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的提綱

2022-07-29 04:09:05 字數 5350 閱讀 1869

一、 名詞解釋(6分)考3個

管理的定義:管理是管理者為了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個人發展和社會責任,運用管理職能進行協調的過程。

組織的定義: 組織是指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按一定規則和程式而設定的多層次崗位及其有相應人員隸屬關係的權責角色結構。

計畫的概念:計畫是對組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目標和實現目標途徑的策劃與安排。

團隊的定義:團隊是指執行相互依存的任務譯完成共同使命的群體。

領導的定義:領導就是指指揮、帶領、引導和鼓勵部下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過程。

二、填空題(20分) 單項選擇題(20分) 雙項選擇題(20分) 判斷題(10分)

管理的屬性(p15):

1自然屬性: 管理與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絡,具有自然屬性。

2社會屬性:管理與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相聯絡,具有社會屬性。

科學管理的創始人:美國的費雷德里克·泰羅

社會系統學派的創始人:法約爾

人際關係學說的創始人:梅沃

管理教育的倡導者:法約爾

學習型組織(誰提出來的、什麼時代、什麼著作p91):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指出,企業應成為乙個學習型組織,並提出了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四條標準:

1人們能不能不斷檢驗自己的經驗;

2人們有沒有生產知識;

3大家能否分享組織中的知識;

4組織中的學習是否和組織的目標息息關。

決策的基本型別(p205):

1、根據決策者的能力、時間等劃分

(1)完全理性決策;(2)有限理性決策

2、根據決策者參與數量劃分

(1)個人決策;(2)群體決策

3、按決策的難易程度劃分

(1)程式化決策;(2)非程式化決策

4、按決策期的長短劃分

(1)戰略決策(長期目標);(2)戰術決策(中期目標);(3)業務決策(短期目標)

5、按決策的風險程度劃分

(1)確定型決策;(2)風險型決策;(3)不確定型決策計畫的實施方法(目標管理、滾動方法)

完全理性決策:問題清楚、目標確定、選擇準則不變、提供所有的備選方案、不受時間和成本限制,從而產生最理想的決策方案。

有限理性決策:把實際上人們只能選擇足夠好的方案,屬於有限理性決策。有限理性主要表現為:

—收集和處理資訊能力有限

—不可能提供所有方案

—組織因素影響(承諾公升級、企業文化、權力等)

個人決策:效率高;獲取資訊量少;個人智慧型的侷限性。

群體決策:資訊更全面完整;能夠提供更多的備選方案;更多人認同,可接受性增加;提高決策的合法性;費時更多;屈從壓力,導致群體思維;責任不明;出現少數人控制的情況

決策的方法:

定性方法

1、swot分析方法

2、bcg(經營單位組合分析法)

3、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法(政策指導矩陣)

4、osborn奧斯本方法(頭腦風暴法)

5、德爾菲(delphi)方法

6、名義小組技術

定量方法

1、確定型決策:線性規劃、量本利分析法

2、風險型決策:決策樹法

3、不確定性決策:樂觀決策、悲觀決策、後悔值法

計畫的實施方法(目標管理、滾動方法p252-261)

滾動計畫方法:是一種定期修訂未來計畫的方法。這種方法根據計畫的執**況定期修訂計畫,並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計畫、中期計畫和長期計畫有機結合起來。

適用:任何型別的計畫。

修正:執**況、內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

優點:1.使計畫更加符合實際;2.按近細遠粗的原則編制計畫,具連貫性、靈活性、彈性。

缺點:計畫調整和編制頻繁、工作量大。

目標管理:它是乙個全面的管理系統。它用系統的方法,使許多關鍵管理活動結合起來,高效率地實現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

具體而言,它是一種通過科學地制定目標、實施目標,依據目標進行考核評價來實施管理任務的過程(管理方法)。

目標管理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2023年提出的。

實質是:

1建立相互支援和明確責任的目標網路;

2強調人的因素,鼓勵員工參與管理;

3強調效益第一.

管理的概念的內涵(怎麼去理解p8):

1管理是由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

2管理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

3管理是一門學科,管理學科把管理當作一門真正的綜合藝術;

4管理就是決策;

5管理就是設計並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裡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的過程;

6管理是對資源進行計畫、組織、領導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

7管理是通過協調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管理的必然性(p6):1作為發展中國家,資源短缺將是一種長期的經濟現象,特別是資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為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桎梏;2作為發展中國家,科學技術落後是阻礙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分工是現代國家和現代企業建立的基礎;4實現社會發展和企業或任何社會組織發展的預期目標,都需要靠全體成員長期的共同努力;5近幾年來,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資訊網路、網際網路等在中國各行各業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應用和普及。

管理者角色(p21):

1人際角色(代表人、領導人、聯絡人):人際角色直接產生自管理

的正式權力基礎,管理者在處理與組織成員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關

時,他們就在扮演人際角色。

2資訊角色(監督者、傳播者、發言人):在資訊角色中,管理者負責確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夠的資訊,從而能夠順利完成工作。

3決策角色(企業家、干擾應對者、資源分配者、談判者):在決策角色中,管理者處理資訊並得出結論。

管理者三大技能(p24):

1技術技能:指運用管理者所監督的專業領域中的過程、慣例、技術

和工具的能力。

2人際技能:指成功地與別人打交道並與別人溝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指把觀念設想出來並加以處理以及將關係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的基本原則(p120-136):

系統原理及其基本原則

人本原理及其基本原則

責任原理及其基本原則

效益原理及其基本原則

管理理論的形成期(p36-91):

倫理觀:

