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碳小車 工程訓練綜和能力競賽方案書

2022-05-15 16:03:04 字數 4664 閱讀 5620

2010/10/10

方案目錄

一:任務和要求2

1.1 命題要求部分2

1.2 自我發揮部分3

二:方案設計及論證4

2.1 轉向輪及軌道設計4

2.2 動力系統設計7

2.3 小車整體及外觀設計8

2.4 最終方案8

三: 材料及成本分析9

3.1 小車整體材料種類9

3.2 小車各部位材料選擇9

3.3 小車整體成本分析9

四:方案總結10

一:任務和要求

1.1命題要求部分

命題主題:「無碳小車」

競賽命題要求:

①小車要求採用三輪結構(1個轉向輪,2個驅動輪),具體結構造型以及材料選用均由參賽者自主設計完成。要求滿足:①小車上面要裝載一件外形尺寸為¢60×20 mm的實心圓柱型鋼製質量塊作為載荷,其質量應不小於750克;在小車行走過程中,載荷不允許掉落。

②轉向輪最大外徑應不小於¢30mm。

②給定重力勢能為5焦耳(取g=10m/s2),競賽時統一用質

量為1kg的重塊(¢50×65 mm,普通碳鋼)鉛垂下降來獲得,

落差500±2mm,重塊落下後,須被小車承載並同小車一起運動,

不允許掉落。小車前行過程中完成的所有動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

能量轉換獲得,不可使用任何其他的能量形式。

③障礙物放置要求:每間隔1公尺,放置乙個直徑20mm、高200mm的彈性障礙圓棒。

小車結構示意圖:

小車運動軌跡示意圖:

第二階段附加要求:

參賽隊,需取下小車原有的轉向輪,重新製作小車的轉向輪。轉向輪的製作採用根據原設計圖紙和競賽組委會的指定要求,經計算機三維造型後,使用快速成型機製作、車床加工及鉗工方法完成,最終完成小車轉向輪的組裝和除錯,總加工時間為4小時左右。

成績評定:

根據綜合工程管理方案、設計方案、加工工藝方案、成本

分析方案、小車徽標設計、轉向輪加工成本及質量(是否符合

圖紙要求)、現場加工質量、小車前行距離及答辯成績等得分,

經加權公式計算最終得分

1.2自我發揮部分

1)小車的前輪(即轉向輪)設計。單向偏轉或實現雙向偏轉及其轉向角度的確定。

2)小車的執行軌道的設計。根據轉向方案,設計出小車路程最少且位移量最大、符合命題要求的預算軌道。並確定小車的初始釋放位置。

3)小車的能量轉換方式。綜合考慮到轉換與行駛的相對關係,並盡可能的加大能量的利用率。

4)小車的前後輪設計。前輪盡量簡潔,且確保自己能夠用三維軟體自行作出,後輪設計儘量減少與地面的摩擦。

5)小車的外觀設計。在不影響小車的正常執行下,儘量減少小車自身的重量,並且要考慮到小車的整體外觀。

6)成本分析。 在實現小車能夠實現基本執行的情況下,充分考慮選材成本和裝飾材料的取捨。

二:方案設計及論證

2.1轉向輪及軌道設計

設計主體思路: 利用轉向輪中心軸偏轉,實現小車轉向。

本方案中將分校內比賽方案和後期參考放案兩種方案,校內方案目標是實現單向偏轉,後期參考方案目標是實現近s形路線。

方案一如圖1所示(為軸中心部位的半剖檢視),前輪的中軸設計,成乙個傾斜的角度。使其能夠實現自行的繞一圓弧運動。從而實現繞開障礙物執行。

方案二將採用平行連桿實現小車的轉向。且以方案二為主要設計思路。

前輪具體設計及軌道方案:

方案一:單向偏轉設計及其對應的軌道設計。如圖3(前輪剖檢視)所示。其軌道設計如圖2所示:

前輪設計軟體採用caxa工程製造師設計,並實現自動成型。前輪輪廓圖如圖4和圖5:

各引數要點經計算得出,具體如下:(前輪最大外徑初步設為50mm,最大寬度設定為15.625mm):

軌道引數:

1).小車寬度要小於200mm;

2).軌道半徑為2500mm;

3).行駛初始角度(相對賽道偏角)為arctan4/3(約53度)。

前輪引數:(參考圖4)

1).小車外輪最大外徑50mm; 最大寬度15.625mm。

2).圖4注釋製造經過:①拉伸除料→拉伸深度6.

