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好意會毀了孩子

2022-11-23 13:09:06 字數 1461 閱讀 6297

家長的好意會毀了孩子,提出這個話題絕不是聳人聽聞,需值得深思!

資料:網路改編:青青柳

我們先來看看家裡經常出現的一些場景:

1.「叫你好幾遍了,還不起來?要遲到了!」(為什麼不讓孩子養成自己起床的習慣?到處都是鬧表)

2.「趕快洗洗,吃早點!」(被子誰來疊?不做早餐難道連碗都不刷嗎?)

3.「回來啦!你去看書吧,飯好了我叫你!」(讀書高於一切)

4.「吃點兒水果!」,「喝杯牛奶!」,「要不要點心?」(伺候少爺小姐呢?)

5.「孩子!只要你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其他的什麼都不用你管!」(讀書還有理了?)

。。。。。。

這些話家長們不陌生吧?

我想在這裡提醒家長們(順便說一下,上面的部分話我也說過,不能脫俗!)上面說的所有的話本心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時間久了你可能會後悔,現在的孩子怎麼都這樣呢?

其實,都是當初的這些好意導致的結果。

上面的這些話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

1. 家長無意中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權利。勞動本身可以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

我是家庭中的一員,這是我應該做的。勞動還可以鍛鍊孩子的生活能力。勞動還可以為今後的創造性思維積累素材。

2. 家長無意中改變了孩子的心態。家長的這種做法會導致孩子認為:我在這個家中最重要。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會迅速膨脹。

3. 家長無意中剝奪了孩子的生存能力。任何人的成長都是不斷積累,並不斷從失敗到成功,獲取一定的經驗。

家長讓孩子放棄一切,等於放棄了讓孩子學習生活、積累經驗的成長機會。現在高智低能出現的笑話比比皆是。

4. 家長無意中埋下了心理不健康的隱患。人們會發現,隔不了幾天就有報道說某學校學生自殺;學生搶劫;學校暴力等等。這些問題學生都和早期的家庭教育及不良習慣不無關係。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話說的沒錯。前段時間各**都在報道乙個初一的孩子馬鵬飛。由於特殊原因,從小就和奶奶相依為命,生活**就是奶奶的幾百塊錢的退休金。

5歲開始,由於奶奶的眼睛失明,家裡所有的家務全部由5歲的孩子來承擔,不但要幹活,還要算計。每天的時間表排的滿滿的。雖然承擔著繁重的家務,卻還保持著班級前10名的學習成績。

像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生活與工作能力強,無不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

付出就一定有回報,過去有句老話叫「出力漲力」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應該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哪怕是做的慢一點,結果不盡完美。誰天生就會做?做自己該做的事兒,適當做些家務,對學習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家長們不要因為孩子的學習,放棄了原本比學習更重要的東西:

1.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兒;

2.讓孩子適當的做些家務;

3.讓孩子對家庭的重大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

4.讓孩子關注新聞;

5.讓孩子記住長輩的生日;

6.讓孩子學會關愛別人;

。。。。。。

希望家長在孩子成長後,或是成家立業後不要後悔當初為了孩子所做的一切。

別讓你的干涉毀了孩子創意

太陽可以是綠的 3 6歲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最佳時期,創意應該是孩子在遊戲過程中自己發現的,並不是家長和老師提醒的。這個年齡階段,父母對孩子過分干涉是非常危險的行為,甚至會扼殺孩子的創意。當孩子畫出綠色的太陽 紅色的大樹 紫色的小草時,家長千萬不要否定孩子,而應該先詢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畫,當孩子給出諸...

別讓高考志願填報毀了孩子的一生

我們曾經遇到過這樣乙個學生,高考的時候她填報的是乙個三線城市的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學的護理專業。她的這個選擇並不是她自己的意願,而是她的父母幫她填報的,因為她的父母覺得乙個女孩學個護理專業,將來當個 還是蠻不錯的。而她自己對護理專業並沒有什麼興趣,只是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專業,於是就稀里糊塗地聽從了...

家長給孩子的寄語

你很聰明可愛,只要你用心去做,沒有你做不好的事情。不要怕輸,重要的是參與,經驗的積累才是最難得可貴的。你想做的事情,由你自己決定。凡事都要冷靜,不能急躁,有耐心才能做好任何事情。勤於動手和動腦,凡事都要有個計畫,學習也一樣。學會科學的玩,有計畫的學習。做完作業再玩,不是玩得更開心嗎?能夠管住自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