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學教學中進行「式學習」教學設計

2022-05-08 20:24:04 字數 1218 閱讀 5900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進行「**式學習」的教學設計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乙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要。」

我們所說的「**式學習」就是要引導、鼓勵學生敢「提問題」、多「提問題」、善「提問題」。老師不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時通過自己的觀察來產生問題,然後借助教材、課外資料及網際網路等手段,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進而由師生雙向交流,達成共識。這種學習方式著重於引導學生去體會學習的過程,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思維得到了訓練,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適應高度資訊化的未來社會。

以下僅以《原電池金屬的腐蝕和防護》為例,將「**式學習」的教學過程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一、激發引導階段

課前一周,在教室角落裡預置兩套實驗。第一套實驗如下:擺放四個廣口瓶,瓶中各有一枚鐵釘,其中1號瓶鐵釘處於乾燥空氣中(瓶內放無水氯化鈣);2號瓶中鐵釘處於經煮沸的冷水中,並在上面加封一層苯;3號瓶中鐵釘一半浸在水中,一半露置在空氣中;4號瓶中鐵釘用食鹽溶液浸泡過的棉花纏著,並露置在空氣中。

要求學生每天觀察鐵釘的變化並記錄有關現象。另一套實驗是原電池原理實驗,包括盛稀硫酸溶液的燒杯、鋅片、銅片、導線及電流計等。實驗開始前,老師可以適當引導,並對學生進行分組,5-6人為一實驗小組,由專人負責管理實驗過程。

二、自主探索階段

在第一套實驗中,學生可以觀察到以下現象:4號瓶中鐵釘第二天就鏽跡斑斑了(最早生鏽)。3號瓶內的鐵釘第三天也出現了鏽斑,尤其是鐵釘與水面接觸部分的鏽斑明顯多於浸在水中及露在空氣中的那兩部分。

而1號與2號瓶中鐵釘五天內始終未出現鏽斑。

在第二套實驗中,多數學生會做以下操作:先將銅片和鋅片插入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燒杯中,發現銅片沒有明顯現象,而鋅片處有小氣泡生成。其原因學生是不難理解的(鋅是排在氫之前的活潑金屬,可以將氫氣置換出來,而銅是排在氫之後的不活潑金屬,因而無明顯現象)。

然後,用導線將銅片和鋅片連線起來,再插入到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燒杯中,這時發現在銅片表面也產生氣泡,而且若操作時間足夠長,還會看到鋅片明顯縮小了,即鋅片不斷溶解了。借助老師引導和教材提示,學生在兩根導線間連線電流計,發現電流計的指標會發生偏轉,並可判斷電子流方向。實驗之後,多數學生無法理解實驗現象,產生諸多疑問,這時老師先不要急於將答案告知學生,而是列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沒有導線時,為何鋅片會有氣泡產生?」、「是氧化還原反應嗎?」、「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導線中電流方向是怎樣的,與電子流的關係如何?」……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並適當查閱有關資料,做好文字記錄,以備下一階段的學習。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

作者 王永 讀天下 2018年第15期 摘要 在課堂教學中,乙個好問題的提出可以有效引發學生的疑問,進而激發其求知慾望和思考積極性,促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提高思維能力。對教師而言,課堂提問則是檢驗教學效果,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本文作者自身教學實踐及體會,針對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探幾點策...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進行教學評價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2.美術用具的管理及美術材料的收集情況 以往,常碰到這樣的情況 上美術課,學生沒有帶美術課本及用具材料,一問,說是媽媽沒有給放進去 反映了家長的過分包辦及學生自理能力差 針對這種情況,我對學生提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要求,對書包 學習用具管理好的學生給予口頭上的表揚...

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

新課程追求的是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教學,提倡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新課程課堂評價由注重結果性轉向過程性評價,由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向師生的互動交往,由關注學生回答轉向關注學生提出問題 質疑問題。3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問,教師要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