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夏禮的膝蓋與圓明園的大火

2022-12-09 01:42:02 字數 1866 閱讀 4383

十幾年前,剛到北京的我,最先去的地方就是圓明園。這次為編輯雜誌,我又去了次圓明園。夜晚,萬籟俱寂,月光灑在殘缺的石柱上,一種深沉的廢墟美緊緊地抓住了我,我想,感受歷史再沒有比圓明園更好的去處了。

月色如水,秋蟲哀鳴,我在想,2023年10月18日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英法聯軍的士兵明火執仗放火焚燒圓明園的情景。我在猜想下令放火的指揮官的心理,他是怎麼想的?

了解當時的情況並不難,因為英法聯軍的指揮官事後撰寫了許多回憶錄。

圓明園被毀,直接原因是英法聯軍的報復行動。2023年英法聯軍以更換條約為名,攻陷大沽口炮台,占領天津,進軍通州,直逼北京。當英法聯軍在天津和通州時,清**與其有過一系列的外交談判。

通州談判時,英方派代表巴夏禮率領39人參加,腐朽的清**答應了英法聯軍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在枝節問題上卻是寸步不讓,譬如:在巴夏禮面見皇帝時「跪與不跪」這一點上爭執不下,欽差大臣全權談判代表載恆說:「按中國禮制,見皇帝必須跪拜。

」巴夏禮說:「我非中國之臣,怎能解袍跪拜?」爭辯既久,相持不下。

清**接到談判通報後指示:「必須按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可許可。」巴夏禮拒不接受,揚長而去。

清**則指示僧格林沁將巴夏禮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為人質。

巴夏禮一行39人,實際是外交使節,扣押外交使節這本身就是一種落伍的、愚蠢的、不合國際慣例的做法。扣押人質的行為導致英法聯軍迅速進軍,兵臨北京城下。

英法聯軍一方面催討被扣人質,一方面進攻圓明園。炮火中皇帝和嬪妃倉皇出逃。圓明園落入侵略軍之手,接著是連續兩日的搶掠圓明園中的奇珍異寶。但似乎還沒有燒毀圓明園的企圖。

三日後,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聯軍交還了人質,但39名人質,生還的僅有18人,其餘歸還的全是屍骸,其中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的屍體是七至八塊。

英國公使額爾金和英軍司令格蘭特見到人質和屍體後,決定以火燒圓明園作為報復。額爾金發表宣告表示他之所以必須將圓明園焚毀的原因:

「餘可以要求鉅款,以懲戒清**,然其罪惡如此,豈區區金錢可以救贖……

餘未嘗不可提議將陷害我國人及破壞休戰局面之輩交出懲辦。然所指過於籠統,清**必交出下屬,犧牲者徒為下屬……」

故反覆衡量的結果,只有毀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 否則遇難諸君之仇永不可復,而且此舉能給中國皇帝以極大的打擊。

清**殺害人質的行為使本為強盜的侵略者似乎成了討伐無道的義師。

如今圓明園正在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這使我想起關於世界文化遺產高於主權,屬於全人類這一思想。當年的英法聯軍統帥額爾金、格蘭特不可能具有這種思想,他們把輝煌的皇家園林看作是中國皇帝的私有財產,是他們報復和發洩私憤的物件。

2023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轟炸東京和奈良時,請清華的教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地圖上為其標出著名的文化古蹟的位置,以免被炸。

兩相對比,我們看到了人類的進步。

人類的進步、文明的進展還不止這些,圓明園遺址告訴我們許多許多。

戰爭從大的方面講, 是國力的較量,從微觀的角度講,也是人性的較量。圓明園的悲哀在於她沒有被毀於炮火,而是毀於人性的醜惡。

搶掠被佔之地,毀壞文物勝跡,雖處戰爭,亦屬強盜之舉;扣押使節,虐待俘虜,殺害人質,如今不僅為各種戰爭法所不容,也為文明人所不齒。

在關於圓明園遺址是否重建和怎樣重建這個問題上,也能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思想的日趨成熟。譬如:2023年,在包括人大副委員長、***副總理各界名人在內的1583人發起的《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的倡議書》中,有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是不妥的。

這一倡議的主旨在於重現圓明園,將圓明園建成乙個遊覽性質的公園。今天,停留在這樣層次的倡議,是不會有這麼多人簽名的。

今天,人們意識到了圓明園作為乙個廢墟本身的歷史遺跡價值,是否重修?怎樣重修?不同的觀點在激烈的爭論,爭論本身就是乙個進步。

圓明園總體規劃決定僅僅重修圓明園遺址的10%,這顯然是乙個在重修與反對重修之中的乙個折衷的選擇。折衷比起爭論來也是乙個進步。

圓明園遺址告訴我們的,還遠遠不止是這些……

上海大火的思考

上海 11 15 特大火災思考 11月16日,在出事地點舉行的萬人追思哀悼儀式上人們緊鎖雙眉強忍淚花,難掩內心的深切悲痛。他們無法想象,昨天還是血肉之軀的幾十條可貴生命,怎麼會頃刻間在烈焰中化為黃泉冤魂?上海世博會剛剛在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的高調聲中閉幕,為什麼竟會發生如此慘烈的災難?是的,城市讓生...

關於圓明園的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約5200畝,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圓明園由圓明 長春 綺春三園組成,總面積達350公頃。它的陸上建築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於乙個頤和園。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

圓明園的介紹

盛期圓明園北京西北郊一帶,具有山 泉 湖 沼之勝,歷來是封建帝王及親貴顯宦締構行宮苑園之所。至清代康熙 乾隆時期,社會經濟有顯著發展,國庫充盈,清帝為了追求 寧神受福 的園居生活,從而在這一帶興起了空前規模的園林建設局面。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 即後來的雍正皇帝 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