過程是先把88看成8×11的積,然後利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得到。

然而在學生的作業中,我發現,在計算44×25時,學生有80%以上都是這樣計算的:44×25=(40+4)×25=40×25+4×25 ;另外,還有10%是這樣計算的:44×25=(40+4)×25=40×25+25;還有不到10%是這樣計算的:

44×25=4×25×11;第一種計算方法是正確的,但在計算的過程中由於步數比較多容易計算出錯;第二種學生根本對乘法分配律沒有正確理解,所以不能正確運用;第三種計算過程最少而且計算也比較容易。但為什麼在計算的過程選擇第三種的人這麼少呢?於是老師選擇了第一種做法的10名位同學進行訪談。

我問:「為什麼在第一種和第三種方法都對的前提下,你選擇第一種方法?」10位同學都認為第一種方法簡單,我又問:

「為什麼這種方法簡單?」他們似乎都說不出來,就是直觀感覺,經過了很長時間,一位學生似乎經過深深地思考後回答:「把乙個數分成兩個數的和比分成兩個數的乘積簡單!

」聽了學生的回答我恍然大悟,老師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老師理解的「簡單」和學生理解的「簡單」是不一樣的。四年級的學生對加減法類的數的組成與分解相當熟悉,他們從一年級開始就學習數的組成與分解,所以當見到44更容易想到它是由40和4組成的;而因數、分解質因數的問題,還沒有正式學習,所以還不能迅速形成反應,這就是他們的認知基礎,他們的學習也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我們教師不能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學生的情況,要探尋學生學習的軌跡,去尋找最有效的方法,我們要通過學習者的角度感受數學,通過數學的角度感受學習者的頭腦。

我們要注意應用學生的思維軌跡,力求了解自己的學生,按照學生的「學習軌道」來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考慮怎樣幫助學生學習課程,尋求各種解決方法——學生的學習軌跡,這樣才能防止「專家盲點」。

總之,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基礎和學習軌跡,可以幫助教師找準教學的起始點,建立在這種正確分析之上的教學設計才能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只有對學生思維活動作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幫助教師分析不同層次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使課堂教學更為有效。

如何認識和解決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也常常發現,同乙個問題,有的學生一看就知道正確答案,有的學生要思考一段時間才能找到正確答案,還有一些學生百思而不得其解。這種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差異,究其原因是多種多樣,其中乙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在認知策略方面的差異性。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到,有效的認知策略必須在以學生自主學...

如何認識和解決中小學學習困難問題

如何認識和解決中小學學習困難問題 學習心得 聽了專家對 如何認識和解決中小學學習困難問題 這個課題的講座,讓我對學困生的教育感覺豁然開朗。我在一所農村小學任教,面對的全是農民孩子。通過聽梁成謝春風盧立濤的講座,我對學困生有了信心 我認為 學困生 是一些 智力正常,但在學校學習中不能完成老師的基本要求...

如何發現和解決生產問題

2.何謂 問題意識 能夠發現問題 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人,就是願意進步的人 反之,就是不願進步的人。所謂 問題意識 就是具有否定現狀的態度和改善的意願,並運用其綜合判斷力,從現象中抽象出其特質及重點。具有問題意識的人才會發現問題,有問題就一定會發現差距,而發現差距必定有比較的過程以及相關的結論。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