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倫」說與和諧文化

2022-10-18 07:27:02 字數 4976 閱讀 7247

馮天瑜保持民主與權威之間的適度張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之一,這既是乙個政治問題,也是乙個倫理問題。中華傳統文化為解決此一難題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源。

一近20年來,「可持續發展」已然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這首先集中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諸如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突現為緊迫課目。然而,人類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除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外,還必須追尋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協和共生,求得人際關係的健全發展。而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互動共濟的人倫理念值得借重,這種理念集中體現在「五倫」說之中。

自漢代以來,人們習慣於將「三綱」說與「五倫」說並列論之(所謂「三綱五常」),視作必須遵循的「綱常名教」。至近代,它又被一概列入「**綱常」,在「舊禮教」名下加以拋棄。這種對「三綱五常」的褒揚與貶斥,都失之籠統,其實,「三綱」說與「五倫」說雖然都是宗法制度的產物、宗法觀念的表現,有著相通性,但二者又頗相差異,應當予以分梳,區別對待。

人稱中華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指的便是中華文化用力於**尊卑、男女、長幼等人倫關係,有單向獨斷論和雙向協調論兩說,形成兩種傳統:

一種傳統,表現為「三綱」說,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孔穎達疏引《禮緯含文嘉》),認定尊者、長者擁有絕對權威和支配地位,卑者、幼者唯有屈從的義務。這種單向獨斷論的絕對主義倫理觀念構成**政治的倫理基礎,是長期桎梏民眾的精神枷鎖。

另一種傳統,表現為「五倫」說,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間包含著人際間的溫情、理解和信任,而且是相對性、雙向性的要求,追求人際間的和諧共處,體現了陰陽彼此依存、相互為用的中國哲理靈魂,昭顯了「仁者愛人」、「交相利,兼相愛」的中華元典精義。

以君臣一倫而言,「五倫」說對君與臣兩方面都提出要求,《孟子離婁下》說: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反覆勸導國君「保民而王」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則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的警告,八百載後唐太宗與魏徵君臣對中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名論承襲於此。

至於夫婦一倫,「五倫說」則以「義」為標準,「夫婦以義事,義絕而離之」(司馬光:《家范夫婦》)。「夫不義,則婦不順矣」(《顏氏家訓治家》)。這裡強調的也是一種雙向性要求。

在父子一倫上,主張「父慈子孝」;

在兄弟關係上,主張「兄友弟恭」,也是雙向要求;

朋友關係則講究互利互助,「交友之旨無他,彼有善長於我,則我效之;我有善長於彼,則我教之。是學即教,教即學,互相資矣」(王肯堂:《交友》),倡導朋友間互相取長補短,推崇的仍然是雙向互濟關係。

梁啟超慧眼卓識,將「五倫」的精義稱之「相人偶」,也即人際間對偶關係的相敬互助。

這種對人際間在權利與義務兩方面提出雙向互助性要求,以形成較為和諧的人倫關係,在利益驅動的現代社會尤其顯得寶貴與急需。東亞國家、地區20世紀下半葉創造經濟奇蹟,除利用最新科技成就,借用西方市場經濟的競爭與激勵機制以外,乙個重要原因是東亞倫理的人際和諧精神得到現代式發揮,將企業和社會組合成風險共擔、利益均霑的「命運共同體」,使管理者與勞作者在「和」的精神凝聚之下,形成長久、牢固的「合力」,而不是短暫的利用關係。這正是對東亞和合精義的創造性發揮,暗合了《孟子公孫丑下》的名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也暗合了《荀子王霸》的名論——

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與佛教的「叢林共住精神」 也彼此契合——在管理架構上「各守其份,各盡其職」;在生活上,以眾靠眾,實踐互敬互勉、無諍共住的和合僧團精神,共同遵守「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此皆為可久可大之道。

二「三綱」說與「五倫」說的生成機制有性質之差,成說時代有先後之別。大體言之,「五倫」說形成於先秦,是宗法封建時代(本義上的「封建」,而非泛化的「封建」 )的產物,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遺存、蘊蓄著血親溫情,講究的是「情理」 ;「三綱」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醞釀於戰國,形成於秦漢,是宗法**時代的產物,體現了君主**覆蓋下的垂直式獨斷,強調的是上對下的等級式威權以及下對上的無條件屈從。

