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單元測試 第一單元

2022-11-30 03:42:07 字數 3466 閱讀 7258

10-11學年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同步測試(人教版必修三)

一、選擇題

1.孟子「仁政」思想的實質是

a.改變社會制度的途徑 b.維護勞動人民利益的保障

c.實行封建統治的基礎 d.加強對人民統治的一種手段

2.《論語》載,孔子曾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深奧學問)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表明他在教學方法上主張

a.啟發誘導 b.學思結合 c.因材施教 d.溫故知新

3.認為「惻隱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反映了孟子( )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4.在山東曲阜的遊玩中,導遊在一處名為「杏壇"的景點旁講解道:「春秋年間,此人在這裡大辦教育,講學授課,培養了大批人才。"旅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張是

a.「天與人不相勝」b.「民貴君輕,社稷次之」

c.「為政以德,愛惜民力」 d.「以法治國,**集權"

5.唐太宗命令諸儒核實校訂儒家的五經,並作出官方註解,即《五經正義》。「五經"指的是 ( )

a.《詩》《書》《禮》《論語》《春秋》 b.《詩》《書》《易》《論語》《春秋》

c.《詩》《書》《禮》《孟子》《易》 d.《詩》《書》《禮》《春秋》《易》

4.「二程」是北宋時期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屬於他們基本主張的是 ( )

a.「天理」是萬物的本原 」 b.「人倫者,天理也」

c.通過內心反省以「致良知」 d.只有對別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5.對「理是世界的根源」和「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的評述正確的是

a.兩者都是唯心主義 b.前者是唯物主義,後者是唯心主義

c.兩者都是唯物主義 d.前者是唯心主義,後者是唯物主義

6.朱熹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共同點有

①認為倫理道德是「天理」 ②倡導用道德標準支配人的行為

③都是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④都堅持「性善論」和儒宴「仁」的思想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社會的統治思想不斷變化,最鄉

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恩想。回答第12~15題。.

7.戰國秦漢時期,思想界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所反映的根本問題是 ( )

a.中國思想文化出現倒退 b.封建國家由**走向統一

c.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d.**主義**集權統治加強

8.在戰國時期曾受到秦國推崇的法家卻在秦朝以後衰敗,主要是由於法家的理論 ( )

a.不利於確立**集權制度 b.不利於緩和社會矛盾

c.沒有反映地主階級的利益 d.沒有借鑑古代統治方式

9.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不同階段的命運不同,主要取決於( )

a.思想內容變化 b.統治階級觀念的變化

c.社會環境變化 d。人民群眾態度的變化

10.漢武帝「獨尊儒術」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主張 b.「民貴君輕」的思想

c.「性善論d.「大一統」思想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加以批判性繼承,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回答第16,--一20題。

11.下列關於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張中,不包括的是( )

a.工商皆本 b.學以致用 c.追求人性 d.君主立憲

12.王夫之說:「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其思想的進步性在於

a.反對君主**王權 b.反對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會 d.反對**集權的封建制度

13.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點是 ( )

①反傳統反教條反封建**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明清之際三位進步思想家的思想實質上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活躍 b.宋明理學的深化和發展

c.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復興 d.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興起

15.關於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都屬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 b.都參加過抗清鬥爭

c.都反對君主**** d.都是我國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21題13分,22題12分,23題

10分,24題15分,共50分。)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問政於孔予日:「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日: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一《論語·為政》

材料二仲舒復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

漢書·董仲舒傳》

材料三至論天下之理,則要妙精微,各有攸當;豆古亙今,不可移易。惟古之聖人為能盡之,而其所行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後世不易之**朱熹《行宮便殿奏禮》

材料四前三代,吾無論矣;後三代,漢唐宋是也分.中間千百餘年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成以孔子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李贄《藏書卷》

請回答:

(1)據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孔子與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指出兩種主張的不同結局並分析其原因。(4分)

(2)據材料

三、材料四,分析朱熹與李贄的觀點有何不同?說明了什麼問題?(4分)

(3)「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是世界文化遺產。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三孔』』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意義是什麼?(5分)

22.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據《論衡·本性篇》記載,「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子》一篇。

密子賤、漆雕開、公孫尼之徒,亦論情性,與世之相出入,譬言性有善有惡。"世碩,密子賤、漆雕開、公孫尼都是孔予的養子。

引自自張豈之主編《中國儒家思想史》第一章

材料二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額頭);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

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使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一《荀子·性惡》

請回答:

(1)以上三則材料各是怎樣看待人性的?(4分)

(2)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二,概述孟子關於人性的本質的內容。(4分)

(3)材料二與材料三的觀點有何異同?(4分)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單元複習學案

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班級姓名 一 導學天地 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特點和影響 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主要內容和特點及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 主要表現以及經濟政策的新變化 二 問題闡釋與提公升 1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

高中歷史必修3知識體系

中國古代王朝順序 六大古都指 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 新中國成立後分為四個時期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1 原因 1 經濟上 鐵器,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極大提高,經濟迅速發展,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前提。2 政治上 各國...

歷史必修3第4單元

a.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中國發明的 b.指南針是利用磁石的特性來實現指示功能的 c.中國在北宋時發明了司南 d.促進遠洋航行,迎來地理大發現 2.點選 天文 進入 的相關頁面,我們驚喜地發現 中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 月食記錄 中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齊民要術 中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