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講解 詞類活用

2023-01-13 01:27:05 字數 3422 閱讀 2140

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講解(六班徐老師整理)

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甲類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徵,並進而產生出某一新的意義這樣一類語法現象。根據考綱要求,我們重點分析以下六種情況:

一、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使動

用作使動的動詞,對賓語含有「使它怎樣」或「使它成為什麼」的意味,「使動」必須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發生變化。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裡,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有賓語。例如: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使之歸。「歸」,動詞的使動用法。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蘇軾《石鐘山記》)

——不能使(之)鳴。「鳴」,動詞的使動用法。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國王惱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遊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值,居為奇貨。(蒲松齡《促織》)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詞的使動用法

令尹南轅反旆。(《左傳·宣公十二年》)

——「南轅」是「使車轅向南」的意思。

以膏澤斯民。(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膏澤」,名詞,恩德,帶賓語,作動詞,為「使……得到好處」的意思。

二、形容詞、名詞用作意動

意動就是形容詞、名詞帶賓語,主觀上對賓語含有「感到它怎樣」或「把它看作什麼」的意味。

1.形容詞用作意動

例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小魯」,感到魯國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詞用作意動

例如: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友風」,以風為友;「子雨」,以雨為子。

三、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名詞帶賓語

例如:籍吏民,封府庫。(司馬遷《鴻門宴》)

——「籍吏民」即登記百姓戶口。

2.能願動詞+名詞

例如:沛公欲王關中。(司馬遷《鴻門宴》)

——「王」前帶能願動詞「欲」。「王」譯為稱王。讀wàng。

3.名詞帶補語

例如:沛公軍霸上。(司馬遷《鴻門宴》)

——「軍」帶補語「霸上」,用作動詞,駐軍。

4.「所」+名詞

例如: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詞「所」的後面一般只粘附動詞或動賓片語,名詞「貨」粘附在「所」的後面,用作動詞,作「購買」講。

5.副詞作狀語+名詞

例如:恐託付不效。(諸葛亮《出師表》)

——名詞「效」受否定副詞「不」的修飾,作「奏效,有效果」講。

6.名詞作句中的謂語

例如: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名詞「師」充當「或」的謂語,作「從師」講。

7.名詞+「者」

例如: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特殊的指示代詞「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動詞或動賓片語,名詞「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識其本名,說明白」的意思講。

8.名詞+「之」

例如: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代詞「之」一般不受名詞修飾。「名」用在代詞「之」前,作「命名」講。

9.名詞+名詞

例如: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兩個名詞「事」連用,不存在並列、同位和修飾關係。不帶計量意義時,第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事(第乙個)作「做,從事」講。

10.在複句中充當乙個敘述性狀語分句,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權,然後知輕重。(《孟子·梁惠王上》)

——「權」,在此句中作動詞「稱量」講。

四、名詞用作狀語

有以下作用:

1.表示比喻

例如: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司馬遷《陳涉世家》)

——「狐鳴」,像狐狸那樣叫,「狐」名詞作狀語。

2.表示對待人的態度

例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馬遷《鴻門宴》)

——「兄事之」,像兄長一樣對待他。名詞「兄」用作動詞「事」的狀語。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

例如: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

——「東南」,向東南,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飛」的方向。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

例如:手巾掩口啼。(《孔雀東南飛》)

——「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狀語。

5.表明時間、動作的連續性

例如: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孔雀東南飛》)

——「日」,一天天地,充當「勝貴」的狀語。

6.表示動作行為使用的方法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

——「躬」,親身,作「耕」的狀語。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面」,當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狀語。

7.表示處所

例如: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裡宿。名詞「草」「露」分別作「行」「宿」的狀語。

8.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

例如:從流石蛇行而上。(《遊黃山記》)

——「蛇」,像蛇一樣。名詞「蛇」作「行」的狀語。

五、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作主語或賓語

特徵:形容詞的主要功能是作謂語、定語;如果乙個形容詞作了主語或賓語,這個形容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

例如:(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賈誼《過秦論》)

——「賢」本是形容詞「德才優秀」的意思,這裡指「賢士、賢人」,用作名詞。

(2)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司馬遷《陳涉世家》)

——「堅、銳」本是形容詞「堅硬、銳利」的意思,這裡指「堅固的盔甲、銳利的**」,用作名詞。

(3)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

——「良實」本是形容詞「善良誠實」的意思,這裡指「善良誠實的人」,用作名詞。

六、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後帶賓語

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動詞。

(1)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司馬遷《鴻門宴》)

——「善」原本是形容詞「好」的意思,在這裡是「親善,交好」的意思。

(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司馬遷《屈原列傳》)

——「短」原本是形容詞,在這裡是「說別人的短處、壞話」的意思。

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 詞類活用 學習

2019年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 詞類活用 要練說,得練看。看與說是統一的,看不准就難以說得好。練看,就是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擴大幼兒的認知範圍,讓幼兒在觀察事物 觀察生活 觀察自然的活動中,積累詞彙 理解詞義 發展語言。在運用觀察法組織活動時,我著眼觀察於觀察物件的選擇,著力於觀察過程的指導,著重於幼...

文言文各種詞類活用總結

2 素善留侯張良 3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6 意動用法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所謂意動用法,就是主語主觀地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動詞的特性。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漁人甚異之 異之 就是 以之為異 認為這事...

高中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歸納總結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 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 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 是 或 非 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