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分部工程技術交底

2023-01-21 16:18:03 字數 4463 閱讀 9244

一、工程概況:

五峰壹品峰境4#、6#樓工程位於咸陽市玉泉西路。本工程4#樓地下1層,地上18層,建築面積12975.04m2,建築總長28.

9m,總寬20.55m,簷口高度81.200m。

6#樓地下1層,地上28層,建築面積9988.6m2,建築總長49.96m,總寬15.

4m,簷口高度52.200m。

主體分部工程包括:鋼筋分項工程;模板分項工程;混凝土分項工程;現澆結構分項工程;填充牆砌體分項工程。

二、主體工程施工段、工序及工期安排

1、主體工程施工段劃分:4#樓劃分為乙個施工段,6#樓根據伸縮縫位置劃分為兩個施工段,進行平行流水施工。

2、主體工程工序安排:

6#樓由東段→西段流水施工。主體施工至6層時開始砌體工程施工。主體驗收進行分段驗收:主體10層以下進行一次主體驗收,主體封頂後再進行一次驗收。

3、施工工期:本工程主體計畫施工工期:

4#樓至2023年11月15日主體封頂。

6#樓至2023年01月15日主體封頂。

三、施工測量放線技術方案

1、軸網及標高的引入

本工程定位放線依據地下室定位點豎向投測後進行引測,將基準點定在予埋鋼板上,並做好保護。

高程引入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基準點,引入樓內並與地下室引測標高進行複核,無誤後,在樓內和樓外固定點做好標記。

2、測量儀器選擇

3、測量儀器的管理:

測量儀器由測量員專人負責,儀器的使用、檢修等按要求建立臺帳。

4、軸線傳遞及高程引測:

1)、施工測量平面控制網的測設

本工程施工場地不大,考慮該工程的實際情況,對本工程的整體採用鉛錘儀進行內控法。

布網原則:先整體,後區域性,先控制、後細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控制點選在拘束度不大、安全、易保護的位置,通視條件良好,分布均勻。控制點應根據劃分施工段及施工工序進行布點,具體布點詳見「測量放線軸網定位圖」。

控制點4號樓在20層、10層;b座在10層重新定點,以避免鉛錘儀豎向投測誤差較大。

當控制軸線投測至施工層後,應組成閉合圖形,校測合格後,再測設細部軸線,然後據此測設、柱、梁、門窗洞口等邊線,其允許誤差見下表:

施工層放線:放線前應在平面上校核軸線,閉合後測設細部軸線,後以此為準測量、柱、梁、洞口的邊線,各部位放線的允許誤差為:

2)、高程控制網布設

(1)高程控制網起始依據

高程控制網依據業主提供場區內高程控制基點測設。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為了便於施測及校核,沿建築物每邊布設3個控制點,每點之間水準視線長度差在10m以內。標明水準控制點的編號,並在旁側用紅色油漆註明相對標高。

(2)高程控制網的精度等級及測量方法。根據《工程施工測量規範》,標高控制網擬採用四等水準測量方法測定。水準點的觀測工作在水準點埋設後兩周進行。

(3)標高豎向傳遞

標高豎向傳遞採用50公尺鋼尺,加尺長、溫度、拉力三項修正,每層均需交圈閉合檢查,誤差不得超過5mm。

a、工程主體結構施工時,保證傳遞到施工樓層的標高點不少於3個,以便進行互相校核。

b、標高傳遞的允許誤差:層間±3mm以內;總高±10mm以內。

c、各層標高的傳遞起始點均以首層100cm控制線為準(在中間部位進行轉點),以防止層間誤差的積累,標高傳遞時採用鋼尺沿鉛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層。鋼尺丈量時應考慮各項改正數。