人類在跨入階級社會之前,經歷了漫長的無階級的氏族社會,其間孕育了氏族內部以血緣紐帶維繫的原始民主,在跨入階級社會初期,如中國的商周時代建立的宗法封建社會,還保留著若干原始民主的痕跡,並在兩周歷史條件下演化為「民本」說與「五倫」說。而「三綱」說定形於秦漢以降的**君主制時代,其強勢的獨斷論為**帝王和其他尊者、長者所喜好、所運用,雖然受到歷代民本主義者和異端思想家的批判,然其主流地位從未動搖。時至近代,「三綱」說的元典性成為保守與革新兩大派別爭論的焦點。

張之洞在《勸學篇》內篇的《明綱》中亟言三綱說**於聖人之道。近代啟蒙思想家則以「三綱說」為揚棄物件,如何啟、胡禮垣在《勸學篇書後》中指出三綱說有背於人道,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應是平等關係,只應服從情理,不應以絕對的垂直綱紀加以強力控制。何啟、胡禮垣特別揭示三綱說的非原典性:

三綱之說非孔孟之言也。

三綱之說,出於《禮緯》,而《白虎通》引之,董子釋之,馬融集之,朱子述之,皆非也。夫《禮緯》之書,多資讖緯。以讖緯解經,無一是處,為其無實理之可憑也。

三綱者,不通之論也。(《勸學篇書後明綱篇辯》)

何啟、胡禮垣在批評「三綱」說的同時,又陳述「五倫」說的合理性,稱其「通明」「不偏」,儲存了血親和諧的雙向互動理念。又進而指出,「五常之道,在孔子二千餘年之前而已然」,即源自上古;同時,「凡尚理學如希臘等國,亦莫不以五倫為重」 (《勸學篇書後明綱篇辯》),足見五倫說是古今中外之通義。

綜上可見,古人、近人都不乏對 「三綱」說與「五倫」說加以分梳的努力,我們今日更應超越混淆二者的粗率思維,在揚棄「三綱」說的同時,用力開掘「五倫」說的寶貴精神資源,藉以發揮其社會協調功能。

「五倫」說尚未構成對**主義政治倫理的直接抗拒,但它闡發的是對尊與卑、上與下的雙向要求,具有協和性。所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分別對君和臣提出要求,「君禮」與「臣忠」方能達成君臣和諧,同舟共濟。

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為五倫關係分別樹立了「親、義、別、序、信」等富於理性和人情的準則,並無絕對主義的要求。成書秦漢之際的《禮記》《禮運》篇,對先秦的五倫說作了總結,將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這五組社會人際關係的良性雙向互動概括為: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君明臣忠

夫和婦順

朋誼友信

「五倫」說主要強調上下關係的協調,而「各守職分」(處在五倫關係諸層級的人各有責守,必須各盡義務)是達成和諧關係的要義所在。唐玄宗時人李華撰《中書堂政事記》,提出君、臣各有四「不可以」:

君不可以枉道於天,反道於地,覆道於社稷,無道於黎元。

臣不可以悖道於君,逆道於仁,黷道於貨,亂道於刑。(《全唐文》卷316)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肯定了宰相主持的政事堂有監督君主的權力,認為君主必須善待黎民百姓(「黎元」為「黎民」之變稱,「元」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方為「有道」。

總之,「五倫」說講究的是上下各守職分,各盡義務。這一思路包含了「互動」與「雙向要求」的合理因素,既是對**獨斷論的一種抑制,也是對無**及民粹傾向的一種防範,有助於我們今日正確處理社會人際關係,特別是**與民眾關係、勞資關係、家庭關係、醫患關係、民族關係、國際關係,以構建和諧社會。

以**與民眾關係(或稱官民關係、幹群關係)為例,片面的單向要求,或者出現上對下的「專斷」,或者出現下對上的「民粹」,都將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陷入不和諧困境。

再以勞資關係為例,資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潤最大化,置勞方利益於不顧,反之,勞方如果以破壞生產力的方式反抗,都將激化勞資矛盾,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以民族關係為例,大民族的威壓主義和小民族的**主義,都不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繁榮昌盛、諧和發展。

