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2022-10-01 06:33:03 字數 4666 閱讀 2326

中學生學習習慣

1.主動學習的習慣

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鐘學習時間。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於學習,並能堅持始終。

2.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習慣

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把每個規定的學習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根據學習內容,為每個時間段規定具體的學習任務,並要求自己必須在乙個時間段內完成乙個具體的學習任務。這樣做,可以減少乃至避免學習時走神或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還可以在完成每個具體學習任務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時間段的學習中去。

3.各學科全面發展,不偏科的習慣

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是發展全面的複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學生要全面發展,不能偏科。這就要求中學生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科更要努力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興趣。對不喜歡的學科或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科,可以適當降低標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的初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然後要求自己去完成。

這是克服偏科現象的有效方法。

4.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有助於培養自學能力。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認真研讀,理解並應用預習提示、查閱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

5.認真聽課的習慣

上課時,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資訊,還會用動作、表情傳遞資訊,用眼神與學生交流。因此,中學生上課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能否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學習,是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性因素。

上課要做到情緒飽滿,精力集中;抓住重點,弄清關鍵;主動參與,思考分析;大膽發言,展示思維。

6.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乙個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可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創新意識的勃發。回答問題要主動,起立迅速,聲音巨集亮,表述清楚。

7.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習慣

學習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絡、與生活實際的聯絡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

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於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於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乙個問題。要知道"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應該養成向別人請教的習慣。

8.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在專心聽講的同時,要動筆做簡單記錄或記號。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關鍵語句進行"圈、點、勾、畫",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記下來。有實驗表明:

上課光聽不記,僅能掌握當堂內容的30%,一字不落的記也只能掌握50%,而上課時在書上勾畫重要內容,在書上記有關要點的關鍵的語句,課下再去整理,則能掌握所學內容的80%。

9.課後複習的習慣

課後不要急於做作業,一定要先對每一節課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複習,歸納知識要點,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絡,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形成知識結構或提要步驟式知識結構。主動詢問,補上沒有學好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注意進行交替複習。

10.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自己選做的作業,認真思考,認真書寫,一絲不苟,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尋找解決的辦法。作業寫完後,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徵和要點,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作業錯了,要及時改過來。

11.階段複習的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單元、章節知識結構,在大腦中勾畫圖式。這是使知識系統化,牢固掌握知識,形成學科能力的重要一環。

12.自覺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習慣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發展的表現,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實現未來發展的關鍵。中學生應該隨時注意運用如下步驟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2)蒐集相關問題的所有資訊。(3)打破原有模式,從八個方面嘗試各種新的組合。包括改變方向,改變角度,改變起點,改變順序,改變量量,改變範圍,改變條件,改變環境等等。

(4)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5)讓大腦放鬆,讓思維掠過盡可能多得領域,以引發靈感。(6)檢驗新成果。

以上六步是解決作業難題的有效方法。

學無止境,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也要善於借鑑他們比較好的學習經驗為己所用。聰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乘風破浪,早日達到勝利的彼岸!

初中生學習方法

以下**自天上風的部落格

第一講學習要有科學的方法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因素很多,例如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先天遺傳素質、後天身體狀況、教師與家長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校園小環境與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原有知識基礎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強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想學(目的態度);二是會學(學習方法)。

可以說,所有學生在剛進校的時候,都是想學的。但是,乙個班級幾十個學生,同是那幾個老師所教,使用統一課本,入學時基礎差不多,過了一段時間,成績就會出現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初二年級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證。

什麼原因呢?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雖然開始個個想學好,但是有的會學,有的不會學。會學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

越想學知識越增加,智力越發展,能力越提高,成績越拔尖,形成良性迴圈。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暫時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進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是可以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會越越來越差。

當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容易趕上了。那時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差,繼而在思想上產生一種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厭惡、害怕甚至拒絕學習。

這種惡性迴圈一旦形成,必將成為學習上的失敗者。分析這兩種學生的發展過程,前者走的是:想學--會學--更想學的路線,後者走的是:

想學--不會學--不想學的路線。兩條路線起點相同,分歧點就在學習方法上。

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確是至關重要的。

什麼叫學習方法?就是學習時採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徑。只要在學習,就必然採用某種方法:

這種方法是科學的還是不科學的?是主動學習掌握的還是無意之中形成的?對促進學習成績上公升、學習能力提高,作用是大還是小?

