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電子教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結題報告

2022-10-22 13:15:04 字數 4849 閱讀 4288

我們以教育資訊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積極搶占教育發展新的制高點,以現代課程理論、教學理論為指導,把學生的發展置於課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使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電子化完全符合文字資源與非文字資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有計畫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相結合的大語文教學觀,使教材的原有文字從深度、廣度上得到充實、拓展和完善,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的憑藉,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發現學習,主動地建構知識,並逐步實現課程結構的開放性與多元化。適應和引領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為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絡、與生活的聯絡,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提供功能強大的平台。

2、構建獨特的教材電子化新體系,開拓語文學習和運用的廣闊領域。

我們設想以「先進性、開放性、互動性、共享性、**性」為研製開發理念,改變教育資訊化程序中有「路」無「車」,有「車」無「貨」,有「貨」無「精品」的現象。讓電子化教材成為綜合了課本內容、相關背景資料、拓展閱讀、作業設計、多**資源等資源的獨特教材新體系,為全區小學系統師生提供實用的、可移植的、開放的學習平台。電子化教材成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的個性化教材。

一線教師既是電子化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又是建設者。以教材的開發促進教材的建設,以教材的建設促進教材的完善,使教材電子化工作成為武進教育資訊化程序和全區教育現代化建設中一項重要舉措。

3、通過電子教材的實驗應用,提高全區老師的資訊化應用水平。

教材電子化實驗工作是乙個改革創新的過程,是一種資訊科技指導下的新型的工作方式。我們將加強此項工作與語文課程改革的密切聯絡,發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勢,形成實驗工作的專業指導力量,以達成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相一致的實驗目標。因此,我們在全區市級以上的實驗小學中間,選擇基礎設施建設到位、已具備一定的校本資源開發與建設能力的學校,選擇與學期相一致的語文教材,選擇語文和資訊科技兩方面的骨幹教師,做到對語文教材的邊教學,邊開發;邊運用,邊研討;邊反思,邊完善;邊探索,邊推廣;邊創造,邊總結。

在教材電子化的研製開發過程中,我們將實現校校聯手,骨幹引領,人人參與,集思廣益,一步乙個腳印地做好教材電子化的各階段實驗工作。

三、研究內容

1、整合現有的優秀資源,形成具有自構框架,預設性和生成性高度統一,操作便捷,富有自身特色的電子化語文教材體系。

「理念要新、起點要高、步子要快、行動要實」是我們進行小學語文教材電子化工作的指導思想。遵循「以應用促發展」的原則,「邊開發、邊實踐、邊改進」的思路,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分析、不斷思考、不斷完善,從而整合現有的優秀資源,形成具有自構框架,預設性和生成性高度統一,操作便捷,富有自身特色的電子化語文教材體系。

按照教育資訊化建設的基本理論與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在小學語文教材電子化過程中,我們力求體現如下三個特性:

①學科性:小學語文教材電子化的應用平台、資源整合均遵循新課程標準,努力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為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服務。

②生成性:在預設性資源的前提下,關注教者和學生的生成性資源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並適時調整、補充、拓展。

③科學性: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使小學語文電子化教材在遵循文字教材的基礎上,提供準確、健康、立體、多元的學習資源。

2、在建中用、在用中研,讓電子教材促進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的高效整合,推進新課程的實施。

電子教材的生命力在於課堂教學實踐。通過現狀分析、教學觀摩和技術會診等活動開展電子教材的教與學的研究,使在資訊科技支援下的語文學習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根據學習物件及學習環境的不同,嘗試單機版和網路版的教學形式,在語文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通過邊建設、邊應用、邊完善,力求使電子教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

四、過程與方法

「以應用促發展」是製作電子教材的總原則。電子教材的開發過程圍繞著「邊開放、邊實踐、邊改進」的思路,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分析、不斷思考、不斷完善,努力實現「建設、應用、研究一體化」研究模式。

一、採用了富有特色的課題研究思路。

(一)成立電子化教材領導小組和開發小組。

聘請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領導和語文教學的權威、現代教育技術的專家擔任蘇教版12冊教材電子化的領導小組成員,為教材電子化提供政策上的支援和業務上的幫助。

開發小組分由學科組和技術組兩部分,兩組統整性的工作是語文教材電子化最明顯的特點。

學科組:挑選我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建樹的一線教師,為教材電子化出謀劃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確保教材電子化的正確方向,使教材盡可能地滿足一線教師的需求,尋找電子化教材與語文學科教學現狀的結合點,真正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

技術組:挑選我區資訊科技學科的骨幹,為電子化教材的實施提供技術保障,集體攻關,以順利完成教材電子化工作。

此外,參加教材電子化工作的還有基層的十一所學校。這些學校都將此項工作納入學校計畫,提供相應的人力、物力,積極開展教研活動,確保教材電子化的程序;教育局電教中心負責對語文教材電子化進行引領和理論指導,舉辦技術會診、學科會診等活動,保障工作的有序進行。

三者之間的關係及主要分工如下圖所示:

圖一:電子教材的開發人員及其主要分工

(二)建設、應用、研究一體化。

學科組與技術組以「頭腦風暴」的形式,根據語文教學實踐,明確了指導思想,明確了具體的欄目設定及製作要求。技術組則據此選擇適宜的製作平台,並對此平台進行修改,製作具體個案,進行課堂教學嘗試。再針對教學**現的具體問題,作二次修改。

具體的開發步驟有分析、設計、製作、合成、除錯評價、應用和修改幾個階段。

分析階段,主要由學科教師進行學習條件分析、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其中的學習條件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背景、學習技能和學習環境,在此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目標和需求,為下面的設計明確方向。

