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學知識點輔導 炒法概述

2022-06-28 09:39:03 字數 1585 閱讀 1646

概念   1.定義炒法是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置預熱容器內,用不同火力連續加熱,並不斷攪拌或翻動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分類按方法分有清炒法和加輔料炒法。清炒法按火力分為炒黃、炒焦、炒炭;加輔料炒法按輔料應用分為麩炒、公尺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3.歷史沿革炒法屬於火制法的一種。《五十二病方》中有「囂鹽令黃」,漢代稱為「熬」。隋唐以後得到了廣泛應用,先後出現了微炒、炒出汗、炒香、炒黃、炒熟、炒焦等多種規格要求。

同時加輔料炒法也開始出現,如《外台秘要》有杏仁麩炒,《雷公炮炙論》有斑蝥公尺炒,《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有公尺炒烏頭、石灰炒南星等。宋代以後成為火制法中最常見、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日益發展。當前用炒法炮炙的藥物有上百種。

《中國藥典》收錄清炒藥物40種、製炭(炒、煅炭)22種,加輔料炒藥物20種。(麩炒9種、公尺炒斑蝥、土白朮、蛤粉炒阿膠、滑石粉燙水蛭、砂炒7種)   目的  1.炒製時加熱則有緩和藥性(山楂)、改變藥性(萊菔子)、增強療效(酸棗仁)、降低毒性(蒼耳子)、增加成分溶出(王不留行)、破壞酶儲存甙類(芥子)、矯嗅矯味(九香蟲)等作用。  2.加輔料制有增強療效(麩山藥)、緩和藥性(麩蒼朮)、矯嗅矯味(麩僵蠶)、降低毒性(砂燙馬錢子)、消除***(蛤粉燙阿膠)等。

  一些炒製的方法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如子類炒黃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炒焦多能醒脾開胃,消食導滯;炒炭能止血;麩炒能緩和辛燥之性,並增強健脾作用;土炒能增強固脾止瀉作用;滑石粉炒便於粉碎藥物等。   炮製方法   1.工具手工炒製用炒藥鍋、鏟、灶台等。手工炒製時多將炒藥鍋傾斜30~45度置於灶上,便於攪拌翻動。

機械炒製用炒藥機。常用平鍋式和滾筒式炒藥機,適合於大工業生產,效率較高。近年來研製成功的中藥微機程式控制炒製機,採用微機程式控制,炒製效能良好,能保證炮製品的質量均一與穩定。

  2.火源無菸的炭火、煤火、電力、煤氣、天然氣等火源。要求火力持久,清潔無煙塵。  3.操作方法(手工)及工序預熱 a.法先將空鍋(多將其傾斜30~45度於灶上)預熱,便於掌握鍋溫,使藥物均勻受熱,保證質量。

測試鍋溫的方法有感溫法和試投法。b. 加輔料炒法則先將輔料入鍋處理至一定程度後,再投入藥物,目的同前。

總之,容器預熱後投藥是幾乎所有炮炙方法都應遵循的法則。  投藥與翻炒 a. 藥物在入鍋前要大小分檔,以免生熟不均;b.

投藥量以能翻炒均勻為度。c. 投藥的同時應調整火力,並均勻翻炒藥物。

火力的選擇與炒製方法、藥物質地體積和炒製過程有關。翻炒時應注意「亮鍋底」。翻炒的速度。

  火候與出鍋火候指藥物炮炙的時間和程度,原指古代道家煉丹時火力文武大小久暫的節制。炒製的時間控制與方法和藥物性質有關。相對而言,炒炭>炒焦>炒黃,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公尺炒>土炒>麩炒。

炮炙的看火候主要從四個方面:a.觀顏色,包括藥物表面、斷面及內部的顏色變化。

注意從鍋內取出少量,在日光或白盤子內觀察。b.嗅氣味,炒製後藥物透出固有氣味或輔料的氣味,如芥子辛辣氣味,土炒有土香氣。

c.聽聲音,藥物的外皮受熱爆裂,有爆裂聲出現。d.

看形狀變化,有些藥物炒製後發生明顯的形狀變化,如膨脹、裂隙、爆開白花。判斷到火候應及時出鍋,避免炮炙太過。  後處理藥物出鍋後應及時攤開晾涼。

炒焦特別是炒炭時由於鍋溫較熱,某些藥物易產生火星,應在鍋內噴淋適量清水,滅盡火星,炒乾出鍋,攤開充分晾涼,防止餘燼復燃。加輔料炒時出鍋後應篩去殘留的輔料。

學考知識點

學業水平測試複習綱要 必修1 1 常見的有機物有 甲烷 乙烯 苯 乙醇 乙酸 醣類 油脂 蛋白質等。2 常見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白粉,硬鋁 黃銅 鋼等合金,氯水,氨水等溶液,膠體。3 液氯 液氨 冰醋酸屬於純淨物。4 常見的電解質有 酸 鹼 鹽等,其在水溶液中能發生電離。5 鑑別溶液和膠體的方法 ...

航海學知識點

航海上常用的劃分方向的方法有下列三種 1 圓周法 以正北為方向基準000 按順時針方向計量到正東為090 正南為180 正西為270 再計量到正北方向為360 或000 圓周法始終用三位數表示,是航海上最常用的表示方向的方法。2 半圓法 以正北或正南為方向基準,分別向東或向西計量到正南或正東,計量範...

教育學知識點

1.教育學 是通過對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2.教育學的萌芽 萌芽階段 教育學的確定 獨立階段 教育學的發展 科學化階段 3.學記 我國第一部教育專著 4.昆體良 論演說家的教育 西方第一部教育專著 5.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 1632年 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標誌著教育學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