1利益觀(功利主義)

a為了實現最大利益,可以不擇手段;

b個人在「有用性」中發現自己的價值。

2權利至上觀

a尊重人權,認為人應當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權利;

b任何導致人的基本權利惡化的管理行為都是不道德的。

3公平公正觀

a管理者不存在員工歧視,按同工同酬和公平公正的標準向員工支付薪酬;

b依據員工的技能、經驗、績效或職責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種似是而非的因素支付薪酬。

4社會契約觀

按照企業所在地區**和員工都能接受的社會契約進行管理。

5推己及人觀

a孔子的「忠恕之道」——「忠者誠以待人,恕者推己及人」

b「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c「無怨」

d「和為貴」

e「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

道德管理的特徵

1、遵守倫理道德,既是獲利的手段,又是組織的責任;

2、從組織和社會整體角度去看問題;

3、尊重利益相關者的權益;

4、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遵從法律,並高於法律本身;

6、自律;

7、以組織的價值觀為行為導向。

影響管理倫理的主要因素

1、道德發展階段

2、個人特徵

3、組織文化

4、結構變數

5、問題強度

道德的三個層次、六個階段(p157):

a前慣例層次:只受個人利益的影響。決策的依據是本人利益,這種

利益是由不同行為方式帶來的獎賞和懲罰決定的。

階段:1.遵守規則以避免受到物質懲罰。

2.直接利益時才遵守規則。

b慣例層次:受他人期望的影響。包括對法律的遵守,對重要人物期望的反應,以及對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覺。

階段:3.做你周圍的人所期望的事。

4.通過履行你允諾的義務來維持平常秩序。

c原則層次:受個人用來辨別是非的倫理準則的影響。這些準則可以與社會的規則或法律一致,也可以與社會的規則或法律不一致。

階段:5.尊重他人的權利,置多數人的意見於不顧,支援不相干的價值觀和權利。

6.遵守自己選擇的倫理準則,即使這些準則違背了法律。

頭腦風暴法(p218):頭腦風暴法師比較常用的集體決策方法,便於發表創造性意見,因此主要用於收集新設想。

創始人英國心理學家奧斯本為該決策方法的實施提出了四項原則:

1對別人的建議不作任何評價,將相互討論限制在最低限度內。

2建議越多越好,在這個階段,參與者不用考慮自己建議的質量,想到什麼就應該說出來。

3鼓勵每個人獨立思考,廣開思路,想法越新穎、奇異越好。

4可以補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議以使它更具說服力。

頭腦風暴法的目的在於創造一種暢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圍,誘發創造性思維的共振和連鎖反應,產生更多的創造性思維。這種方法的時間安排應在1-2小時,參加者以5-6人為宜。

全面質量管理:1關注顧客;:2關注流程;3授權於員工;4注重持續改善;5精確測量。

企業戰略(戰略型別):

管理幅度與層次(p284):

管理層次:

最高主管的委託人將受託擔任的部分管理工作再委託給另一些人來協助進行,並依次類推下去,直至受託人能直接安排和協調組織成員的具體業務活動。由此形成組織中最高主管到具體工作人員之間的不同管理層次。

管理層次越多,管理費用越多。

部門的層次把交流複雜化。層次使資訊下傳時發生遺漏和曲解,使資訊上傳時複雜化。層次是資訊的「過濾器」。

眾多的管理層次使計畫工作與控制工作複雜化。

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的關係:

在一定的組織規模中,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成反比關係。

影響管理幅度的因素:

工作能力、工作內容和性質、工作條件、工作環境

管理環境的型別:管理環境是指存在於社會組織內部與外部的影響管理實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種力量、條件和因素的總和。

管理環境包括一般環境、具體環境。一般環境包括政治環境(p)、經濟環境(e)、社會環境(s)、科技環境(t)等;具體環境指那些對管理者的決策和行動產生直接影響並與實現組織目標直接相關的行業要素環境。如顧客、**商、競爭者等。

雙因素理論(ppt-領導p59):又稱「保健-激勵理論」,是赫次伯格於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來的。該理論主要反應在他的《工作的激勵因素》和《工作與人性》兩部著作中。

根據赫次伯格的觀點,帶來工作不滿意的因素和導致工作不滿意的因素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管理者努力消除帶來工作不滿意的因素,可能會消除不滿,安撫員工,卻不一定產生激勵作用,這類因素稱為是「保健因素」。當具備這些因素時,員工沒有不滿意,但也不會帶來滿意。如果要激勵他們,赫次伯格提出應強調成就、認可、責任、晉公升等因素,這些因素稱為「激勵因素」,只有這些因素才能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產生令人滿意的行為和效果。

管理學提綱

第一章管理活動與管理理論 第一節管理活動 管理 是指組織為了達到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通過各項職能活動,合理分配和協調相關資源的過程。管理的職能 決策和計畫 組織 領導 控制 創新 關係如下 1 決策是計畫的前提,計畫是決策的邏輯延續。決策和計畫是其他管理職能依據。2 組織 領導和控制旨在保證決策的順...

管理學複習提綱

浙江大學 本科 管理學 教學大綱 2009年修訂 主要內容及教學要求 基礎篇管理學學習導引 管理學科體系的構成,學習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學的特點,管理基本思維方式 第一章 管理及其產生 學習目的 了解組織 管理 管理者產生的原因,對組織 管理 管理者職責有較全面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習管理學的興趣,並為後...

學校管理學考試提綱

2012級華師學校管理學複習提綱及參 一 名詞解釋 什麼是學校管理?學校管理是學校通過一定的機構和人使學校沿著一定的方向維持學校按教育規律進行正常運轉,使其獲得不斷發展和提高的手段。它是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提高工作效果的一種總體作用。其功能是對學校教育總過程的一切活動和資源進行計畫 組織 指揮 監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