25mm→增加拔模斜度30度。②過渡→半徑為1.25mm。

③過渡→半徑為6.25mm。④打孔→通孔→直徑18.

75mm。

3).中軸孔經打孔→ 孔型→小徑1.25mm,大徑1.5625mm,通孔。(以50mm最大外徑,大經比小徑寬0.3053mm)。

設計小結:

該方案設計中,小車最大有效位移約為4000mm,可能還有出界的扣分。在初步比賽中,可以先用偏轉前輪實現類似的效果,前輪放置如圖6所示。前輪的安放轉角與上述計算角度一樣。

方案二:近s形偏轉設計及其軌道設計。軌道設計如圖7所示:

前輪設計軟體採用caxa工程製造師設計,並實現自動成型。前輪輪廓圖如圖4和圖5所示

各引數要點經計算得出,具體如下:(前輪最大外徑初步設為50mm,最大寬度設定為15.625mm):

軌道引數:

1).小車寬度不易過寬,設定為180mm。

2).每個旋轉弧行駛距離為1000mm—1100mm(符合小車寬度)。轉彎角度為arctan1/5(約11.3度)。

前輪引數:

1).小車外輪最大徑50mm; 最大寬度15.625mm。

2).圖4製造過程與注釋與方案一類同。

3).中軸實現過程,選擇形孔,其外徑為2.2mm。

前輪轉向的實現方案設計(初步設計)

a.轉向距離設定:

本方案設計中小車動力轉變將經過發條盒帶動大齒輪,再帶動安裝在小車後輪上的小齒輪實現小車的驅動(詳見動力系統設計)。大齒輪設計時,除了提供小車行駛的能量,還將提供改變方向的能量。

如下圖8所示,當大齒輪每旋轉一周,就改變一次方向,這時初步設定後輪最大外徑為60mm.

則後輪每旋轉一周行駛距離為:2*3.14159*30=188.4954mm

為實現大齒輪旋轉一周至少行駛1000mm的距離,如果定小齒輪旋轉的週數為設定為5.3周,則行駛距離為:188.4954*5.3=999.02562mm.

所以可以設定大齒輪與小齒輪的齒數比53:10。

b.轉向結構設計:如圖8。

採用平行連桿,輪流經過大齒輪的凸起處,從而直接帶動前輪的中軸,改變其行駛方向。設計中,將採用前輪中軸平行於平行連桿固定軸。從而實現連桿固定軸轉角與前輪轉角一致,如圖9,設定連桿固定軸寬度為10mm,則大齒輪推動平行連桿的距離僅為1mm,故可以實現,且能減少能量消耗。

設計小結:

該方案設計中,前輪的製造工序簡單。前輪的安裝與解除安裝可能比較繁瑣,可以考慮將前輪中軸分段製造,以減少安裝與解除安裝的程式。實際製造中,轉向的具體引數設計需要實際實驗才能最終定論。

該方案為本組主要設計方案。

2.2 動力系統設計

設計主體思路:首先利用發條將重力勢能轉化成彈性勢能,再利用發條能較穩定的能量釋放特性,經過齒輪轉變帶動後輪驅動小車

的前進。

理論計算資料:以網上木材—鋼間滾動摩擦係數(最大)0.04,小車整體重量為2kg,能量用5j計算可以得到執行最大距離為6250mm,但實際執行中,摩擦係數沒有0.