環顧全社會諸種雙邊關係,五倫說闡揚的「良性互動」與「雙向要求」頗富啟示意義,可以防患於未然。

當然,傳統的「五倫」說作為宗法等級社會的產物,側重強調「義務」,尤其是下對上的義務,而基本沒有涉及「權利」問題,沒有對民眾享受權利和運用權利(所謂「民享」與「民治」 )給予肯認,故中國傳統社會不可能充分實現社會和諧,秦以下**皇權社會兩千餘年間,社會動亂此伏彼起,便是明證。社會主義的精義便在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時,應繼承前人的優秀遺產,如「五倫」說在義務問題上的良性雙向互動觀;同時也要超越前人,有所創發,如在義務與權利的統一上,實現上下層級的良性雙向互動,這可能是我們的社會長治久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

三、展示和諧精神的佳妙文化符號

「五倫」說的核心理念是「和諧」,而國學中對於「和諧」精義最簡明、直觀的表現便是太極圖陰陽魚。

這一圖式生動形象地揭示了宇宙構成的奧秘:陰陽對立而又統一,相應而又合抱。太極圖中的s曲線,是一分為二的陰陽雙方彼此依存、制約、消長、轉化的動態展現。

由此曲線判分的陰陽雙方,互補共生,相反而又相成,象徵著宇宙永珍遵循對立統一法則實現的和諧。在陰陽魚周圍繪出伏羲八卦圖,合稱「伏羲太極圖」,展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繫辭上》)圖象,將易道的「流行」與「對待」兩大精義生動揭示出來。太極圖形象而集中地體現了多元綜合性、互補和諧性、動態演化性。

這種特性體現於天人之際,便是人類與自然相親和,「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中庸》),達到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表現於人世間,便是「琴瑟調和」的五倫良性互動共濟。

人類諸文明創制了多種文化符號, 這些符號都各有深意,然就昭顯和諧精神而論,皆無出於太極圖陰陽魚者。

陰陽互補共生、相反而又相成的觀念,是克服主客兩分對立的現代病的啟示之源。美國當代物理學家弗里喬夫卡普拉(fritjof capra 1938—)對此有生動的論說。他批評笛卡兒、牛頓代表的工業文明的機械論潮流,主張從中國關於「道」的觀念和陰陽互補思想吸取營養,建立有機的生態智慧型。

他認為,文化觀念中包含陰、陽兩種因素,女性、收縮、保守、響應、合作、直覺、綜合可歸於「陰」;男性、擴張、要求、進攻、競爭、理性、分析可歸於「陽」。西方智慧型主導的現代工業文明的失衡,主要表現為陽盛陰衰,「過分強調了陽——理性知識、分析、擴張;忽視了陰——直覺知識、綜合和生態意識」。(《轉折點——科學、社會和正在興起的文化》,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年版,第24頁)西方文化是一種「陽性文化」、「崇陽文化」,並已發展到「至陽」。

根據「陽至而陰,陰至而陽」的原則,它正面臨「陽至而陰」的轉折。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東亞智慧型的啟迪至關緊要,因為東亞智慧型包含著豐富的陰性因素,並在一定程度體現著陰陽平衡。而「五倫」說正是人倫關係陰陽平衡的輝煌展現,為我們建立和諧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

企業文化與和諧文明礦區建設

摘要 中煤鄂爾多斯公司以建設和諧文明礦區為目標,堅持因地制宜,以企制宜,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現 中國夢 為方向,把塑造特色企業文化作為建立和諧文明礦區的重要舉措,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強化制度,落實責任,注重實效,有力地促進了企業文明建設和礦區健康和諧發展。關鍵詞 企業文化 和...

《燦爛的中華文化》說課與反思

歇馬鎮中學望必勤 教學內容 新人教版九年級 思想品德 第五課第一框。課題 燦爛的中華文化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 作用 依據課標 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提高文化認同感,了解傳統美德 的要求,本框的學習主要讓學生了解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傳承中華美德 踐行中華...

經濟社會和諧文化形態的理論創新與實踐

作者 郭丹丹 經濟師 2011年第11期 摘要 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和諧經濟社會的構建,人們的文化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很多改變,尤其是近年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如何構建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對接也已成為和諧社會背景下文化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文章從於丹 易中天現象分析了精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