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反思的幾個「著力點」及改進策略

2023-02-01 11:18:04 字數 3076 閱讀 4973

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發展的促進者和成才的引導者等角度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經常性的審視和思考。時至今日,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已為中外教育界所認識。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

「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中國學者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

」不願、不能或不善於進行反思的教師不可能成為優秀教師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但是,到目前為止,教師的反思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論層面,鮮有切實可行的反思策略。筆者結合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實踐,擬就教學的觀念、方法、課堂點評、作業和教學失誤等方面提出幾個反思的著力點及反思策略,以期拋磚引玉,求教大家。

一、反思教學觀念

2023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一系列新觀念,如作為必修課和基礎課的歷史與社會從本質說是人文素養課;過程和方法是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目標之一;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不必過分追求系統性,允許有一定的跳躍,適宜於按專題編排;歷史與社會學習應採取以主動、**、合作為特徵的方式等。新課改從根本上變革了歷史與社會教學目標定位「思想教育」和「傳授知識」的傳統教學觀念。這些引起了廣大教師的深刻反思。

通過反思,新的觀念逐漸被認同,舊觀念逐漸被揚棄。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在重視認知目標的同時,也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等目標,並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予以落實。

二、反思教學方法

講授、演示、**、體驗、收集、分析等教學方法客觀上沒有優劣之分,只有教師選用是否恰當之別。選用什麼樣的教法指導學生,取決於學生的實際情況,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的理解、領悟和實施能力。所以,因師、因生、因時、因教學內容的不同,具體實施的教學方法有明顯的差別。

如筆者在上「從社群看我家」這節課時,在成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導人新課後,讓這些沒有系統學習「地圖三要素」知識的學生畫學校平面圖。然後,筆者選擇了幾幅具有典型錯誤的平面圖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評議中找出問題。這樣就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總結出了完整的「地圖應具備的乙個要素」:

比例尺,方向和圖例,並讓學生修改各自的校園平面圖,使其完善。最後,筆者發給每個學生一張《杭州市西湖區地圖》,讓他們在這幅圖上找到自己所在的社群和就讀學校的位置,畫一張自己社群的平面圖,「以使老師家訪時能更快找到你家」。

以上教學讓筆者深深體會到教師需要反思。教師要貫徹新課標提出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學習身邊的地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等理念,才能把教學反思落實到實處,從而收到實效。

三、反思課堂點評

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始終是乙個教學難點。通過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是筆者平時教學中採取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

如在教學「屈辱的歲月」中「落後就要挨打」這一內容時,筆者提出了這樣乙個問題:「落後是不是一定要挨打?你有什麼看法?

請舉例說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了熱烈討論,出現了以下幾種觀點:

觀點一:落後必然挨打,歷史上的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就是如此。

觀點二:落後不一定挨打,當代絕大數發展中國家都沒有捱過打。

觀點三:落後也能打先進,如遼、夏、金打北宋,金、元打南宋。

觀點四:落後也能抗擊先進,最終打敗先進,如中國的抗日戰爭。

觀點五:不一定形成「打」與「挨打」關係,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平等往來,如唐朝同吐蕃、南昭、回紇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等。

學生回答中體現出來的思維的多元性令筆者意外,而意外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筆者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討論中提出新觀點的可貴,同時,又重點幫助學生分析了在19世紀中期西方殖民地四處擴張、掠奪資源的背景下,中國的落後必將挨打的道理,正面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應注意歷史背景這一重要因素。這節課儘管沒有完成預先的教學計畫,但收穫頗豐。

正確對待評價課堂中的意外,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而合理、巧妙地解決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的興趣和發展思維能力。

上述教學案例告訴我們,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課堂上的多元化思維,有利於教師與學生思維在碰撞中進行交流。交流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之一。交流學習有多種形式,如觀摩名師、優秀教師的課,參與教研活動,聽取教育專題講座、學術報告,與同行、學生交流等。

這些都有助於教師不斷充實、更新和提高自我。

四、反思作業設計

傳統的「歷史與社會」學科作業僅被視為「課堂教學知識點的重現」,而新課程下的「歷史與社會」作業已被賦予了重建與提公升課程的意義。無論是調查、訪問、觀察、體驗,還是匯報、表演、製作,都有利於激發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教學中,筆者多次嘗試選擇部分配套作業本上的練習,同時補充一些開放性、趣味性作業。比如,讓學生當堂出一期紀念司馬遷的剪報,寫一篇紀念李大釗的悼文,寫一段人物對白小劇本,等等。實踐證明,這些型別的作業很受學生歡迎,而且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歷史與社會」學科的作業,教師應作出靈活的選擇和設計,減少機械的、重複的作業。作業設計應立足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敏銳性和嚴密性,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作業變成課程生長的動態延伸。

五、反思教學失敗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課堂教學複雜多變,難以準確無誤地預設,對預設目標脫離學生實際,重點、難點處理不當,教學內容安排不妥,教具準備不充分,課堂表達不清楚,舉例不妥當等教學失誤之處,我們要深刻反思,引以為戒。

2023年10月,筆者隨堂聽了一位年輕教師的課。在講「遼闊的疆域」這一內容時,該教師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與中國陸上相鄰的15個國家,可學生找來找去只找到14個陸上鄰國,教師便說在尼泊爾和不丹之間有個國家叫錫金,錫金太小,是彈丸之地,地圖上就沒有標出來,請學生在地圖上補充上去。

眾所周知,中國曾是世界上唯一承認錫金的國家。錫金作為乙個國家,在2023年10月以後出版的中國地圖上消失了,成了印度的乙個邦――錫金邦。2023年6月第2版的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已糾正了2023年6月第1版教科書和圖冊中的相關錯誤,教科書第41頁明確要求「找出與中國陸上相鄰的14個國家」。

但該教師仍採用過時觀念,明顯誤人子弟。這種失誤就要反思,以免在今後的教學中犯類似的錯誤。

新課程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嶄新的平台,給教師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間,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困惑。比如,學生合作、**、交流的時間要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裡完成,與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學生自主、合作、**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與整體的全面發展如何協調?

學生開放、多樣的思維的準確性與完整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反思。我們只有自覺投身新課改的實踐中去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與反思

作者 梁德江 黑河教育 2012年第05期 我市教育系統掀起了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的洋思課堂教學改革高潮。為使此項活動進行得更徹底 更深入 更嚴而有序,學校對教師學洋思的規範操作提出了嚴格而具體的要求。我以此模式為藍本,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結合歷史教學的實際特點,詳細擬訂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歷史課堂教...

反思歷史課堂教學

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但也有些片面和膚淺。而 讀 思 議 講 練 評 六環節既是乙個完整的教學流程,也是實用的歷史課堂教學方法。歷史課堂教學主體作用反思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歷史教師圍繞著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

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教學反思

勤奮出成績是學習上的一條不變真理。真正的高效率教育只能是 因材施教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應該反對 以知識為中心 和沒有交流 沒有互動的 滿堂灌 但不是反對所有形式的 講 講與不講,不是一成不變的,問題是教師怎麼 講 什麼時候 講 來自教學一線的真正的專家認為 課堂教學需要 講 也需要 不講 教師課堂...