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虛詞歸納

2022-12-26 06:33:07 字數 4644 閱讀 4811

2023年中考文言文虛詞歸納

李廟中學初三組

1.【其】

一、用作代詞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①望其旂靡(《曹劌論戰》)

② 其妻曰「君美甚。」(《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其夫囈語。(《**》)

④餓其體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⑤餘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

⑥以其境過清(《小石譚記》)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些」。

①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3.其中,其中的。

①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②其一犬坐於前(《狼》)

二、語氣詞

1.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

①其真無馬邪?(《馬說》)

2.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①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以】文言虛詞「以」

例句用法意義出自篇目

何以戰介詞,憑,靠曹劌論戰》 九下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介詞,憑,靠

雖不能察,必以情介詞,按照

弗敢加也,必以信介詞,按照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介詞,把

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用來魚我所欲也》 九下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用來

皆以美於徐公動詞,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九下

以光先帝遺德連詞,來出師表》 九上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連詞,來

遂許先帝以驅馳連詞,來

是①以先帝簡拔②以遺陛下 ①介詞,因為 ②連詞,來

愚以為營中之事動詞,認為

愚以為宮中之事動詞,認為

不以臣卑鄙介詞,因為

悉以諮之介詞,拿

諮臣以當世之事介詞,拿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把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介詞,把

以傷先帝之明連詞,以致

以塞忠諫之路也連詞,以致

以告先帝之靈連詞,來

以彰其咎連詞,來

以諮諏善道連詞,來

不以千里稱也介詞,用馬說》 八下

策之不以其道介詞,按照

無從致書以觀連詞,來送東陽馬生序》八下

計日以還連詞,來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介詞,因為

3.【於】

一、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

1、可譯為「在」

《論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於廳事之東北角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記承天寺夜遊》 相與步于中庭

《馬說》 駢死於槽櫪之間

《岳陽樓記》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醉翁亭記》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

《滿井遊記》於時冰皮始解

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

《出師表》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受人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曹劌論戰》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鄒忌諷齊王納諫》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於是入朝見威王

能謗譏於市朝

2、可譯為「到」

《醉翁亭記》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

《唐雎不辱使命》 倉鷹擊於殿上

《出師表》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鄒忌諷齊王納諫》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3、可譯為「從」

《醉翁亭記》 見聞水聲潺潺而瀉於兩峰之間者

《唐雎不辱使命》 受地於先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滿井遊記》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

二、【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可譯為「因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三、【介詞】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

1、可譯為「向」

《送東陽馬生序》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可譯為「給」

《唐雎不辱使命》 請廣於君

《出師表》 欲報之於陛下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3、可譯為 「對」「對於」

《出師表》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魚我所欲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鄒忌諷齊王納諫》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四、【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可譯為「被」「從」《馬說》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五、【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魚我所欲也》 所欲有甚於生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六、【連詞】表示提起相關的另一件事

《三峽》 至於夏水襄陵

《醉翁亭記》 至於負者歌於途

《出師表》 至於斟酌損益

4.【而】 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任重而道遠(《論語》)

②泉香而酒冽;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起坐而喧嘩者(《醉翁亭記》)

③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④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登軾而望之;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②水落而石出;日出而林霏開(《醉翁亭記》)

③困於心,橫於慮,而後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②由是則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魚我所欲也》)

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④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

5.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朝而往,暮而歸;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妝而蹇者(《滿井遊記》)

③蹴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5.【乃】虛詞「乃」的用法

副詞。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

如: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2 譯作「卻」。

例:①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③今君乃亡趙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

例: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

用於判斷動詞

相當於「是,就是,原來是」。

例:①視之,乃龐德也,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譯作「於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蘆置於地。②乃入見。③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④乃重修岳陽樓。

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譯為「這樣」。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6.【之】

初中常用文言虛詞「之」的用法

一、作代詞

(一)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

如:1、學而時習之(《論語》)

2、由,誨女知之乎?(《論語》)

3、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5、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6、具答之。(《桃花源記》)

7、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8、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9、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10、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

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這」、「這樣」「這件事」、「那」、「那樣」等。例如:

漁為甚異之。(《桃花源記》)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桃花源記》)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二、助詞

(一)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3、菊之愛,陱後鮮有聞。(《愛蓮說》)

4、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6、恢弘志士之氣(《出師表》)

(二)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如:1、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2、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愛蓮說》)

3、菊,花之隱逸者也。(《愛蓮說》)

4、當余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5、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滿井遊記》)

6、 如倩女之繢面而髻鬟之時始掠也。(《滿井遊記》)

(三)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

如: 1、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2、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四)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誌。

如:1、何陋之有?(《陋室銘》)

文言文虛詞用法

初中階段六個文言虛詞常用用法 一 之 1 動 往,到 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子將安之?2 代 他,她,它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願陛下親之信之 3 助 的 有時可不譯 恢弘志士之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助 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起舒緩語氣的作用。不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

文言文虛詞分類總結

一 之 字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 的 用作動詞 去 往 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 代物 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 他 他們 它 它們 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a.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

2019中考文言文虛詞常識

不,通 否 句末語氣詞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 十二章 說,通 悅 愉快 3 其人舍然大喜 杞人憂天 舍,通 釋 解除 消除 4 但手熟爾 賣油翁 爾,通 耳 罷了 5 徐以杓酌油瀝之 賣油翁 杓,通 勺 勺子 6 對鏡帖花黃 木蘭詩 帖,通 貼 貼上 7 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 要,通 邀 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