5、結構柱施工測量

a、柱鋼筋綁紮完畢後,在豎向主筋上測設標高點,用油漆標註,作為支模和澆築混凝土的依據。測法和誤差應符合上述施工層抄平的規定。

b、支模後,用經緯儀校核模板垂直度,校核時用經緯儀在相互垂直的兩軸線上同時測量。

c、根據控制軸線位置放樣出柱子的位置、尺寸線,用於檢查柱鋼筋位置,及時糾偏,以利於模板就位。再在其周圍放出模板線300mm控制線。放雙線控制以保證柱截面尺寸及位置。

6、梁、板的放樣

待柱拆模後,進行高程傳遞,用水準儀引測,在柱上用墨線彈出每層+0.500m線,不得漏彈,再根據此線向上引測出梁、板底模板100mm控制線。

7、樓梯踏步的放樣

根據樓梯踏步的設計尺寸,在實際位置兩邊的上用墨線彈出,並彈出兩條梯角平行線,以便糾偏。

四、主體分部工程施工方案

(一)、鋼筋分項工程:

1、選用的材料及施工質量要求:

1.1材料及主要機具:

1.1.1鋼筋:應有出廠合格證、按規定作力學效能複試。當加工過程中發生脆斷等特殊情況,還需作化學成分檢驗。鋼筋應無老鏽及油汙。

1.1.2.成型鋼筋:必須符合配料單的規格、尺寸、形狀、數量,並應有加工出廠合格證。

1.1.3.鐵絲:可採用20~22號鐵絲(火燒絲)或鍍鋅鐵絲。鐵絲切斷長度要滿足使用要求。

1.1.4.墊塊:用水泥砂漿製成,50㎜見方,厚度同保護層,墊塊內預埋20~22號火燒絲。或用塑料卡、拉筋、支撐筋。

1.1.5.主要機具:鋼筋鉤子、撬棍、扳子、綁紮架、鋼絲刷子、手推車、粉筆、尺子等。

1.2施工的質量要求:

1.2.1鋼筋的品種和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有關標準的規定。

1.2.2鋼筋的表面必須清潔。帶有顆粒狀或片狀老鏽,經除鏽後仍留有麻點的鋼筋,嚴禁按原規格使用。鋼筋表面應保持清潔。

1.2.3鋼筋規格、形狀、尺寸、數量、錨固長度、接頭位置,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範的規定。

1.2.4鋼筋對焊接頭的機械效能結果,必須符合鋼筋焊接及驗收的專門規定。

1.2.5缺扣、鬆扣的數量不得超過綁扣數的10%,且不應集中。

1.2.6彎鉤的朝向應正確,綁紮接頭應符合施工規範規定,搭接長度不小於規定值。

1.2.7箍筋的間距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有抗震要求時,彎鉤角度為135,彎鉤平直長度為10d。

1.2.8鋼筋對焊接頭,ⅰ、ⅱ鋼筋無燒傷和橫向裂紋,焊包均勻。對焊接頭處彎折不大於4°,對焊接頭處鋼筋軸線的偏移不大於0.1d,且不大於2㎜。

1.2.9 允許偏差專案

2、施工方案或方法:

2.1 綁柱子鋼筋:

2.1.1 工藝流程:

→[, ]→→

2.1.2 套柱箍筋: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好每根暗柱箍筋數量,先將箍筋套在下層伸出的鋼筋上,然後連線暗柱主鋼筋。

2.1.3 畫箍筋間距線:在立好的柱子豎向鋼筋上,按圖紙要求用粉筆畫箍筋間距線。

2.1.4柱箍筋綁紮:

2.1.4.1按已劃好的箍筋位置線,將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動,由上往下綁紮,宜採用纏扣綁紮。

2.1.4.2箍筋與主筋要垂直,箍筋轉角處與主筋交點均要綁紮,主筋與箍筋非轉角部分的相交點成梅花交錯綁紮。

2.1.4.3箍筋的彎鉤疊合處應沿柱子豎筋交錯布置,並綁紮牢固。

2.1.4.4柱箍筋端頭應彎成135°,平直部分長度不小於10d(d為箍筋直徑)。

2.1.5如設計要求箍筋設拉筋時,拉筋應鉤住箍筋。

2.1.6柱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規範要求,主筋外皮為25㎜,墊塊應綁在柱豎筋外皮上,間距一般1000㎜,(或用塑料卡卡在外筋上)以保證主筋保護層厚度準確。