只是沒有想過,或雖想過但沒有認真注意和研究罷了。通過調查和觀察,就會發現,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上課前,有的學生對老師這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老師上課講解,老師講什麼就聽是什麼,老師叫幹什麼就幹什麼,顯得呆板被動,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聽課時有的放矢,對預習發現的難點、重點和關鍵的地方細聽詳記、思考理解,當堂掌握,在學習中較好地發揮了主體作用。同是預習,方法也不一樣。

有的看起書來,象是看**似的,不大容易發現問題,更難掌握教材的內在聯絡,即使發現什麼問題,也不停下來問個為什麼,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有的看書時動手又動腦,把新課中的舊概念、舊知識查個水落石出,對新課中的問題能理解的就當時弄通,弄不通的就記下來,等上課時集中注意力聽老師分析講解。

課堂上,有的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聽講;有的分心走神,瞌睡打盹。同是聽課,有的象架錄音機,全聽全錄;有的象個速記員,邊聽邊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一大堆;有的以聽為主,邊聽邊思考,有了問題記下來;有的乾脆不記,只顧聽講;也有的邊聽講邊划書邊思考。同樣是思考,有的思考當堂內容,有的思考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體系,有的思考教師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相比較。

下課後,有的學生搶做作業,作業一完,萬事大吉;有的先回憶複習課上講的內容,然後看書整理筆記,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才開始做作業。有的課上未聽懂,下課也不問,隨它去了,玩得天暈地黑。

同樣,在看參考書、做習題、階段總結、考前複習以及考後分析等其它環節上,也都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做法。

以上是從每個具體學習環節上看的。如果從學習整體過程上看,也是形式多樣,方法各異。有的先預習後上課;有的不預習就上課;有的只重視上課,課後抄抄作業就算;有的課上未聽好,課後一頭鑽進作業堆裡面;有的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也有的課前認真預習,課上專心聽講,課後及時整理,獨立完成作業,按期做好階段複習總結;還有的定有周密的學習計畫,合理地安排時間,科學地進行預習、聽課、作業、複習、總結,考試時胸有成竹,每考必勝......

以上方法是怎樣來的呢?通過調查可知,**與五個方面:(1)向別人學的;(2)自己摸索"悟"出來的;(3)同學之間研究切磋得來的;(4)老師斷斷續續指點的;(5)從某些書中受到啟發的。

不管從哪個方面得來的,難免是片面體會或"一孔之見",往往屬於經驗型,帶有片面性,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適用性。需要教者幫助找到一種便於學生掌握和運用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哪兒呢?近幾年,筆者共問卷調查了一萬多名(8000名初中生,2000名高中生,540名中師生)成績較好的學生,並分別邀請其中成績拔尖、學習有法的同學開了幾十次座談會,讓他們介紹學法,總結經驗,探求規律。大家傾向一致的意見是:

每天六節課中的新授課,都要按照 :

預習--上課--整理--作業這四個步驟組成的環節滾動一次。乙個章節結束,都要進行系統複習總結這一步驟,使每課時的小環環環相扣,形成整體,不僅如此,他們在每個步驟上都有許多具體做法和嚴格要求,對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也都有得力的措施。把這些做法、要求和措施集中起來,把前四個步驟稱為環節,構成完成每一課時的學習不可缺少的四環,加上最後乙個步驟,合稱"四環一步"。

按照這一過程去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按每一環節和步驟上的科學方法去做,就稱為"四環一步"學習法。

如果從乙個階段或乙個章節來看,教師在教幾個課時之後,一般要按章節,按單元把所學內容聯絡起來複習總結一次,學生也往往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進行複習總結,使自己的知識前後銜接,融匯貫通,達到系統掌握之目的。

初中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恒高1對1初中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1 主動學習的習慣 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鐘學習時間。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於學習,並能堅持始終。2 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習慣 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把每個規定的學習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根據學...

初中生學習習慣的學習方法三 做筆記

做筆記做筆記是門很少有人研究的學問。會做筆記的同學可能上課間記得並不多,但很有成效。有些同學的筆記只有自己看得懂,但也很有效。相反,有的同學筆記記得很多,上課時幾乎一直在記筆記,不僅效果差,甚至會影響聽課效果。所以學會有效地做筆記對於每乙個同學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 如何記課堂筆記?做筆記是建立在預習...

初中生學習習慣的學習方法二聽課

二 上課積極回答問題是吸收知識的有效途徑 上課時不僅要聽老師講思路,同時還要想一想,有沒有別的做法,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就應該舉手告訴老師,這樣上課就能夠主動接受和吸取知識,把被動的聽課變成了一種積極 互動的活動,有利於提高課堂學習積極性和表達能力,對於答主觀題來說也是很有幫助的上課研究變成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