設計階段由學科教師和技術人員共同完成,主要內容有教學設計、**設計、系統功能設計等。

製作階段主要由技術人員完成,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系統功能的實現,另一部分是資料採集與製作。

合成階段是對上述系統功能及多**資料進行合成,仍然是由技術人員完成。

除錯評價主要是在應用之前進行功能除錯及自我評價,以進行區域性調整及修改。

應用是電子教材開發的最終目的,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將檢驗出電子教材的特色、功能和定位是否符合現實的需求,是否能為實際教學所用,還存在什麼不足,應用中的反饋為電子教材修訂及確立新的發展方向提供依據。

具體的開發流程見下圖所示:

圖二:電子教材的開發流程

(三)形成電子化教材的自身特色。

我們開發的電子教材是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藍本的,具有字、音、影等合成性、動態性的以網路為支撐的多**課本,是整合課文、相關背景、拓展閱讀、作業設計和多**資料的實用的、可移植的、開放的個性化教材,體現了學科性、生成性、科學性。其主要欄目設定為:

課文:蘇教版小學語文各課內容電子化,包括課後生字詞。

背景資料:收集作者的相關資料、寫作背景。

拓展閱讀:收集和課文同一題材、同一風格、同一作者的文章。

多**資料:包括課文相關的**、聲音和影像等資料。

作業: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設定的有彈性的、可生成的作業。

圖三:電子教材的結構與功能

圖四:電子教材具體模組

二、進行了建立在資訊化平台上的小學語文教與學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全區基於電子教材這一平台的小學語文教學的模式與策略。

在前一階段的工作中,我們分別嘗試了單機版和網路版的教學形式,力求做到兩種形式的高度統一。

(一)運用電子教材進行的單機版教學研究。

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多**技術輔助教學,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枯燥的內容直觀化,深奧的知識淺顯化,從而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難點,凸現教學的重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電子教材單機版教學研究過程中,我們把電子教材作為互動功能極強的多**課件,集聲音、影象、文字、動畫、**等多種資訊於一體,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視聽等多種感官的需求。

1、實驗:

「九五」期間,我區的多**輔助教學就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課題立項以來,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在全區組織了多次研討活動,就電子教材單機版的教學進行了深化研究。

第一階段:運用電子教材,適時創設情境的研究。

計畫:多**輔助教學的優勢已不容置疑,創設情境,是最重要的優勢之一。但多**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創設情境的時機大有關係,因此,適時運用電子教材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成了我們研究的重點。

行動:我們在全區開展了多次研討活動,以電子教材為抓手,充分發揮電子教材開放性、互動性的特點,上了大量的研究課,我們分別在鄒區、禮嘉、馬杭、南宅、鳴凰等學校開展了十多次研討活動,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為電子教材的進一步科學化、實用化奠定了基礎。

觀察反思:

要對**創設情境的時機下一定論,並不符合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能過研究,我們覺得,不同的校情、不同教師的不同風格、不同文章的不同體裁和內容,對**創設情境的需求都不一樣。但就一般情況下的課堂教學而言,**呈現時機一般可分作三類:

開頭呈現、中間呈現、結尾呈現。

第二階段:運用電子教材,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

計畫:電子教材,使多**輔助教學的形式與全區一線教師的課堂關係越來越密切,如何運用電子教材,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是我們第二階段開展單機版電子教材運用的研究重點。

行動:我們繼續組織全區範圍內的研究課,並鼓勵以片為單位,開展校際之間的橫向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組織了全區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評比」說課和上課比賽,促進研究深入開展。據初步統計,全區各校在開展課題研究的近兩年中,校際之間的橫向研討活動不下20次,組織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評比」說課和上課比賽,參賽課有250多節,一系列的研討行動,就為最終摸索出電子教材的單機版應用模式提供了保障。

觀察反思: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電子教材中來自一線教師精選的各類素材,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幫助;電子教材開放的管理平台,給廣大一線教師廣闊的開發空間。在電子教材環境下的單機版教學,讓預設和生成共同精彩。如學習《黃河的主人》一文時,教師精選了電子教材中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學得很投入;在交流過程中,有學生提出「想知道羊皮筏子是怎樣的」,面對突然出現的問題,教師隨即點選電子教材「多**資料」中的「羊皮筏子」,立刻出現了羊皮筏子的圖,配有簡潔的文字說明筏子的體積、製作等相關情況,就很明確清晰地解決了學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學效率。

六下語文電子教案索橋的故事

課題索橋的故事設計者六 2 1 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理清條理,寫出課文提綱。教學目標2 蒐集課外資料,進一步了解文章中講述的有關索橋的故事。3 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學情分析重難點結合重點詞句進行理解領會,並寫簡單批註,記錄自己的 體。索橋對大多同學來說是陌生的,讓學生收集資料,了解索橋和督江堰。...

人教版和蘇教版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的主題比較

作者 王珂珂 文教資料 2014年第33期 摘要 閱讀教材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教版和蘇教版是認可度較高的兩個版本。本文力求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通過有效的資料分析 翔實的舉例證明 相關的文獻資料 科學的實踐 闡釋閱讀教材的課文主題的異同。關鍵詞 人教版蘇教...

蘇教版小學語文《學與問》

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 23學與問 滕州市實驗小學新校南區郭萌 一 教學目標 1 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文的生字,理解 不懈探求 相輔相成 等詞的意思。解釋文中詩句的意思。字 詞 認知目標 2引導學生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理解 好問 與 勤學 是聯絡在一起的,教育學生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