當柱截面尺寸有變化時,柱筋應在板內彎折或者按照規範打折,彎後的尺寸要符合設計要求。

2.2梁鋼筋綁紮:

2.2.1工藝流程:

模內綁紮: →→→→→→→

模外綁紮(先在梁模板上口綁紮成型後再入模內):

→→→→→→→→→

2.2.2在樑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2.2.3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以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並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紮牢固,主次梁同時配合進行。

2.2.4綁連梁、梁上部縱向鋼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紮。

2.3板鋼筋綁紮:

2.3.1工藝流程:

→→→2.3.2清理模板上面的雜物,用粉筆在模板上劃好主筋、分布筋間距。

2.3.3按劃好的間距,先擺放受力主筋、後放分布筋。預埋件、電線管、預留孔等及時配合安裝。

2.3.4綁紮板鋼筋時一般用順扣或八字扣,除3外圍兩根筋的相交點應全部綁紮外,其餘各點可交錯綁紮(雙向板相交點須全部綁紮)。

如板為雙層鋼筋,兩層鋼筋之間須加鋼筋馬凳,以保證上部鋼筋的位置。負彎矩鋼筋的每個相交點均要綁紮。

2.3.5在鋼筋的下面墊好砂漿墊塊,間距1.5m。墊塊的厚度等於保護層厚度,應滿足設計要求,如設計無要求時,板的保護層厚度應為15㎜鋼筋搭接長度與搭接位置的要求與前面所述梁相同

2.4樓梯鋼筋綁紮:

2.4.1工藝流程:

→→→2.4.2在樓梯底板上劃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線。

2.4.3根據設計圖紙中主筋、分布筋的方向,先綁紮主筋後綁紮分布筋,每個交點均應綁紮。如有樓梯梁時,先綁梁後綁板筋。板筋要錨固到樑內。

2.4.4底板筋綁完,待踏步模板吊綁支好後,再綁紮踏步鋼筋。主筋接頭數量和位置均要符合施工規範的規定。

3、技術措施:

3.1澆築混凝土前檢查鋼筋位置是否正確,振搗混凝土時防止碰動鋼筋,澆完混凝土後立即修整甩筋的位置,防止柱筋、牆筋位移。

3.2箍筋末端應彎成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

3.3連梁、梁主筋進支座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

3.4板的彎起鋼筋和負彎矩鋼筋位置應準確,施工時不應踩到下面。

3.5綁板的鋼筋時用尺杆劃線,綁紮時隨時找正調直,防止板筋不順直,位置不准。

主體結構鋼筋工程技術交底

1.本表由施工單位填寫,交底單位與接受交底單位各儲存乙份。2.當做分項工程施工技術交底時,應填寫 分項工程名稱 欄,其他技術交底可不填寫。1.本表由施工單位填寫,交底單位與接受交底單位各儲存乙份。2.當做分項工程施工技術交底時,應填寫 分項工程名稱 欄,其他技術交底可不填寫。1.本表由施工單位填寫,...

工程技術交底

一 施工單位應根據建設工程專案的特點,依據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的法律 法規和標準,建立安全技術交底檔案的編制 審查和批准制度。二 安全技術交底檔案應有針對性,由專業技術人員編寫,技術負責人審查,施工單位負責人批准 編寫 審查 批准人員應當在安全技術交底檔案上簽字。三 工程專案施工前,必須進行安全技術交底...

工程技術交底

編制日期 年月日 審核日期 年月日 審批日期 年月日 1 一般規定 1.1 模板及其支架應根據工程結構形式 荷載大小 地基土類別 施工裝置和材料 等條件進行設計。模板及其支架應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 剛度和穩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澆築混凝土的重量 側壓力以及施工荷載。1.2 在澆築混凝土之前,應對模板工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