04,能量運用率無法達到100%,相互抵消與否需要實驗資料說明。

小車動力系統圖如下圖10所示:

如圖10所示,重物經過滑輪,與發條相連線,發條軸與大齒輪中心軸相連,大齒輪帶動小齒輪實現後輪的驅動。該過程依能量的轉換分為兩個階段,具體如下:

a.勢能轉化為彈性勢能:

首先,釋放重物,由於發條處於反向轉動,不影響小車靜止。當重物下落到接近小車上方由於彈性勢能的加大,重物速度將會減慢。此時,借助磁鐵的吸引力,將放在底板上的撞針壓下,同時固定住重物。

撞針的另一端連線發條的固定針,使發條處於瞬間彈性最大值狀態。

b.彈性勢能轉化為小車動能:

當發條固定針將發條固定,此時,發條開始釋放彈性勢能,同時帶動大齒輪轉動,再經過小齒輪帶動後輪(小齒輪中心套在後輪連桿上)。

各引數如下:

1).物體下落高度為500mm;

2).重物能夠在無磁鐵的情況下恰好接觸底板,以保證「不使用其他形式的能量」(「恰好」即速度基本為零,以減少能量的損耗);

3).重物接觸底板後要保證發條處於恰飽和(最佳狀態)或要飽和狀態,確保能量的最大轉換。

設計小結:

該方案設計中,對發條的要求較高,但可以較平穩的使用法條中的能量,除去了重物下落的搖擺問題,同時可以實現小車的穩定轉向。

2.3小車整體及外觀設計(初步設計)

小車底板設計:小車底板寬度180mm,總長度300mm,前半部分採用等腰梯形,上底100mm,下底180mm,高100mm,後半部分為矩形設計長為200mm,寬度為180mm。底板厚度3mm。

重物支撐架設計:採用長度為600mm,寬度50mm,厚度為3mm中部為空的塑料板,另外重物支撐架兩邊用兩根長度為300mm的塑料棒支撐。

轉向裝置設計:轉向連桿統一採用直徑1mm的硬質鋁棒,中軸採用鋼棒。轉向輪位於小車中軸線上,轉向輪軸線與前底板相距30mm。轉向輪外徑為50mm,最大寬度15.625mm。

後輪驅動設計:後輪外徑60mm,寬度為10mm,兩輪中軸線離後底板30mm,採用嵌入式放置,小齒輪位於兩後輪連線中心處。

外觀設計:外觀標幅以學校標誌為主。注重不同顏色塗漆的結合使用。

載物放置:放與小車中前部,使其同時起到平衡小車的作用。

2.4最終方案

本次方案設計中,分初次比賽用車和後期比賽用車(如果許可,可以直接用後期設計方案),前後用車主要不同處在於前輪轉向及軌道設計,與費用不產生太大影響,但是方案二為我組主要設計方案。能量系統設計,以經發條實現二次轉換為主,但也有備用方案。備用方案僅做意見保留。

無碳小車設計方案

小車設計 1 工作原理 如圖 1 所示為小車的示意圖 圖 1 先由重物長帶 1 上,由於重力的作用,帶向下運動,帶動輪軸轉動,這時候,車輪轉動,同時,輪軸通過短帶 2 帶動輪盤 3 的轉動,輪盤 3 帶動導向輪 4 的右邊的轉向杆 5 前後擺動,實現車的轉向。2 動力裝置 圖 2 一 傳動的選擇及其...

無碳小車比賽規則

3.以重力勢能驅動的繞s形路徑行走的自行小車命題編號 hbgx2015 3 設計一種小車,驅動其行走及轉向的能量是根據能量轉換原理,由給定重力勢能轉換來的。給定重力勢能為4焦耳 取g 10m s2 競賽時統一用質量為1kg的重塊 50 65 mm,普通碳鋼 鉛垂下降來獲得,落差400 2mm,重塊落...

無碳小車設計製作報告

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 設計小組 李陽 寧汪清 馮振兵 專業班級 10機械二班 指導老師 褚園 完成時間 2012.12.26 目錄一.設計思想3 二.工作原理3 1.驅動機構原理4 2.轉向機構原理5 三.小組分工6 四.尺寸確定與理論計算7 1.部分主要零件尺寸7 2.路徑的確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